扶危濟困,憐憫之心常存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把扶危濟困作為一種美德,提倡在生活中,應該盡量去幫助那些向我們求助的人。西方人也崇尚對人仁慈、憐憫弱者,并對他們伸出援手的道德傳統。
《圣經》上說,有個人招待了一群衣衫襤褸的客人,等客人離去后,這個人才發現他們原來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因此,西方很多做父母的經常教導孩子們說,碰到衣衫破爛或長相丑陋的人,切不可怠慢,而是要幫助他,因為他可能是天上的“仙人”。實際上,即使是“凡人”,他們在受困之時也應該得到我們熱情的款待和真心的幫助。
有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刮風的雨夜,一家旅店來了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他們行李簡陋,身無長物。
老人對旅店伙計說:“別的旅店全客滿了,我們倆在貴處借住行嗎?”
年輕的伙計解釋說:“城里同時在開三個會,所以全城到處客滿。不過,我也不忍心看你們二位沒個落腳處。這樣吧,我把自己的床讓給你們,我自己不礙事,隨便打個地鋪就可以了。”
第二天早上,老人付房錢時,對伙計說:“年輕人,你當得了美國第一流旅館的經理,興許過些日子我要給你蓋個大旅館。”
伙計聽了,以為是玩笑之語,只是笑了一下,并未在意。
兩年過去了。一天,那個年輕的伙計收到了一封信,信里附著一張到紐約去的雙程飛機票,邀請他回訪他兩年前在那個雨夜里遇到的客人。
這個年輕人來到了車水馬龍的紐約,曾經見過的老人把他帶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匯處,指著一幢很是宏偉的高樓說:
“年輕人,這就是為你蓋的旅館,我想請你當經理。”
這個當年的年輕人就是現今紐約首屈一指的奧斯多利亞大飯店的經理喬治·波爾特,那位老人則是威廉·奧斯多先生。
其實生活中的奇跡,往往就發生在不經意間,有時是你的一句問候,有時是你的一個舉手之勞,甚至是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微笑或肯定的眼神,這些都可能是奇跡發生的“誘因”。這些極容易做到的小事,其功用卻無比巨大。它們能讓人如沐春風,能給身處困境的人帶去一絲溫暖、一點希望,讓他們感受到世間的美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這種閃耀著人性火花的真誠所產生的價值,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也是難以估算的。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遠,但實際上,人們的內心始終是相通的。憐憫之心、關懷與愛——這些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一直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在適當的環境下,它們會像常春藤一樣枝枝蔓蔓地伸展開來,開出芬芳的花朵。
露茜的爸爸在一個公益基金會工作。這個基金會經常向偏遠地區提供食品、醫療援助和一些惠民服務。最近,露茜跟爸爸一起參加了他們的一次日常工作。露茜在那兒只是簡單地給人指示方向、發傳單以及引路。那天天氣酷熱,她又熱又累,一點興致都沒有。坦白地說,她并不是很用心,只是敷衍了事。
然而,露茜看到兩個女孩子干著跟她一樣的工作,她們卻面帶笑容,滿臉歡喜。她們走到看似迷路的人面前,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找她們。一個老婦人搖搖晃晃地走向其中一個女孩,另一個女孩則走向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男人,那人病懨懨的身子上搭著塊破布。露茜看到第一個女孩彬彬有禮地和那個老婦人交談,然后笑著給了她一個讓她安心的擁抱。與此同時,第二個女孩對那個男人說道:“你好,先生。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幫你的嗎?”先生?先生!!她跟那個男人說話的語氣,就像他是個重要人物似的!露茜想:“這簡直太荒謬了。我沒聽錯吧?為什么她跟一個街上的流浪漢說話就像他是個軍隊的上校似的?”
其實,那個女孩表現出的正是憐憫之心。因為她關心這個男人,希望他感覺到被人愛護并且覺得自己很重要。她對這個男人表現出了尊重。當她叫他“先生”的時候,那人只是微微抬起下巴,但他疲倦的皺紋滿布的面孔卻溢出了光彩。
露茜站在那里肅然起敬。在她的生命中,從沒有過一個時刻,看到這樣的關心和愛護。
露茜明白了,關愛別人并不僅僅是明白對方的需要,還要對他人需要表示出憐憫之心。關愛別人就是給有需要的人提供所需——甚至在他們太害怕而不敢提出來的時候。看到那兩個女孩如此善解人意地向弱者表達了滿懷敬意和關愛的憐憫之心,露茜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一個小女孩牽著她媽媽的手向露茜走來。露茜面帶微笑,迎上前去。
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扶危濟困,展現憐憫之心,倘若對人無同情憐憫之心,就要改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自我價值,這樣我們的心會充滿陽光。
上一篇:成功屬于不懈努力的勤奮人
下一篇:挑戰“不可能”,才會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