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的隱私,不進入他人“禁區”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如果言語之間過于隨便,就容易侵入他人的“禁區”,從而引起隔閡或沖突。比如,一意追問對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啟齒的秘密;一味探聽對方秘而不宣的私事;窮追不舍地打聽對方的經濟狀況、工資水平,凡此種種,都是不尊重他人隱私的表現。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寬容,可以忍受,但長此以往,必生間隙,會導致別人疏遠或厭惡你,你和朋友之間的友誼也會破裂。因此,言辭之間應有分寸,一定要尊重對方的個人隱私。
一天,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郭被派去外地出差。在臥鋪車廂內,她碰到了一位廣東姑娘。由于對方先向小郭打了一個招呼,她覺得不與人家寒暄幾句實在顯得不夠友善,于是便大大方方地與對方聊了起來。
在交談之中,小郭有點兒沒話找話地詢問對方:“你今年多大歲數呢?”不料對方答非所問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毙」X得沒趣,轉而又問:“到了你這個歲數,你一定結婚了吧?”這一回,那位廣東姑娘的反應更出乎她的意料:對方竟然轉過頭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車,她們兩個人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
小郭與那位廣東姑娘話不投機,不歡而散,主要是因為小郭在交談中向對方提出的問題涉及了比較敏感的個人隱私。
所謂個人隱私,簡單地說,指的是一個人出于個人尊嚴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慮,不愿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在現代交往中,人們越來越講究尊重個人隱私,并且將尊重個人隱私與否視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人際交往中,務必嚴格遵守“尊重他人隱私”這一基本禮儀。也就是說,在與人打交道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對方的個人隱私權。進而言之,在言談話語中,對于涉及對方個人隱私的一切問題,都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予以回避。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在閑聊交談時信口開河,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對方如何反應,都依然故我,“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樣的話,極有可能會令對方感到不快,甚至還會損害雙方之間的關系。
在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應當有所不為,對于屬于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盡量不要涉及。一般而言,下列幾個方面的私人問題常被視為個人隱私,一定要在談話中注意。
(1)不談“收入支出”
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實際收入,與其個人能力和實際地位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所以,個人收入的多寡,常常被人們看作自己的“臉面”,十分忌諱他人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打聽。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個人經濟狀況的問題,例如,納稅數額、銀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積、汽車型號、服飾品牌、娛樂方式等等,因與個人收入相關,所以在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也不宜提及。
(2)不談年齡大小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國外,人們普遍將自己的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輕易不會告之于人。這主要是因為,人們一般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而對于“老”字則諱莫如深。中國人聽起來非常順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這一類尊稱,在外國人聽起來卻不是那么禮貌。特別是外國女性,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實際年齡。所以在國外,有這么一種說法:一位真正的紳士,應當永遠“記住女士的生日,忘卻女士的年齡”。
(3)不談戀愛、婚姻之事
中國人習慣于對親友、晚輩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時時牽掛于心,但是絕大多數外國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讓一個人面對交往不深的朋友,去老老實實地交代自己“有沒有戀人”、“兩人是怎么結識的”、“跟戀人相處多久了”、“結婚了沒有”、“夫妻關系怎么樣”、“婆媳關系如何”、“有沒有孩子”、“為什么還不找對象”、“為什么還不結婚”、“為什么還不生孩子”等問題,不僅不會令人愉快,反而會讓人難堪。
在一些國家,與異性談論此類問題,極有可能會被對方視為無聊之至,甚至還會因此而被對方控告為“性騷擾”,“吃上”官司。所以,關于戀愛、婚姻之類的個人隱私,在交談中也要盡量避免。
上一篇:容納別人的觀點,不要自以為是
下一篇:成功屬于不懈努力的勤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