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知足,懂得珍惜
心智成熟的人應該是知足的,而懂得知足的人是幸運的,是生活的智者。也許他們沒有多少財富,但他們懂得珍惜與滿足,從生活點滴中尋找幸福和快樂。他們因知足而感到滿足,進而懂得感恩,體味到更多的人生意義。
不容易知足的人,即便錢財堆成山也不會覺得快樂。因為,他們習慣把財富當成獲取更多財富的借口。個別人還呈現出吝嗇的一面,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害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對人還是對事,他們都斤斤計較。與此同時,他們還要提防別人的閑言碎語,怕別人說自己不夠大方,所以不得不在交際場上“打太極拳”。
知足和不知足往往只在一念之間,當私心雜念既不能深藏于內又無法排遣于外的時候,知足者就有可能變為不知足者。可能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四大皆空”的感悟。
武士和禪師巧遇,武士請教道:“大師,這世間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怎樣才能上天堂?”禪師笑而不答,反問道:“看你的穿著,像是個武士,原來你不是?!?/p>
武士大怒,抽出劍來威脅禪師:“好個無理的和尚!膽敢取笑我!看劍……”
禪師大笑:“破銅爛鐵一根,豈能奈何于我?”
武士再也忍不住了,舉劍便刺。被禪師制止道:“如此,你便步入地獄?!?/p>
武士頓悟,賠罪說:“我錯了!”
禪師接著說:“天堂和地獄只一步之遙,為善者可上天堂,作惡者則入地獄?!?/p>
武士無言以對。
現實生活中,類似于這位武士的人,絕不在少數。他們物質上有了房子、車子、票子,精神上有了名望、聲望、威望,但他們就是不滿足,非要做個人上人不可。為名利而戰的人,活著是很累的,他們的生活永遠都是“被滿足”的狀態,主觀意識里從來就沒有知足的概念。有的人能解決溫飽就很開心,相比之下他們的生活就輕松多了。
當然,我們也絕不反對人要有事業心和進取心,只是提倡量力而為,知道適可而止。即便努力過但沒有收獲,也不要自暴自棄走歪門邪道。
人們之所以不知足,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貧窮感”所導致的。部分人因為幼年時期的貧寒,產生了空虛感,他們不僅物質上一無所有,而且精神上也出現很大的空洞,所以才會不停地索取,永遠都不知足。不懂知足的索取,就像做拼圖游戲時,硬要塞一塊毫不相干的圖片一樣,根本無法達成所愿。人生也好似這塊被打亂順序的拼板,你所擁有的已經足夠了,多用心,總有拼成原樣的一天。
珍惜,大致可以理解為“及時”,即所謂的“過期不候”。需要及時做到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及時地完成接下的任務、及時地愛一個人、及時地表示對別人的歉意、及時地抓住機遇等。我們之所以要珍惜這些,無非要追求幸福,不給人生留下遺憾。凡是我們應該珍惜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即便有些已經成為過往,但至少它曾經讓我們覺得美好。
關于知足,老子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這句話的本意是說,只是一味地追求而不知道滿足的人,必定招來災禍。換句話說,知足的人才能夠避免災禍,保全性命。因此,這句話可以引申為“人要懂得珍惜生命”。
可見,珍惜和知足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們因懂得知足而學會了珍惜,因為懂得珍惜變得更加自給自足。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做個知足的人。理想和愿望能夠實現,實在是件可喜可賀的事。但如果實現不了,也沒必要太傷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嘛!時常保有這樣的生活姿態,才算是個心智成熟的人,才能活得更瀟灑、更自然。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我們能做到的其實很少。誰不是人海中的過客,滄桑里的孤鴻呢?宇宙無邊無際,生命不過百年,過多的追求只會平添煩惱。即便你有滿腹的才情,也未必能青云直上。既然如此,那就讓自己學會知足和珍惜吧,不要因鞍前馬后的奔波而覺得委屈,也不要為塵世間的紛紛擾擾而斤斤計較。
上一篇:學會控制憤怒情緒
下一篇:學會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