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知識,才能口吐蓮花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一到公眾面前就笨嘴拙舌,他們總是抱怨上天沒有給他們一副好口才。其實,演講口才的好壞和天賦并沒有多大的關系。上天可能在人類容顏上存在一些偏心,但是在口才方面卻是絕對公平的。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知識積累才能夠筆下有物,不至于詞語枯竭,思維阻塞。其實說話和寫文章是同樣的道理,兩者只是口述與用筆的不同罷了。目不識丁的人永遠不可能口吐蓮花,脫離了文學知識的修養,便不會有口吐蓮花的口才,一切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已。缺少知識,就不會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見解。
俗語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成就一次精彩的演講,想要一開口就能言之有物,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演講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平日里的鍛煉和學習,充實自己的內在。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會說話,說好話,首先必須充實知識,掌握知識這一利器。因為知識積累可以豐富口語表達的內容,可以使口頭表達更加準確,可以使口語表達更加生動。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知識儲備對于一個演講者的重要性。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精彩的演講:
這一段演講沒有華麗辭藻,卻不得不讓我們點頭稱是。其中,演講者若不是對《紅樓夢》個中人物的一番細細剖析,又怎能有這番感悟?同樣,任何一個演講者,在演講中,不僅要“能說話”,還要“會說話”,因為口才是恰當的語言與熟練的應用技巧的結合,而要做到“會說話”,平日里一定要注意積累。
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是口語表達內容的堅實基礎,也是形成優秀口才的必需。卡耐基在《語言的突破》這本書中強調:“在這個世界上,全新的事物實在太少了。即使是偉大的演說者,也要借助閱讀的靈感和來自書本的資料。”
對于脫稿講話來說,演講的重點在“講”,口才在演講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對需要演講的我們來說,寫好了演講詞,不一定就講得好;而要想講好,必須能寫出好的演講詞。正如一個歌唱家歌唱的前提是作曲家能作出動聽的曲子。真正的演講家,既要善寫,還要會講,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因為一個人的演講內容,直接體現的是掌握各種知識的程度,也就是說,一個有實力的演講者,必定是個兼備超凡脫俗的智慧、有深刻廣博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演講技巧的人。我們只有做到博學多識,才能在演講中旁征博引,讓演講更具吸引力。
你若希望博聞多識,以培養自己的演說語言,可以從以下三種途徑獲得:
1.系統學習語言基礎知識
這里的語言基礎知識,指的是語法、邏輯和修辭方面的知識,以提高口語表達的正確性、生動性和嚴謹性。
2.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副語言特征和體態語言等方面的知識
副語言特征主要包括音質、音強、音色、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體態語言主要包括表情、神態、動作、身姿、手勢等。
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以便更好地展現演講者的精神風貌、情緒感受和個性特征。
3.堅持積累和吸收優秀的語言養料,做好詞句的積累
古往今來的實踐證明,不斷地在生活中為自己補充新鮮的語言信息,是提高語言素養永不枯竭的源泉。
而要提高語言知識養料,方法眾多,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借鑒經典名家的演講、大量閱讀中外名著、與時俱進在現實生活中學習那些有生命力的活語言等。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廣泛地閱讀。古人有言“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那么要想成為一個關心天下事的人,就要進行廣泛閱讀。從報紙、雜志、書本上了解社會動態,國家大事,通過對這些動態和變化的了解和思考,來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
平日里,我們每天都要和報紙、雜志和書本打交道,那么在閱讀的時候,最好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準備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把一些好的句子和觀點記下來,哪怕是每天只記上一兩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積土成山,你的文化修養也就有了顯著的提高。文化修養得到提升之后,看問題就會更深刻,就能夠通過現象認識本質,從而在講述一些問題的時候也就避免了盲目和膚淺。
上一篇:做好溝通前的預講練習
下一篇:先講個故事,吸引對方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