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用來平視的
要想持有一顆平等心,人們就要學會不以貌取人,不以貴賤斷人。不是俯視,也不是仰視,而是平視這個世界。
然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自己有著美麗的容貌,也喜歡親近那些容貌美麗的人,因而常常犯下以貌取人的錯誤,就連圣人孔子也不曾免俗,有過以貌取人的經歷。以貌取人是一種勢利和愚蠢的表現。以貌取人,結果收獲最多的就是蔑視和嘲笑。當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眼光打量他人的時候,他人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回贈你。
當人懷有一顆平等心時,就不會以貌取人,也自然能遠離以貌取人帶來的懊悔與煩惱。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是從丑小鴨變來的,美麗的蝴蝶是從丑陋的蛹變來的。不要以貌取人,應該將目光放得長遠些,對人和事從本質上進行分析、判斷,只有掌握了這種能力,才可能做出正確的、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否則就要犯急功近利的錯誤了。
人的最高道德修養,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生長了萬物給人,卻沒有居功,沒有自私地報功,也不想占有,而且天地是平等的,好的壞的,無毒有毒的,都在其間生長,毫無分別。
什么是平等?平等便是無差別。佛教在創立的初期,就體現出了平等思想。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中的“佛”并非“神”,而是人,并且佛陀當初在證悟真理時,第一句宣言就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由于因果業報的千差萬別,在智愚美丑、貧富貴賤上有所不同,但論及眾生的本體自性,佛教認為并無二致。
只有人,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境遇中,似乎覺得被分成了各種等級,有人就是高高在上的“高貴者”,有人就是位置低下的“卑賤人”。正是人們心存這種貴賤的觀念,才會在“高貴”與“卑賤”中不停轉換角色,因“高貴”而洋洋自得,因“卑賤”而痛苦委靡,讓生活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
要想擺脫這無盡的煩惱,你需要摒棄待人的貴賤之分,正如佛法之所以高深,就在于其可以摒棄一切門戶之見一樣,認為人無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倡導眾生平等的思想。
人無差異,無貴賤之分,無美丑之別。只要我們不以等級待人,自然就能在面對他人的崇拜或嘲笑之時冷靜處之,生活也就少了許多煩惱和苦痛。
智者的葡萄藤
以貴賤之分待人是十分錯誤的,因為任何人和事物都是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既可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朝著壞的趨勢轉化,所以人們在對待人和事物的時候,不能夠僅僅盯住眼前的這么一點點表象,因為它只反映了這個人或者這件事目前的狀態。
我們唯有摒除成見,彼此尊重,人我同等,相互接納,才能和平相處,共享安樂,也才能真正領悟佛法中“眾生平等”的真諦。
命運的叩問
有人說:“世間上沒有完全平等的事情?!闭\然,事相上的平等很難達成,但我們可以從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觀念。世間大小尊卑豈有一定的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過去若已不幸,不必再賠上今天
下一篇:追求財富,不是單純地追求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