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不用不同類別的東西比
不輕易去與別人攀比
比贏了,不要驕
比下去了,不必嚇
國人一向喜歡比,什么原因?有人研究是形象思維比較發達之故。于是,有關“比”的俗語也就特別多,人和人比,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比人,氣死人”等說法。人和狗比,有“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物與情義比,有“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爹親娘親不如皇帝老兒的恩情親”。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獨特的“比文化”。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本是一個常識,關鍵看用在什么地方。但在國人的“比文化”中,大致的情形都是比誰比誰更強。但要比別人強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于是,國人中有不少人就好采取以下一些方式:一是以自己的優點比別人的缺點;二是找比自己差的人比;三是現在比不贏,就用過去比。總之,以比贏為佳。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看不慣趙太爺,就說老子先前比你富多了;聽人說和尚摸過小尼姑,又自信小尼姑不敢把自己怎么樣,便又去同和尚比,說“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總之,用國人的“比較觀”(姑妄論之)來看,什么亂七八糟、相干不相干的東西,都是可以拉在一起來比的。
其實,倘要仔細思考,則不難發現,國人在這里面有不少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將不應該、無可比性的東西拉在一起瞎比。比如身體和感情,從性質上講,一為物質,一為精神;從形態上講,一可觸可摸,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第二個問題:“寧可”的東西是本,放棄的東西是末。舍本求末,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身體已經傷了,還有何感情?因此,用國人愛說的另一句話來套一下,則發現這種“寧可”荒唐之至。這句話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許多不懂得中國文化的西方人,常常感到不解的是,國人的邏輯思維不僅不連貫,簡直就是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語。反之,國人堅決不肯失去的東西,恰恰都是無足輕重的東西。感情傷了,時間和實踐也許還可以使之得到修復。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那韓信不也是因為忍受了一次胯下之辱,最后反而功成名就了嗎?如果他也有這樣的思想,那么又何來劉邦的江山呢?第三個問題:這句話的真偽。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原則來衡量,世上的人,有幾個是真正做到了這點的?多半是講出來給別人聽的,要么是嚇嚇人,要么是表現一下自己的氣勢,聰明人多半是不會“身體力行”的。
上一篇:《不換藥就不必換湯》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不要自視父母官》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