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望子均成龍
一個社會需要的不一定都是龍
望每個子女都成龍是幻想
學會幫助孩子找準在人生中的位置
“望子成龍”,是中國家庭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期盼。站在古人角度講,此語頗有僭越之意。龍者,天子也。望子當皇帝,豈非個個中國人都膽大妄為,都腦后生反骨了?其實不然,真正敢像陳勝、項羽那樣,動輒就說出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的人是很少有的。因此,對做父母者“望子成龍”的心理,只宜寬泛一點去理解,說白了,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后能做上個什么級別的官,當個什么科學家、文學家,即“出人頭地”。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古人想了很多法子。比如,有許多地方在孩子周歲時,即流行一種被稱為“抓周”的習俗。意即在不諳世事的孩子周圍放上一些銅錢、書本一類的東西,名為預卜孩子將來之興趣或成就,實則為孩子的將來討個好彩頭。試看古今之父母,“抓周”的物件中可曾有鋤頭、釘耙或榔頭?如何看待?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足矣。個中甘苦,非為人父母者不能解。
父母的期盼自是舐犢之情,情有可憫,但盼則盼矣,因之癡迷,豈非不智?何出此言?其一,“成龍”所要求的主客觀條件太多。一個人要成龍也好,成蟲也罷,最終不是一個“望”字可以解決得了的。先天的稟賦、遺傳,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和環(huán)境,甚至機會的光顧和把握,均可能關(guān)系到孩子能否“成龍”。其二,社會也不一定需要那么多“龍”,“真龍?zhí)熳印敝荒苡幸粋€自不必說,院士、部長、省長那也是精英中的精英;就是村長、鄉(xiāng)長、縣長也是千人、萬人中取一。由此可知,絕大部分家長的“望子成龍”,只能是一種奢望,一棟父母和孩子心中的海市蜃樓。反之,倘人人都是“龍”,其實也便無所謂“龍”了。更何況,任何一個社會所需要的,都不是單純的“龍”,而是極少數(shù)的“龍”和絕大多數(shù)的“蟲”(普通人、平凡人之意)共同組合在一起的結(jié)構(gòu)。此外,僅靠著父母,抑或再加上親朋好友的“期望”,也是成不了龍的。而靠“逼”,恐怕更不行。弄不好,只怕是“逼”出一條蟲,而且還是《水滸傳》中的“吊睛白額大蟲”,成為某村某鄉(xiāng)一患,與民眾為仇為敵,則更會有違初衷,走向“反面”了。讀過魯迅先生作品的人大都知道,祥林嫂期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人上人”的誠心是百分之百的,但要讓祥林嫂及其周邊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之培養(yǎng)成“縣處級”的概率則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大千世界,“成龍”者畢竟鳳毛麟角,絕大多數(shù)人只能是平凡其一生。
千百年來,不少的孩子從懵懂無知的幼年開始,就被大人們、先生們強行灌輸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理念,知道倘長大之后不能“出人頭地”就會有諸多壞處。但平心而論,自古以來,人們對于“龍”的理解是不是過于偏頗,可否使“龍”的外延再寬泛些呢?換言之,是否只需要在某一行中成為佼佼者即可呢?這恐怕是許多人都未曾仔細推敲過的。社會需要的是各種層次的人,即使是普通工人、農(nóng)民,只要他(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績斐然,誰又能說他(她)不是“龍”?昔日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這些杰出的母親不是功利主義地望子當官、望子成龍,而是著重關(guān)注孩子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讓孩子首先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理學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著重點和積極意義恐怕也在于此。成不了“龍”(哪怕是寬泛意義上講的“龍”)不要緊,只要首先做好了人,一個真正的“人”,也就大體成功了。
多數(shù)人頭腦中的望子成龍思想,反映了國人渴望擺脫不利處境的心態(tài),反映了國人希望孩子生活得比自己更好的心態(tài)。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人是陰暗心理在作祟:自己不行了,非逼著孩子行。此點,確非明智之舉。在這種崇信“黃荊條下出好人”的理論的教育下,有些孩子被逼離家出走,甚至有孩子因考試不如意而自殺,釀成一幕幕家庭悲劇。這些,都當為“望子成龍”者戒。
寄語天下做父母的:不要不顧一切地“望子成龍”。僅靠“望”,孩子也不一定能“成龍”。更重要的應(yīng)是,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使孩子成“人”。也寄語天下做兒女的:倘有負父母厚望,不要悲傷,不要哭泣,“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至少我們還有夢”,人生短暫,只要能“把握住生命的每一分鐘”。
上一篇:《不在半夜吃桃子》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不換藥就不必換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