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換藥就不必換湯
藥是核,藥是本
換湯必換藥
不換藥何必換湯
“換湯不換藥”這個詞常用來比喻只改變形式,不改變內容。在實際使用時,雖略帶貶義,但是在中國,卻是長時期存在的弊端。
為何國人喜歡“換湯不換藥”?從字面理解,藥為里,湯為表,藥為本,湯為末。再說直白點,還可講藥可能是祖傳下來的,藥的價格也比湯貴。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應當是藥為內容,湯為形式,形式怎么變都可以,但是內容絕不能變。另外,這湯好變,藥難換。形式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要改變形式容易,成本也不高,但要改變藥,就得重新診斷,重新買藥,成本增加,自然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此,這“換湯不換藥”是十分有害的。
一是換湯不換藥的結果很糟。由于有換湯不換藥的思想,國人便常犯這些方面的錯誤。由于湯可換,藥不可換,為了表達不同的人的能力、水平的差異,于是,就有了不斷換湯的習慣。也許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許多做醫生的人,喜歡將那湯變來變去不斷地花樣翻新,就是舍不得換藥。結果湯無論怎么換,由于這藥不對,始終還是無法治愈這病。而這換湯的過程可能耽誤了治病的時機,病反而越來越重了。同時,換湯的成本雖然比換藥低,但是這換來換去,卻也治不了病,最后還是得換藥,所以這換湯的成本就是白白浪費的了。
二是不利于學習別人。許多愛學習的人都懂得,要向別人學到真功夫,必須有一種被稱為“空杯子”的心理。即先將杯中的水倒掉或放在另一個杯中,這樣裝的水容量才大。而換湯不換藥,不僅沒有時常應有的空杯子心理,總認為自己杯中剩余的水有用,還將“原藥”放在里面,結果當然倒不進去多少水,且新的水也沒有用,甚至使兩種含不同藥質的水互相不容發生矛盾。上兩個世紀,中國人痛感于西方列強的橫行霸道,發現西方人“長技”不少,遂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觀動機很好,但客觀效果很差,為何?因為后來有個叫張之洞的大洋務派,提了個所謂“中體西用”的觀點,意思是說,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制度都是好的,應以為“體”,西學(泛指西方科技文化)只能作為“用”。這種思想一度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自上個世紀產生后,一直危害了中國上百年。在同時向西方學習的人群中,日本人成功了,俄國人成功了,中國人失敗了,雖然原因是復雜的,但也不能不說與此無關。很多東西因為見到別人用了好,想拿來自己也試試,結果可能并不好。就好比一個穿著一件破舊中式長衫的人,見別人西裝穿著挺帥氣的,自己也想試試,又不把自己的長衫脫掉,就胡亂地在自己的長衫外面套上件西服。雖然這西裝很貴,很好看,但是穿在這人身上,卻是不倫不類,讓人恥笑。
第三,只換藥不換湯也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藥是根本,固然十分重要,但我們總是先喝到湯,然后才可能看到藥,如果湯不對,我們可能在喝了第一口之后就不會再喝了,那么這藥又如何能發揮它的效用呢?
既換湯又換藥才是治病的良方。任何一種病,病因、病癥都是不同的。同一種病癥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病因,對于不正確的藥方,我們必須做徹底的改變。正如那穿長衫的人,只有脫掉長衫,穿上襯衣、皮鞋,打上領帶,再穿上那件西裝才會好看一樣,藥必須換,湯也應該換。
上一篇:《不必望子均成龍》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