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人,天誅地滅
人多半是為別人活著
在為人中獲得快樂,獲得雙贏
人不為人,天誅地滅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不少國人都熟知的俗語。與這句俗話相配合、補充的,還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等。近來,甚至有人著文稱,已在什么經典作家的某部文獻中找到了一句“貪婪和自私是人的本性”的話相佐證。那意思是,倘一個人不為己或者說不自私了,那他就不成其為人了。這種詮釋是否符合那位經典作家的本意,想其已在九泉之下,早就成了“死無對證”,無可考證的事。
其實,看看大千世界,瞧瞧自己或周圍人,面對短暫人生,只需稍微仔細一些去想一想這句話,便發現謬誤不少。
人多半是為別人而活的。人生在世,不管承認不承認,實際上多半是為別人活著的。區別無非就在于自己是否認識到了、自覺不自覺罷了。從最基本的吃穿說:穿奇裝異服也好,名牌時裝也罷,穿在身上感覺差不多,主要是讓別人看的;還有那滿頭滿身的金銀首飾,珠光寶氣都是用來“晃”人家眼睛的。這個世界很奇怪,世間大多數的人都喜歡以衣貌取人。誰要是穿得略差一點,豪華酒店是進不去的,這叫做“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理由倒也堂而皇之。所以,要品嘗魚翅燕窩,真得穿好一點,不然就會讓人家迎賓小姐為難。吃飯當然也是為別人吃的,許多人之所以一見面就喜歡說某年某月某日與誰誰誰(多半是高官大款)一起吃過熊掌、天鵝,吃過獅子、老虎肉,無非是想向別人作一番炫耀,以滿足可憐的虛榮心。即便是家無隔夜糧的乞兒,也許是剛喝完一碗野菜湯,也要在臨出門前用一塊肉皮把嘴巴抹得光光,做出剛吃過肉的樣子。化妝,更是為別人看的典型。老話早就說過:女為悅己者容。上帝給女人一張臉,女人又為自己造了一張臉。上帝給的那張臉,只給自己老公和孩子看;自己造的那張臉,卻是給眾人欣賞的。為了這張假臉,好些愛美的女人們,不僅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濃妝艷抹,而且隨身帶著化妝工具,一有閑暇便見縫插針,撲粉、描眉、涂唇,抓緊時間補妝。甚至不惜花巨資,冒風險,動刀剪,“以身試術(整容術)”,為自己整容。報載,時下中國,盡管每年都有二十萬人因整容失敗而被毀容,但仍然擋不住千千萬萬愛美者“義無反顧”的步伐。此外,可舉出例子的還有很多。“生”不再說了,就說即使“死了”后,其實并沒有完全“了”的“身后名”吧,那也是留給別人的。自己一死,油盡燈滅,自己還知道、曉得什么?“流芳百世”也好,“遺臭萬年”也罷,反正無論是英名抑或臭名,享用的其實都是子孫后代。當然,一個人要是還有點責任心的話,還是以給后人留點好名聲為妥,免得再有“人從宋后恥名檜,我來墳前愧姓秦”的尷尬。
做給別人看好處多多。比如人們日常心理行為中的脾氣,肯定是為別人發的。暴跳如雷也好,怒發沖冠也好,都是給別人看的。古話說:“膏可食,藥可食,膏藥不可食;脾可醫,氣可醫,脾氣不可醫。”可見脾氣已經是一種比較嚴重的“不治之癥”。但這種病有時卻不發不行,因為“一發”之下,“癥狀”便自然緩解。為何?如果是發自內心的沖動,一發怒,氣就順了,火就消了,那不好醫的“心病”不也就去了?如果是故意發脾氣,如某高官訓斥其下屬為何不“為民做主”,不“體恤百姓”或“不在狀態”,那“聽其言、觀其行”的大多數草民百姓,豈不感激涕零,當即為這“有脾氣”,敢發脾氣的高官喝彩?那官員在民眾中的“形象”、“口碑”、“民意率”還不“立時三刻”就上去了?這其中,興許也不乏個別“作秀”的成分,但總體講,那“輿論導向”絕對是沒錯的。不信?如果讓某官獨居一室,關起門來,沒有觀眾,只是向自己發脾氣,他能有這勁頭嗎?即使有,肯定也不會很多。又比如,美女的媚眼,肯定也是給別人甩的。美女嬌娃們,媚眼最是動人。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其所獲得的成效是十分顯著的。風流天子李隆基自從見到這雙媚眼后,便決定將“三千寵愛集一身”,從此再不去那冰涼的“龍椅”上坐什么“早朝”了。后人用“女人是禍水”觀點看待楊貴妃,說她那雙媚眼葬送了花團錦簇的大唐盛世,那絕對是胡說八道,不懂歷史知識。還有,唱歌是給別人聽的,但哪怕是那些在黃土高坡上胡亂吼幾句的放羊娃,也會因用了這種方式“自娛自樂”,最終了卻不少寂寞和煩惱。書是寫給別人看的,但看到許多讀者看了自己寫的如何“一夜暴富”一類的書后竟然真去照著做,有的雖上了當,但也有不少發了財,那作者也別提多高興:高興日進斗金,高興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全民的“教主”。戲是演給別人看的,但當觀眾踴躍,“掌聲響起來”的時候,有幾個演員的“熱淚”不流下來?講話是給別人聽的,但看到在自己“有的放矢”,沒有“對牛彈琴”的談話技巧下,那聽眾專心致志的樣子,又有幾個不眉飛色舞,唾沫亂飛的?孩子是給別人養的,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不少寶貝女兒隨了“雞”“狗”后,不再“常回家看看”了,不少男兒“娶回了媳婦忘了娘”了,但一想到“前人強,不如后人強”,又有幾個為人父為人母的會埋怨、后悔?
在“為別人”的事業中取得“共贏”的樂趣。許多報紙、刊物的大大小小的編輯們,最愛自嘲甚至埋怨的話,即說自己是“為人作嫁”的。甚至有個別“編者”,得之某已“成名成家”的作者,十年、二十年前曾在自己編輯的那份小報上發過一個“豆腐塊”,逢人就會吹噓那人的“文功章”里有“自己的一半”。其實,往透里深里細里想,世間百業,“七十二行乃至三百六十行”,哪項職業不是為別人活著,為別人生存,為別人忙碌?農民為別人種糧食,工人為別人造機器,教師為別人教育孩子,醫生為別人治病,司機為別人開車,演員為別人帶來歡樂,軍人為別人站崗……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其實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別人的眼里、嘴里、耳朵里、心里、記憶里,誰也離不開誰。但是,應當知道的是,人們在每一次、每一項為“別人”的同時,最終會有利于自己,最終會取得“共贏”。為別人種了糧,從別人那里換回了機器;為別人教育了孩子,用教育孩子賺回的錢醫治好了自己的老父、老母親多年前患下的“老毛病”;軍人為百姓站了崗、“愛了民”,百姓為軍人提供了多種后勤保障、后方支援,“擁了軍”。總之,只要來到了世上,只要做了人,大家就都在一條船上,理應和衷共濟。只有那種自己活著就是為了讓別人活得更好的人,才能活得愉快,活得高尚,活得精彩,才真正活得“有滋有味”,有樂趣,有意義。
上一篇:《親密還須有間》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人到中年事不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