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全是我師
善者是我師
不善者亦我師
三人全是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是孔子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幾千年來,孔夫子的格言都被視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要說起孔夫子對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的影響來,確實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五四”以來,儒學又被看成了中國落后的罪魁,鞭撻唯恐稍遲。雖有如梁漱溟者提倡“新儒學”以維護之,終難擋大勢之趨。但孔老夫子的一些經典格言還是被“批判地繼承”了下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即是其中之一。至于對孔夫子和儒學的重新認識,那已是近年的事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是不但要善于從別人的成功里吸取營養,還要善于從別人的失敗中領取教訓。但這個“必有”是多少?是一人,二人,抑或三人?句中沒有明言。既然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妨將“必有”改為“全是”?能同行者多與自己有某方面的共同點。古語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是鴻儒,談笑往來才無白丁。因此,視同行三人全為師,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善于批判別人的缺點,才是自身應具備的優良素質。
持“三人行全是我師”的觀點,不會漏掉其中任何一人。否則,視一人為師則遺漏二人,視二人為師也遺漏一人。不論是吸取營養還是領取教訓,有所遺漏豈不于己不利?西方管理學講,只有無用的管理者,沒有無用的人才——就連被視為垃圾者,也是被放置錯了位置的人才。這個觀點,對我們豈不是大有裨益?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數學天才陳景潤,為人則性格孤僻,落落寡合;為師則“茶壺里的湯圓——倒不出來”,不是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如果硬要把他放到工廠當技術人員,或者讓他死守教師崗位,肯定也會是一個不稱職的庸人。善于發現每一個人的閃光點,吸取之;善于領取每一個人失敗的教訓,規避之,這正是“三人行,全是我師”的精髓。而我們的領導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備“把每一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的能力和見識。
此外,優點和缺點其實也具有相對性。此一時,彼一時,環境和時機的不同,表現也不同。西施捧心的病態美,若東施效顰則使人惡心。觀春秋之歷史,后世之人無不譏宋襄公之“仁”;但劉備以襄公之“仁”,終得“人和”,遂成就蜀漢之基業。無它,就是這個道理。相反的例子不是也有很多嗎?同時,看優缺點的角度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不能完全以主觀、個人好惡,甚至一般的社會評價標準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一個人,那會失之偏頗。
韓愈《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古人也知如此,難道今人反不及也?是故,只能“三人行,全是我師”,需有博大之胸懷;能“擇其善”和“擇其不善”,需有敏銳的分辨力;能將人才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尤其是管理者的必備素養。“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也是《師說》的重點。能身體力行“三人行,全是我師”者,必能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功效了。
上一篇:《三個臭皮匠,難頂諸葛亮》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不在半夜吃桃子》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