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一種主動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許多員工做事只求差不多,不精益求精。盡管從表現上看來,他們也很努力、敬業,但結果卻總是無法令人滿意。
時間管理專家常常告誡人們:“永遠不要‘隨手’把東西暫時先放在那里,即‘別把東西放下,而要把東西放起來’。不這么做的話,就意味著現在沒有一次做完,過一會兒就至少得做兩次了。”
當我們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時,許多人會反駁:“我很忙,還有很多事等這我去做呢。”因為很忙,就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事嗎?其實,返工的浪費最冤枉。第一次沒做好,再重新做時既不快,花費也不少,而且有時還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在工作中,有時即使是最簡單的工作,還是有人一再出錯。
有一家廣告公司的員工就犯過這樣的一個錯誤,在為客戶制作的宣傳廣告中,將客戶的聯系電話中的一個數字弄錯了。當他們把制作的宣傳單交給了客戶后,對方第二天就要在產品的新聞發布會上使用它,直到新聞發布會結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傳單時,才發現關鍵的聯系電話有錯誤,而此時這樣的宣傳單已發放了5000多份。
客戶一怒之下,向廣告公司要求巨額賠償。由于錯在自己,再加上客戶召開新聞發布會的費用的確巨大,無奈之下,廣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了賠償。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這件事情傳開后,廣告公司便在客戶中失去了信譽,漸漸沒有生意可做了,因為沒有人再敢把自己的業務交給他們去做,害怕給自己帶來麻煩和造成損失。
這樣一次看似小小的失誤,就把一家本來極有前途的廣告公司擊垮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廣告公司的員工在工作時能細心點,能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做到位,那么,這樣的結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還有可能因為自己工作的認真贏得更多的客戶和機會。
也許有人會說:“第一次沒做對不要緊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沒做對時可以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這樣做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還會像上文中的廣告公司那樣,給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巨大損失。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有一家著名的汽車公司,當我們去學習參觀時,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懸掛在車間門口的條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準則來要求自己的員工,不少員工錯誤地認為這個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為“我們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錯誤呢”。有的員工甚至認為在工作中出現一點小錯,是很正常的。比如,生產工人認為一個零件不合格,對公司并不能造成什么明顯的損失,沒有必要小題大做。
但是,在很多成功的公司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并且他們因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獲得了成功。
在麥當勞,炸雞腿、雞翅的時間都是用秒來控制的。少一秒,雞肉沒熟透;多一秒,雞肉會變老。也就是說,無論多一秒還是少一秒,都會影響雞肉的口感。因此,每個麥當勞員工都必須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做到位。
福特公司也是如此要求員工。在整條流水生產線上,每一個零配件生產出來之后,馬上就被送去組裝。因為沒有庫存,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全線停產,所以必須要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不過,我們在力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時,也應多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在分工合作時,用詞一定要準確,切忌含糊、籠統,否則,模糊的語言就有可能影響工作的有效執行。
在一次工程搶險中,技術員小劉和同伴們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他急需一把螺絲刀,于是便對離自己最近的小張喊道:“快,去拿一把螺絲刀來。”小張飛奔而去。但小劉等了很久,小張才氣喘吁吁地跑了回來,他手里拿著一把小號的螺絲刀:“我認為你最需要的是這把,所以就拿來了。”
小劉接過來一看,生氣地說:“誰讓你拿小號的,我是要最大號的!你怎么連這都不知道呢?”
小張沒有申辯,但顯然,他心里很不高興。此時小劉突然意識到,自己讓小張去拿螺絲刀時,并沒有明確地告訴他自己需要多大號的。小劉知道出現錯誤的根源在自己,沒有說明自己需要什么樣的螺絲刀。
于是,小劉便緩和了語氣,抱歉地對小張說:“我要的螺絲刀是工具箱內最大號的那把!”這次,小張很快地就拿著小劉要用的螺絲刀回來了。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工作中,如果我們要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那么光靠某個員工的努力是不行的,還需要整個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使用具體的、準確的工作語言,然后再加上全體成員的努力,“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才能成功。
上一篇:用更多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
下一篇:糊弄工作就是糊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