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時需要放棄
崔琦出生在河南農村,10歲之前從沒讀過書,就在家里放羊、養豬。10歲的時候有一個到香港讀書的機會。他的父親對獨子遠行是不大愿意的,因為男孩大了可以幫忙干農活,但他的媽媽卻非常堅定要送兒子去讀書。
這一走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父母在后來的大饑荒里都活活餓死了。后來有人問崔琦:“如果那個時候媽媽沒有送你出去讀書,你如今會怎樣?”
崔琦答道:“我寧愿當時媽媽沒有送我出來,在農村,家里有一個兒子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當時留在農村,或許我一直不識字,但我的父母或許不至于餓死。”
50年代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其后赴美留學的崔琦,很自然地說起從事物理研究的緣由:“當初在香港讀完中學時,對什么都感興趣,實際上什么也不懂。后來到了美國,本來要學醫,卻因為學費昂貴而放棄了,后來考取了理學院,因為覺得有趣且有挑戰性。”
崔琦是一個很具幽默感、很隨和的人,他常視物理實驗如玩游戲,他說,能隨心所欲地設計新模型,能制造一個個用錢都買不到的新產品,那種滿足感難以形容。
在研究中遇到困難時,崔琦會說:“外面天氣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來,不要壓著自己鉆進牛角尖,松弛一下,將會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崔琦對自己鐘愛的物理學研究事業非常投入,他喜愛做物理實驗,需要時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
在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后兩年,他便于1984年和另外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共同贏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榮譽頭銜及巴克利物理大獎。
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簡直是“怪人”。他從不拋頭露面,遠離政治,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
崔琦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制作,全靠他一筆一劃地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他都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顧及得到,所以要學會放棄,因為放棄是一種必要的智能。崔琦放棄了世人眼里炫目的東西,為他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就為他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上一篇:張良橋邊撿鞋拜師
下一篇:成為富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