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為什么在本書第二部分的一開始,我要先解釋“無”字的誤會呢?因為人們對于古圣先賢有太多的誤會,都是起緣于這個“無”字。由于人們對這個字的誤解,使得自己走入與古圣先賢完全不同的死胡同而不自知,使得大家總是大嘆修道太難了,不然就是譏諷古圣先賢的道理根本無法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們把“無念”解讀成頭腦中不能有一個想法,把“無對待”解讀為不去區分是非善惡,把“無物”解讀為世上終究沒有任何東西,把“無相”解讀為不能有美丑及形象的看法,把“無我”解讀為靜坐到身上沒有一點感覺……若是依照這種見解,這個“道”只能停留在你的幻想之中,絲毫不能應用在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了。
因此,在一開始,我要先解開老祖宗所說的這個“無”字的意思,因為它關系重大。這個“無”字若明了了,不僅包括佛家的無念、無物、無相,以及道家的無為、無我等疑問解開了,甚至包括人們對儒家痛批了好幾個世紀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誤會,也將一并解開了。
那么“無”是什么意思呢?這個“無”字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是“某些東西雖然存在,而你的心卻不因它起煩惱”,因此稱為“本有而無之”。而此處所謂的某些東西除了可以指世上的萬事萬物外,也包含著發生在每個人身心中的各種感受、心念活動等。
例如,我站在一個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車潮人潮嘈雜洶涌,但這些現象一點都不妨礙我的清靜與自在,我對它們的存在不升起任何煩惱掛礙,我仍怡然自得,它們的存在對我而言不但毫無危害,而且值得欣賞。因為此刻這些現象不逆于人潮車潮的自然,也不逆于我心性的自在,因此稱為“無”。這種“無”是心態上的無,不是事物真的不存在,因此我用“本有而無之”來解釋它。
“無”還有另一重的意思,指的是那些異常的、不對的、可以造成傷害的心念或知見沒了,而那些該存在的、美好的、正確的、有益的心念或知見都還在的意思。佛家也把這種境界稱為“空”。因此無或空都不是徹底沒有事物,也不是徹底沒有心念或感受,而是一種非常真實、活潑的正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吧,好比有人問:“王先生,你跟辦公室的白小姐之間沒什么吧!”王先生馬上急著說:“沒有!沒有!絕對沒什么!”我想各位都明了,王先生所謂的“絕對沒什么”,并不適合解讀為:我不認識她、我不曾見過她、我們不曾講過話、我們不曾共事過等等,因為兩個同辦公室的人不應該是這種情況,而且這些也都是正常而有益的事,沒什么不能存在的。王先生口中的“絕對沒什么”,指的是“不該有的關系都沒有,該有的關系都還在”的意思。
古人所說的無都類似這個意思,是不該有的都沒有了的無,而不是徹底無到該有的都沒有了。因此在這個定義下的無或空,本身非常健康、活潑、有彈性、有用處、對人類有貢獻。而現代的人常誤以沒有東西、沒有感覺、沒有思想為無。這種定義下的無或空,不僅使得生活沒有彈性、不活潑、無用處,且令人毫無向上的斗志,這種無或空對人類的進步一點意義都沒有,因此古人另外取個名詞,改稱它為“頑空”。
這個無字,與佛家的空字意義相當,因此《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并不是把色、受、想、行、識都給消滅掉,而是可以與色、受、想、行、識和平共存,不與之掛礙罷了。可惜的是一般社會大眾看到這個無或空字時,第一時間很自然地就會往什么念頭、感覺、作為都沒有了的方向去推演。由于這種文字障礙的關系,從古至今不知造成多少人往“頑空”的死胡同里鉆了進去,甚至花了數十年的修持,也還覺悟不出這個根本無法應用于真實生活的特大錯誤來。
好了,了解了無字的基本定義是“本有而無之”;“該物的存在對你毫無影響”;“不該有的都不存在,該有的都還在”等意義之后,現在我們要打蛇隨棍上,一舉大刀闊斧地解開無念、無對待、無物、無相、無我、無為,甚至女子無才便是德等,以及與無字有關的經典名詞的本意及誤會,幫助您打破塵封千古的文字障礙,使大家不再受頑空的無明之害!
上一篇:敬鬼神而遠之
下一篇: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