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追憶流水年華》
是法國著名的“意識流”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七卷本長篇小說。這部偉大作品的題材及其所要反映的主題思想,全部隱含在了它的法文書名中。它為讀者勾勒了一幅主人公(即敘述者和作家的統一體)“追憶流水年華”的夢幻圖,表現了法國上流社會中知識分子空虛的精神世界及苦悶的精神狀態。因此,《追憶流水年華》被評論界稱作“頹廢的史詩”。
《追憶流水年華》打破了傳統小說的結構形式,以主人公回憶的方式推進故事線索的發展。主人公馬塞爾為了逃避無情的現實,沉溺于對往日美好年華的追憶之中,他的回憶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然流淌的記憶流程,是受了周圍環境或其中的某種東西的刺激而產生的。正是在這種“本能的回憶” (involuntary memo-ries)中,主人公才尋到了已付諸東流的韶光及其真諦。當主人公陶醉于當初那同自己朝夕相伴的美好年華時,他是無從領悟其真諦的。然而,當他經歷了愛情生活的種種痛苦,從失望中跋涉出來,以一個新的自我出現時,主人公的回憶只能改變其對往日生活體驗的看法。對他來說,一切皆成“東流水”,真正的“美好時光”只存在于幻夢之中。而他的“追憶”也就只剩下捕捉某種“一閃即逝的徹悟”了。普魯斯特一反傳統小說視為金科玉律的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序列,大膽地闖入人的潛意識領域,按照“心理時間”來自然而然地剪接人物的“回憶錄”,以極大的可能性將故事中的人情風貌、社會時尚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一種撲朔迷離、“假亦真來真亦假”的感覺。小說暴露了主人公年輕時理想的虛幻性與不切實際性,特別是他認為愛情有永恒性、價值觀念有絕對的等級性。從結構上來講,小說由主人公對早年貢布雷生活情景的回憶開篇(《朝著斯旺家》),再現了他同斯旺女兒吉貝特的初戀與化為泡影的結局。兩年后他又在巴貝克海灘結識了新的女友阿貝蒂娜,開始了第二次戀愛(《少女花影》)。后移居巴黎,寄居于蓋爾芒特公爵家,開始踏上了他擠身于上流社會的艱難路程(《蓋爾芒特一家》)。在結識夏呂爾斯男爵后,他發現后者沉溺于同性戀,于是他感到自己向往的上流社會并非凈土。漸漸地,他也發現了整個社會的時尚與觀念已起了根本性變化。最后隨全家返回巴貝克。這時,他也發現阿貝蒂娜同樣在搞同性戀,于是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 既妒火中燒,又藕斷絲連(《薩多姆和哥莫爾》)。最后,阿貝蒂娜在主人公欲同她解除婚約時,不辭而別。但馬塞爾在得知她死亡的不幸消息時,又悲痛萬分(《女囚》《女逃亡者》)。一戰的爆發使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變得生疏,人情變得冷漠,他一向津津樂道的那個“理想天國”一去不復返了。最后在經歷了感情上的種種波折之后,他終于平靜下來。他開始醉心于文學創作,并從中發現和找回了自己丟失的時光(《失而復得的時光》)。這部七卷本長篇小說,從整體上反映了人物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它沒有傳統小說那樣扣人心弦的情節,更沒有發展、高潮及結局。尤其是作者在表達主人公“本能的回憶”過程中,穿插了各式各樣的感想、議論、聯想及倒敘等,使這個本來就像萬花筒一般的意識流世界,變得更加神秘莫測。因為對于作家來說,重要的不是按照“真實”的標準來描繪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看這個世界經過主人公的意識過濾或折射之后是什么樣子。所以,普魯斯特筆下的外在現實無不打上主觀色彩的烙印。有時,作者不惜筆墨大書特書某件區區小事或某個極其微妙的感覺,而有時卻對振蕩了一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輕描淡寫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往往給人一種玩世不恭而又滑稽的感覺。
上一篇:西方文學·勞倫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萬有引力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