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立體主義
亦稱“立方主義”,它是1907年至1930年主要活動在法國畫壇上的畫派。
該派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后期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等人的成就,在藝術創作的美學原則上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基礎,崇尚表現內心感受,否定對現實世界作真實的再現,并按照礦物學家所主張的“結晶是一切物象的原始形式”等理論,在畫面上追求結晶形式的表現。他們多把一切客觀存在的物體和生活場景加以數學解析,分解為幾何圖形或切片,再加以結構組合,甚至相互重疊;或者借助視覺幻象在平面藝術中表現三度、四度空間。例如在一個畫面上表現同一事物的幾個側面,或索性把紙片等其它實物性材料加以粘貼,構成一反繪畫藝術常規的圖形,并聲稱是在以抽象的幾何圖形來表現科學真理。其實,這正如立體派藝術理論家阿波利耐爾所說的: “數學觀念已滲到絕大多數新興畫家的頭腦里,可是他們自己對這些觀念卻莫名其妙”。
立體派的創作活動,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1907年至1913年的“分析的立體主義”,一是此后的“綜合的立體主義”。該派的代表畫家是西班牙的畢加索和法國的布拉克,追隨者還有朱安·格里、阿爾伯·格萊茲、斐爾南·列日、讓·梅占琪等。畢加索善于把客觀物體分解為多種幾何形體,并在一個畫面上加以結構、堆砌,完全改變了表現對象的原有存在形式,使作品的裝飾性價值突出了;而布拉克則常常把報紙、布片、玻璃等材料拼貼為支離破碎的畫面,使實物與作者的創作之間產生一種極為含混的意義。
該派于1903年因明顯地走上了“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畫家們的改弦易轍而告結束。但它對后來西方的未來主義、新造型派、構成主義及視幻藝術等現代流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離形得似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