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文學,首先是跨時代的和新起的現實主義作家(肖伯納、高爾斯華綏等),堅持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方向,創作具有社會批判意義和道德批判意義的作品。同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又由于新生力量的登上文壇而增加了活力。新進的現實主義作家有曼斯菲爾德、奧爾丁頓和克洛寧等。曼斯菲爾德是卓越的短篇小說家,作品以描寫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瑣事為特色(《幸福》、《鴿窩》等)。奧爾丁頓由于寫了著名長篇小說《英雄之死》而成為“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一員。克洛寧的主要作品有《群星俯視》和《王國的鑰匙》等。他的創作接觸了工人階級斗爭的主題,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反映更為直接和深刻。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英國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場歷史上空前的經濟危機。危機加劇了勞動人民的貧困化,激起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漲。在危機的年代,共產黨員加強了自己在工人群眾中傳播革命思想的活動,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包括在文藝領域的影響,出現了象福克斯和考德威爾這樣的優秀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促進了新的無產階級文藝和左翼進步文藝的發展。三十年代英國文學的顯著成就,是出現了工人階級小說。寫作這些小說的都是工人作家。一般說來,三十年代的工人階級小說和左翼文學,在藝術上尚欠成熟。但愛爾蘭小說家和劇作家奧凱西的創作卻十分卓著。他的創作題材廣闊,和愛爾蘭人民和工人階級的斗爭緊密相連,藝術上又探索新手法,具有很高的成就。他是多產作家,創作活動一直延續到戰后,重要作品有劇本《朱諾與孔雀》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英國文學中的特點之一,是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英國出現了兩位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和維吉妮亞·伍爾芙。喬伊斯是意識流小說的創始人。他早期創作現實主義小說集《都柏林人》。大戰期間發表的《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已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彩;大戰后的一九二二年,發表了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尤利西斯》。一九三九年的小說《為芬尼根守靈》否定人類進步,藝術上充滿神秘主義、晦澀難懂,充分暴露了他的現代主義創作的消極性質。維吉妮亞·伍爾芙的著名小說《到燈塔去》、《海浪》等,在剖析人物的隱秘心理和采用內心獨白方面,細膩深刻。勞倫斯的創作在現代派文學中別具特色,他善于用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論和潛意識理論解釋主人公的行為動機。但客觀上具有社會批判效果。他的代表作是《兒子們與情人們》和《賈泰萊婦人的情人》等。二、三十年代英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另一表現是出了兩位著名的后象征主義詩人——托·斯·艾略特和葉芝。前者代表作是長詩《荒原》,后者的代表詩篇是《駛向拜占廷》和《心愿之鄉》。艾略特還是西方現代批評流派之一——“新批評”的奠基人。
總的看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種文藝思潮并峙,各有發展。這種情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五十年代開始發生變化。當時,由于老一代現代主義作家喬伊斯、伍爾芙和勞倫斯去世,現代主義文學勢頭減弱,不如兩次大戰期間那么興盛;而現實主義文學的力量則有增無己。首先是戰前開始文學活動的一些作家繼續用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在左翼文學方面,除奧凱西發表新的戲劇和小說作品外,又有杰克·林賽的總名為《關于英國道路》的四部小說《被出賣了的春天》、《抉擇的時刻》、《本地居民》和《一八四八年的人們》為無產階級文學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五十年代用現實主義方法寫作的老一代作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個人:格林、伊夫林·沃和斯諾。格林是當代英國資歷最老、聲望最高的作家。他的創作豐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名著有長篇小說《問題的本質》和《人的因素》等。他的作品反映現實而又富于心理分析特色。他本人是天主教徒,筆下人物帶有宗教色彩。伊夫林·沃,也是一位天主教作家,代表作是總題為《榮譽的劍》的三部曲。查爾斯·珀西·斯諾,一生創作堅持嚴謹的現實主義基調,反對現代主義傾向,代表作是總題為《陌生人和兄弟們》(1940-1970)的包括十一部長篇的一套小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文壇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戲劇領域興起了一個叫做“憤怒的青年”的文學流派,該流派得名于作家奧斯本一九三五年發表的轟動一時的劇作《憤怒的回顧》。該劇奠定了奧斯本在戰后英國“新戲劇”運動中的重要地位。“憤怒的青年”的其他成員多屬小說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約翰·韋恩。他的小說《大學后的飄泊》被認為是《憤怒的青年》興起的標志及代表作之一;金斯萊·艾米斯是以小說《幸運的吉姆》聞名的。另一位代表作家是約翰·布雷恩,他是名噪一時的小說《往上爬》的作者。《憤怒的青年》作家大都出身下層,他們的創作基本上恪守現實主義傳統手法,有一定的揭露批判性。
五十年代末,英國出現了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作家代表工人利益寫作的工人小說。代表作家是西利托和斯托利。前者代表作是《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后者的重要作品是《如此體壇生活》。
就詩歌來說,戰后英國詩壇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是“運動派”的興起。這一流派和戲劇小說領域的《憤怒的青年》有密切關系。它也強調繼承現實主義藝術傳統,反對現代派的反理性主義。“運動派”詩歌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拉金。他于一九五五年發表的詩集《很少受騙的》,被視為“運動派”詩歌興起的標志,屬于這一流派的其他詩人是金斯萊·艾米斯、約翰·韋恩、恩賴特、托姆·格恩等。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面臨戰后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的知識分子受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的沖擊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開始對人的處境的探索發生興趣。他們中的一些小說家在自己的創作中把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思考同寓言的形式結合起來,因而被稱為“寓言編纂家”或“哲學派”。這一創作流派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當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艾麗絲·默多克,她的代表作是《在網下》,這一流派的其他重要作家是:約翰·福爾斯、安格斯·威爾遜、多麗絲·萊辛。“寓言編纂家”的小說家的創作在文學上反映出法國“荒誕派戲劇”以及“新小說”的影響,形式上具有神秘怪誕的特色。同時,英國也有自己的荒誕派作家(品特)。最后,作為法國“新小說”及結構主義影響的反映,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期,英國文壇出現了一個所謂“形式革新派”。這一流派熱衷于小說形式的實驗,反對墨守傳統手法的陳規舊套,主要革新小說的創作方法。它的代表作家是約翰遜。
上一篇:現代社會學
下一篇:現代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