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布萊希特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國劇作家、詩人。1898年2月10日生于奧格斯堡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早年學過哲學,后改修醫學;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時,被推舉為奧格斯堡士兵委員會成員。革命失敗后創作了劇本《夜半鼓聲》 (1919),1922年在慕尼黑話劇院上演,同年獲“克萊斯特獎金”,從此引起德國戲劇界注目。1923年和1924年先后被騁為慕尼黑話劇院導演兼藝術顧問和柏林德國話劇院藝術顧問。這時他受艾爾文·波斯卡托“時代戲劇”實驗的啟發,開始探索戲劇革新道路。1926年研究《資本論》,進入柏林馬克思主義工人學校,并開始以馬克思主義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戲劇嘗試。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后,布萊希特被迫離開德國,僑居國外,曾主持在莫斯科出版的德文雜志《發言》。1948年10月回到東柏林,主持和領導“柏林劇團”,繼續進行“史詩劇”的實驗。1956年8月14日逝世。
布萊希特是一個堅強的反法西斯戰士,流亡國外仍積極參加斗爭。他的大多數作品也是在這些歲月里完成的。其重要作品有劇本《三分錢歌劇》(1928)、 《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1939)、《伽利略傳》 (1939)、 《高加索灰闌記》 (1945)和詩集《家庭格言》 (1926)等。他同時還寫有多種長短篇小說。布萊希特的理論著作主要是1948年歸國途中于瑞士寫下的《戲劇小工具篇》。這是一篇系統地闡述他的“科學時代的戲劇”的理論著作,素有“新詩學”之稱。此外,他在自己的劇本跋文中也表述過一些藝術見解。布萊希特十分重視戲劇的傾向性和社會作用,主張為真理,為人類服務。他把戲劇分為兩種。一種是偏重訴諸觀眾情感的傳統的戲劇性戲劇,也稱“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一種是偏重訴諸觀眾理性的“史詩劇”,這種戲劇讓觀眾借助對劇情的判斷得出自己的結論。布萊希特一生致力于這種“史詩劇”的試驗和實踐,并創造了一種以“間離效果”為核心,包括劇本結構、舞臺美術、導表演三方面內容的表演體系。所謂“間離效果”,就是有意識地在演員與角色、觀眾與劇情、劇情的事件之間、作為綜合藝術的各門藝術之間等制造一種距離,使觀眾能以理智的“旁觀者”眼光作出分析判斷。
布萊希特認為, “藝術服務于人類的娛樂”,傳統的戲劇以娛樂為目的,使觀眾進入“入迷”狀態;到了科學的時代,戲劇應體現“時代應有的娛樂”,這就要借助“間離法”,讓人們去認識生活和生活的規律, “使辯證法成為享受”。所以他晚年又稱“史詩劇”為“辯證戲劇”。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是一種關心重大社會題材、強調教育性、以改造世界為目的戲劇美學。布萊希特既有自己的擁護者,也有自己的反對者,其中也不乏歪曲,這些從不同方面說明了他對當代戲劇產生的巨大影響。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布羅夫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常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