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遍游五縣讀無字之書 身無半文閱天下疾苦
——毛澤東與蕭子升應對吟詩
蕭子升:1894—1976年,又名蕭瑜,字旭東,湖南湘鄉(xiāng)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第三班學生,新民學會主要發(fā)起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4年回國。此前毛澤東和蕭子升關系甚好。回國后蕭子升曾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國民黨政府農礦部政務次長等職,后長期旅居國外。
1.江畔聯(lián)句傳佳話 同窗學習共吟詩
1912年,毛澤東所在的長沙第四師范學校與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合并,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和蕭子升相識了。由于他們兩家相隔只有三十公里左右,又因為他們對文學都有著共同的愛好,所以他們經常在一起吟詩應對,留下了很多佳話。
毛澤東和蕭子升同窗三年半,吟詩應對不僅是他們學習生活中愉快的插曲,而且成為增進他們友誼的橋梁。在黃昏中吟詩論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已經成為他們每天的習慣,成為他們每天一項不可或缺的課程。
毛澤東與蔡和森、蕭子升等同學的合影
一天傍晚,毛澤東和蕭子升在湘江邊散步。湘江在落日的余暉里緩緩東流,妙高峰和岳麓山遙相呼應,月明星稀,人影婆娑,禁不住讓兩位學子詩興大發(fā)。面對良辰美景,毛澤東和蕭子升站在江邊聯(lián)句吟詩:
蕭:晚靄峰間起,歸人江上行;云流千里遠,
毛:人對一帆輕;落日荒林暗,
蕭:寒鐘古寺生。深林歸倦鳥,
毛:高閣倚佳人。
……
聯(lián)句清新自然,淡雅閑適,看得出當時他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2.相違咫尺數(shù)日 情若千里三秋
1916,毛澤東和蕭子升有過一陣短暫的分別。在通信中毛澤東贈蕭子升對聯(lián)一副:
相違咫尺數(shù)日,情若千里三秋。
上下聯(lián)雖然各寥寥六個字,但是將分手后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對語言搭配的藝術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兩句成語,一個“咫尺千里”,一個“一日三秋”,在毛澤東筆下,經過簡單的裁剪,別有了一番趣味。“咫尺”和“數(shù)日”連在一起,“千里”和“三秋”連在一起,使聯(lián)語更多變化。“咫尺”是空間的概念,“數(shù)日”是時間的概念,“千里”和“三秋”也是同樣道理。這樣,在上聯(lián)中,極言分別距離之近,時間之短。在下聯(lián),極言人對“上聯(lián)”的感覺,感覺是什么呢?感覺是“千里”和“三秋”。那么上下聯(lián)連起來就是:分開的距離雖然很近,分別的時間也不過只有幾日,但是卻像相距千里之遙,卻像多年沒有見面一樣。你瞧,就這么簡單的十二個字,卻包容了如此之多的內容。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毛澤東和蕭子升之間的友誼有多么深厚。他們共同攜手創(chuàng)辦了新民學會,而且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奮斗目標。但是,蕭子升赴法勤工儉學回國之后,他們之間的友誼一下子就煙消云散了。蕭子升投身到國民黨的陣營,和毛澤東分道揚鑣了。仿佛毛澤東的對聯(lián)不幸而言中。因為他們共同的理想、愛好、目標都沒有了,他們現(xiàn)在真的是近在咫尺,但是他們的心卻如相隔千里一樣遙遠,甚至再沒有相通的可能;他們分別了幾年,物是人非,變化如此巨大,但是人們感覺不過是數(shù)日,彈指揮間。
3.翻山渡水之名郡 竹杖草履謁學尊
毛澤東和蕭子升在一起的時間很多,吟詩對句的作品一定也不會少,但是真正留下來的還要算他們1917年暑假到寧鄉(xiāng)、安化等五縣游學時留下的詩句最多。
1917年暑假,毛澤東和蕭子升游學,在去往寧鄉(xiāng)的路上,他們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并且饑腸轆轆。他們聽說在一座小山坡上住著一個姓劉的紳士,決定到他家去打尖。蕭子升首先提議:“潤之,劉先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了!我想最好的辦法是寫一首詩送給他,用象征的語言表示我們的目的。”
“好主意!讓我來想一想,第一句可以是:翻山渡水之名郡。”
“很好,第二句:‘竹杖草履謁學尊。’接下去可寫:‘途見白云如晶海。’”
“沾衣晨露浸餓身。”
毛澤東結束了全詩。
他們完成了這首聯(lián)句后,又細細地品讀了幾遍,然后拿出筆墨和信封,寫好后便向劉翰林的宅院走去。很快他們就來到了一座在鄉(xiāng)間足可稱為富麗堂皇的宅院,但見大門兩側用正楷書就的一副對聯(lián):
照人秋月;
惠我春風。
他們對對聯(lián)的內容和書法大大贊賞了一番。款款八字反映了一個鄉(xiāng)中學者的風格。
劉翰林對他們的詩稿感到非常滿意,并對他們的到來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一起談詩論文,說古論今,講經論道。劉翰林不僅請他們吃飯,臨走的時候還送給他們四十枚銅圓。
4.云封獅顧樓 橋鎖玉潭舟
到達寧鄉(xiāng)縣城的傍晚,他們散步到縣城東北角的風景區(qū)獅顧山。他們坐在河邊,一邊談天,一邊觀賞周圍的水光山色。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彩霞絢爛,獅顧山上的獅顧樓在晚霞之中,披上了一層絢麗的金紗,蔚為壯觀。蕭子升觸景生情,以晚霞中的獅顧樓為題脫口吟出上聯(lián):
云封獅顧樓。
毛澤東望著遠處的玉潭舟,對出下聯(lián):
橋鎖玉潭舟。
毛澤東和蕭子升的友誼是毛澤東學生時代最美好的一段回憶。他們在一起共同度過了激情燃燒的學生時代,他們懷著共同的憂慮和憤慨,一起組建了新民學會;他和蕭子升在暑假的游學,奠定了毛澤東和工農接觸的興趣,毛澤東開始廣泛地和人民群眾相結合,讀無字之書。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在一起無話不談,他們日日同桌掬食,在一個床上抵足而眠。但是,后來他們之間由于對改造中國有著不同的看法而分道揚鑣了。毛澤東走上了共產主義的航道,而蕭子升卻加入了國民黨的陣營;毛澤東后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而蕭子升卻淪為國民黨故宮博物院的一個小小的監(jiān)守,因為偷賣了博物院里一些有價值的文物而遠走他國了;1949年,毛澤東和他的一大批杰出的共產主義者在天安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蕭子升在國外日子都已經過得相當艱難了。
你看,一個人一生對自己道路選擇的不同,其結果會是多么的不同。
上一篇:《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毛澤東與樂天宇》毛澤東詩詞故事
下一篇:《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毛澤東吟詩贊彭總》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