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9 彩色片 135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尼基塔·米哈爾柯夫 編劇:阿歷克山德爾·阿達巴什揚恩尼基塔·米哈爾柯夫(根據伊凡·岡察洛夫小說《奧勃洛莫夫》改編)攝影:巴維爾·列別謝夫 主要演員:奧列格·塔巴柯夫(飾伊里亞·奧勃洛莫夫) 葉列娜·索洛維依(飾奧爾迦) 尤里·鮑戛列夫(飾安德烈依·什托爾茲) 安德烈依·波波夫(飾查哈爾)
本片獲1980年英國牛津電影節金牛津獎
【劇情簡介】
伊里亞·伊里奇·奧勃洛莫夫住在彼得堡郭洛霍夫大街的一所住宅里。他剛剛30出頭,但腰已經粗了,頭發也開始脫落,完全是一個中年人的樣子。他很少外出,老是在家里呆著,而且多半是躺臥在沙發床上,房間里的窗簾總是拉得嚴嚴實實的。躺臥對他來說,不是由于生病或為了消除疲勞,而是一種生活的必需。父母死后,他成了350名農奴的擁有者,年收入有7000至10000盧布。伊里亞曾經滿懷著種種憧憬,家庭的幸福也有時在他的想象中閃爍、微笑過,可他至今仍是孤身一人,沒有成家,從鄉下帶來的老傭人查哈爾一直侍候著他。
一天早上,奧勃洛莫夫睡眼惺忪地躺在床上喊查哈爾,問他:老家奧勃洛莫夫卡的村長的來信放到哪兒去了?他責怪查哈爾常常損壞東西,又懶又貪吃,屋子也不好好收拾,到處都是蜘蛛網。后來,那封該死的村長來信總算找到了,村長告訴他今年老家莊園的收入很不景氣,他想著抽空給村長回封信。他的朋友,經常耐心地聽他抱怨各種麻煩事情的阿列克賽來找他,他嚷嚷著讓阿列克賽離他的床遠一點,別把冷風帶給他。阿列克賽叫他起床,想和他一起出去,他舍不得離開熱被窩,不愿起床,再說心情也不好,阿列克賽只好獨自走了。
他似乎又進入了朦朧的夢境,他常常在睡夢中回到童年時代。那時,他喜歡在綠色的田野上奔跑。媽媽晚上經常回來得很晚,他一聽說媽媽回來了,就會興奮地高聲喊:“媽媽回來了!”奶媽總讓他別吵醒媽媽。
奧勃洛莫夫總算睡醒了,他起來吃早飯。查哈爾又來說了不少使他煩心的事:賣肉的不肯再賒帳了,因為已欠了他86個盧布了;房東好幾次地催他們搬家,要把房子收回給兒子結婚用。奧勃洛莫夫不準查哈爾再談房子的事,可查哈爾被房東催得急,忍不住要談,他說:“別人都能搬,我們為什么不能搬呢?”一聽到“別人”兩字,奧勃洛莫夫像是被針扎了一下,他大喊大叫:“別人,我怎么能同別人一樣,難道我是別人嗎?難道我要奔走,要工作嗎?還是我缺少吃的,臉頰消瘦,一副可憐相?我一輩子從來沒有自己穿過襪子,沒給自己掙過一片面包。你怎么可以這樣來侮辱小時候你曾抱在手里、你侍候了一輩子、對你有恩的主人呢?”奧勃洛莫夫非常委屈地哭了,查哈爾也與他抱在一起痛哭。經歷了這一番折騰,奧勃洛莫夫決定再好好睡一覺,他讓查哈爾把窗簾再拉嚴實些。睡了一會兒,他又醒了,他也暗暗地責怪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什么事情也沒干,這要是換了別人,早就干好了。他在腦子里一閃而過地也把自己和別人比了一下,這想法刺痛了他,他覺得這一切都得怪查哈爾。查哈爾進來叫他起床,他還是不肯起。這時,他的好朋友安德烈依·什托爾茲哈哈笑著進來了,他一進屋就把窗簾拉開,讓陽光照射進來,奧勃洛莫夫不得不起來了。
安德烈依雖然從小與伊里亞一起長大,小時候他們曾一起在午后去巡視奧勃洛莫夫卡莊園,看到全莊園的人——從主人到奴仆都在午睡,整個莊園靜悄悄的……只有他們兩個孩子在蕩秋千。什托爾茲的經歷、身世和性格與奧勃洛莫夫完全不同,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俄國人,她很早就已去世。什托爾茲尚未成年時,父親給了他150盧布,讓他自己去闖天下。所以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很強,精明干練,他的日程表上總是排滿了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次,他到彼得堡來辦事,順便來看老朋友伊里亞。他一來就想改變奧勃洛莫夫的生活:不讓查哈爾給他吃油膩的東西,要讓他減肥,整天帶著他乘坐雪橇東奔西跑,讓他跟著自己去辦各種事情,會見形形色色的人。奧勃洛莫夫對這樣的生活很不習慣。終于有一天,他們兩人洗完蒸氣浴后,奧勃洛莫夫向什托爾茲直說,他不喜歡什托爾茲在彼得堡的生活,什托爾茲則批評他整天躺在沙發上評論別人,不如評論評論自己。奧勃洛莫夫說他有時真想哭,看著樹葉子的生長與凋落,想到了人生,他在思考:“人為什么活著?”奧勃洛莫夫表示再也不愿意跟著什托爾茲到處跑了。但什托爾茲還是把他帶到了奧爾迦·謝爾蓋耶芙娜和她嬸母的家里。將近一周的時間,什托爾茲、奧勃洛莫夫、奧爾迦三個人在一起相處得很好,生活過得很充實,也玩得很高興。奧勃洛莫夫似乎振作起來了,每天排滿了各種活動。安德烈依·什托爾茲要出國去了,他把伊里亞、奧勃洛莫夫托付給了奧爾迦,讓奧爾迦訂一個計劃,一定要治好伊里亞整天睡覺的毛病,要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安德烈依先去英國,說一個月后在巴黎等著伊里亞去。伊里亞在奧爾迦家附近租了一所別墅住著,兩人天天在一起讀書、游玩,做各種事情,伊里亞的臉上已無倦容了,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與幸福。他和奧爾迦在草地上追逐,奧爾迦期待著他勇敢地向她表白愛情,他什么也沒說,奧爾迦卻激動地說:“我愛您。”伊里亞:“不是吧,您愛安德烈依吧。”奧爾迦:“安德烈依是我的朋友。”
一個上了年紀的男爵這些日子一直住在奧爾迦家里,他是專程來向奧爾迦求婚的,奧爾迦的嬸母謝爾蓋耶芙娜一直希望這樁婚事能成功,但奧爾迦拒絕了男爵的求婚,男爵悻悻地離去了。伊里亞回到住所,生氣地大罵男爵這么大年紀,膽敢向奧爾迦求婚,接著他對著鏡子又說自己:“我無財無勢,這副模樣,哪點比男爵強了,她憑什么要愛我,這是個錯誤,我要給她寫封信。”奧爾迦在林蔭小道上讀著伊里亞的信,伊里亞寫道:“我們相愛得這么迅速,這對你,對我都是個錯誤……以后你會像枝頭上的小鳥那樣地飛走的……”她一邊讀信,一邊流著淚,驀然抬頭,她瞥見伊里亞躲在樹叢中偷偷地瞧著她,她很生氣,責怪伊里亞偷看她在痛苦,在流淚。伊里亞說:“我這樣做也是為了你的幸福,我難道不痛苦嗎?我的心在哭泣……”奧爾迦認為他這是在自我欣賞自我憐惜,他不得不暗自承認。下雨了,伊里亞在亭子里,奧爾迦也進來了,她握著他的手,與他對視,等待著他吻她,但他只是呆呆地站著,奧爾迦流著淚主動地吻了他。伊里亞在亭子的廊沿上坐了一夜,幸福地對給他送毯子來的朋友阿列克賽說:“如果我結婚,一定要到奧勃洛莫夫卡去住,你也一起去。”
安德烈依·什托爾茲回來了,他和伊里亞·奧爾迦三個人高興地唱著歌乘坐馬車在田野上奔馳。安德烈依不知從什么地方弄來一輛奇特的三輪車,一個輪子很小,兩個輪子特大。奧爾迦騎在車上,安德烈依推著她,伊里亞在后面跑著,他和安德烈依一邊一個扶著車。后來,安德烈依也騎上了車,讓伊里亞也上車,伊里亞站在原地不動,望著安德烈依和奧爾迦騎著車遠去了……
過了兩年,奧爾迦嫁給了安德烈依。奧勃洛莫夫與維堡區的一個寡婦阿迦菲婭結了婚,生了一個兒子,以安德烈依的名字命了名。又過了幾年,奧勃洛莫夫去世了。查哈爾生活沒有了著落,淪為乞丐。什托爾茲夫婦常讓小安德烈依到他們家來住,讓他和他們的孩子一起玩。什托爾茲和奧爾迦常常各人忙著各人的事,似乎沒有什么可聊的,尤其是奧爾迦,老是提不起精神來,總覺得生活中失去了什么。
一天,伊里亞的兒子小安德烈依聽說他媽媽阿迦菲婭來了,他高聲地喊著:“媽媽來了!”迎了出去,在綠色的田野上奔跑著,這情景就像當年他父親伊里亞·奧勃洛莫夫幼小的時候那樣……
【鑒賞】
伊凡·岡察洛夫的原作《奧勃洛莫夫》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的一個典型的性格:“奧勃洛莫夫性格”。長期以來,文藝評論界認為奧勃洛莫夫這個形象集中地體現了農奴主老爺和剝削者的特點。他懶惰成性,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想干,“從未自己穿過一雙襪子”,“掙過一片面包”,還以此自豪。1859年,俄國著名文藝理論家杜勃羅留波夫發表了一篇文章《什么是奧勃洛莫夫性格?》。文章認為“奧勃洛莫夫性格”是俄羅斯社會的一種社會性的弊病,社會思想應向著與奧勃洛莫夫性格作經常斗爭的方向發展,要不斷地克服奧勃洛莫夫性格。在杜勃洛留勃夫的文章似乎已對岡察洛夫的這部小說作了定論,尤其是列寧對這篇文章加以肯定和贊揚之后,別人似乎不便再說什么,小說的原作者岡察洛夫當時寫道:“……我認為,關于奧勃洛莫夫性格,也就是關于奧勃洛莫夫性格是什么,在這篇文章出來后,已經不能再說什么了。”
但本片導演兼編劇之一的尼基塔·米哈爾柯夫對這部小說卻有不同的理解。他認為了“奧勃洛莫夫性格”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弊病,在當前來說,已失去過去那種迫切性了。他要批判的倒是在現代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現象:“什托爾茲性格”。因為,當人們在科技革命的進程中像什托爾茲那樣沉浸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時,往往不再會發現大自然的美。米哈爾柯夫在奧勃洛莫夫身上所看到的恰恰是別人所忽視的一面:他的善良、真誠,永遠像童年時那樣天真無邪,他生活在一個自然、純樸的世界中。米哈爾柯夫在呼喚返樸歸真。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在影片中展現出了奧勃洛莫夫和什托爾茲這兩個截然不同、對比度很強的形象和性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個人物也有互補短長的方面。什托爾茲是一個意志力堅強、能付諸行動的人,他分秒必爭,日程表上排滿了各種各樣的事情:訪問、會見、做操,從不虛度時光。他為人真誠,有所作為,堂堂正正,忠于友誼。奧勃洛莫夫則超脫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忙碌,他經常在想:我們為什么活著?我們生活中的精神上的目的是什么?奧勃洛莫夫認為自己的生活應自然地順應事物的自然進程。
米哈爾柯夫在把岡察洛夫的小說轉化為電影語言時,他所重視的不是歷史的具體性,而是人物生存的生態環境。米哈爾柯夫認為在奧勃莫夫的“善良”和什托爾茲的“精明能干”之間需要一種和諧的融合。
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時難度較大,因為小說缺乏動作性,主人公奧勃洛莫夫經常處于躺臥的狀態中,如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倒是可以細致地展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而影片則要求把文學語言轉換為視覺形象。所以,作為編劇的阿·阿達巴什揚恩和尼·米哈爾柯夫打亂了原作的結構,有時把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事件集中在一場戲中,或者相反,把岡察洛夫的短短的一句話發展成一整場戲。由于影片作者不是要表現通常所說的“奧勃洛莫夫性格”,所以,影片中完全刪除了奧勃洛莫夫在維堡區與寡婦阿迦菲婭結婚后的那段生活,只是在小說作者的畫外音中略加提及。
影片的頭幾個畫面把小說中很大的一部分利用視覺形象表現了出來:寧靜的奧勃洛莫夫卡莊園,在一個陽光和煦的早晨,小男孩伊里亞·伊里奇在一座深宅大院中醒來了,他周圍的一切是這樣的和諧。公雞報曉了,攝影機從一個物體移到另一個個物體。突然,它停留在一架鐘上,鐘擺在擺動著。公雞的振翅啼鳴和鐘擺的不偏不倚、沒有生氣的擺動象征著奧勃洛莫夫和什托爾茲這兩個人物的對比,也隱喻著他們兩個人所代表的不同的時代。
影片中沒有表現什托爾茲的事業,例如,他向國外運送商品,他改建奧勃洛莫夫卡,在那里鋪設公路和鐵路等。影片只從生活的角度來表現什托爾茲:他做早操;不讓奧勃洛莫夫吃油膩的早餐,等等。
什托爾茲與父親告別這場戲拍攝得很感人。什托爾茲騎上馬準備遠行,父親提醒他馬肚帶松了,倔強的什托爾茲卻說了聲:“我自己會緊的。”其實,他內心也不是那么堅強,特別需要某種溫情,他一直等待著奇跡的出現,盼望父親會再叫他一聲。但父親沒有叫他,倒是那些傭人排成一橫排,戀戀不舍地望著他遠去。有一個慈祥的老女仆人不住喊他回來,要為他祝福,他立即轉身回來與傭人們一一熱情地擁抱,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領略過的溫暖。
“騎三輪車”這場戲完全是米哈爾柯夫虛構出來的,小說中根本沒有這個情節。但這場戲比其他幾場真正的從小說中移植過來的戲似乎更符合岡察洛夫的風格。米哈爾柯夫以奧勃洛莫夫拒絕上三輪車來表現他和什托爾茲、奧爾迦走不到一條道上去。當三輪車載著什托爾茲和奧爾迦遠去時,觀眾從奧勃洛莫夫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堅決拒絕乘車隨他們而去的原因,除了他和他們在性格上確是格格不入之外,還有不愿夾在他倆中間的意思。
奧勃洛莫夫與什托爾茲在澡堂里洗澡這場戲中,奧勃洛莫夫儼然成了一個哲學家、思想家。他們各自敘述了不同的世界觀。奧勃洛莫夫說:“當樹葉子活著的時候,它們是和根連在一起的,它們感覺到根的存在,而整棵樹也需要它們。”他常常想:“人為什么活著?”他認為“活著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活著?”奧勃洛莫夫也和樹葉子一樣,他的根就是他的出生地——奧勃洛莫夫卡,就是那綠色的田野,廣漠的大自然。
正因為如此,影片中一再出現幼小的奧勃洛莫夫在田野上奔跑的畫面,以展示天真善良的奧勃洛莫夫與大自然融成了一體,人回歸了自然。片頭的小男孩與片尾的小男孩也互相呼應,但片尾的小男孩已經是伊里亞的兒子小安德烈依了,用以表明回歸自然這一命題的繼承性。在影片結尾處,小安德烈依在綠色的田野上奔跑,陽光了煦,小小的身影和大自然融合為一,呈現出大自然的永恒的和諧。小安德烈依喊著“媽媽來了”時,這呼喊聲與莊嚴的音樂聲匯成了一片青草在陽光照耀下輕輕地擺動著,真是幅天人合一的景象。
影片中出現的眾多大自然的畫面,諸如古老的林蔭道,陽光燦爛的白晝,成串的葡萄,微微擺動的青草,在古老的彼得堡的建筑物的背景上走動著黑馬,都充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導演是想借此說明:在科技革命進程中,像什托爾茲這樣沉浸在忙忙碌碌的日常事務中的人,是不可能去發現和分享大自然的美景的。
上一篇:《奇愛博士》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女政委》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