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8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維·特列古勃維奇 編?。喊ⅰじ駹柭?攝影:維·特列古勃維奇 主要演員:奧·揚科夫斯基(飾薩庫林) 米·烏里楊諾夫 (飾努爾科夫)本片獲1978年全蘇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劇情簡介】
在新建的古林斯克市,一家大鋼鐵聯合企業的建筑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可以聽到推土機、挖掘機、起重機和運輸汽車的轟隆聲、鈴聲、喇叭聲,夾雜著男人的低音和女人的高音喊叫,構成了一曲工地交響樂。在一座塔形建筑物頂端,有一個用紙板組成的標語牌,上面寫著: 離交工只有59天! 它的上方還有一個橫幅標語牌,字體同樣醒目: 聯合企業第一期工程一定提前交工!
在調度室內,建筑工程托拉斯經理努爾科夫正和黨委書記阿爾丘什金召開緊急會議,解決臨近交工時出現的問題。努爾科夫是40多歲的矮胖子,顯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當有人匯報說,讓工人在兩天內粉刷完裝修工段車間有困難時,他大手一揮說:“告訴他們,完成后每人一百盧布獎金!”在他看來,這樣問題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這時通話器響了,秘書通知他,州委書記來了,還跟著一個有些禿頂的高個子男人。
努爾科夫并不感到意外。他知道那個新來的人是州黨委提名為新任市委書記的人。他也知道,新任市委書記唯一的“任務”,就是“協助”自己完成目標,滿足自己提出的一切要求。
果然當州委書記奧庫涅夫介紹努爾科夫和新提名的市委書記見面時,不僅特地鄭重其事地介紹了努爾科夫的過去,而且預言了他的未來——現任建筑托拉斯經理的努爾科夫,兩年以后將成為建設總局局長,五年以后,就有可能升為建筑工程部部長了。而關于新提名的市委書記,他卻什么也沒有說。
確實,和努爾科夫比起來,這個將擔任市委書記的薩庫林資歷還淺。他才39歲,大學畢業后在州建筑局當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后來雖升為副局長,但仍屬于被提拔的青年干部。他該學習的東西還多著呢。這次雖被提名為市委書記,但這個城市就是由于鋼鐵聯企業的建設才組建而成。因此,說市委書記的任務就是協助努爾科夫工作,也并不過份。
在新古林斯克市第一次黨代表會議上,薩庫林很順利地當選了。也可以說,他的當選并沒有引起什么重視。倒是努爾科夫在發言中又把鋼鐵聯合企業建設的重要性大大強調了一番。言下之意誰都明白:沒有鋼鐵聯合企業就沒有新古林斯克市。這番慷慨陳辭似乎使薩庫林更加明白,自己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協助努爾科夫做好工作。
沒想到。薩庫林剛上任,就碰到了意外的情況。在州委書記奧庫涅夫也參加的第一次市委會議上,突然有一個婦女闖了進來。這個叫維亞尼茲可娃的不速之客當著州委書記的面對全體市委委員冷冷地說:“努爾科夫在大會上說,聯合企業第一期工程提前交工,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勝利。那么我希望努爾科夫解釋一下,為什么前任托拉斯經理馬龍采夫堅決反對提前交工?從那時以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努爾科夫剛要說話,州委書記先發了言。使薩庫林驚奇的是,州委書記并不回答問題,而是含沙射影地扯到別的事情上。只聽他不緊不慢地說:“我知道,自從換了新領導后,從前馬龍采夫當經理時擔任領導職務的某些同志退居二線了。比如,維亞茲尼可娃同志原先是計劃處長,現在是計劃處經濟師。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些不滿……至于說到交工,那么我告訴你們,我們州委會沒有一天不接到電話,都是等你們交工的單位的領導人打來的……”
州委書記說完了,會議室一片沉默,維亞茲尼可娃被“冷”在那里,然后州委書記宣布散會,就仿佛剛才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似的。
但薩庫林預感到這件事沒有結束。果然,當塔形建筑物頂端的標語牌上寫著 “離交工只有47天!”的時候,維亞茲尼可娃出現在薩庫林的辦公室中。
維亞茲尼可娃開門見山說明了來意。她說:努爾科夫所說的第一期工程即第一條施工線提前交工,完全是個錯誤。根據國家計劃,整個聯合企業包括三條施工線在內,應于年底交工。而如果其中一條線提前交工了,其余兩條線就不能按期交工。因為這條施工線有特殊的工藝規程和安全技術條件。在這一條線開工的時候,聯合企業的用地都要封閉,其它兩條線只能在夜間和休息日開工。而第一條線如果提前交工,則勢必在夜間和休息日也要開工(現在事實上已經這樣),而其它兩條施工線只能停工。它們的交工日期將推遲一年半。這樣國家將損失兩千萬盧布。而本來,如果第一條線不提前交工的話,三條施工線按國家計劃于年底同時交工是完全有保障的。
然后維亞茲尼可娃把一個小本子交給薩庫林,說一切論據上面都有。說完,她就走了。
過了兩星期,當標語牌上寫著“離交工只有34天!”的時候,薩庫林來到維亞茲尼可娃家里。
薩庫林告訴維亞茲尼可娃說,他仔細看了她那個小本子上的材料?,F在他完全相信,她是正確的,一條線交工的確是個錯誤。但他還不明白,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維亞茲尼可娃聽了薩庫林的話非常激動?,F在終于有人支持她了。她說,這實際上是犯罪行為。前任經理馬龍采夫是憎恨突擊作風的。他說過。交工那天應該是一個普通的、平靜的日子,就和每天一樣。可是突然,奧庫涅夫當了管工業的州委書記。他一上任就提出,建筑托拉斯應當挖掘潛力,提前讓聯合企業投產,馬龍采夫堅決頂住了奧庫涅夫不切實際的決定。但在一次事故中,馬龍采夫不幸去世。努爾科夫當了托拉斯經理,于是一切都改變了。
維亞茲尼可娃說,努爾科夫本來是馬龍采夫提拔起來的。馬龍采夫去世后,他當了代理經理。為了博得州委書記的信任,以便日后提升為正式經理,他同意了奧庫涅夫的意見?!笆聦嵣?,世界上簡直找不出比努爾科夫更狡猾的人了。他一切都考慮到了,交工那天要大會慶祝,努爾科夫會得到勛章……”
標語牌上寫著: 離交工只有32天!
薩庫林召集努爾科夫等三個負責人開會,提出放棄一條施工線提前交工的計劃。他并要他們三個人明天和他一起去州委會。
努爾科夫立即表示反對,說這個想法簡直不值得認真討論,并且他也不去州委會。托拉斯黨委書記阿爾丘什金沒有表態,他說以后單獨和薩庫林談。聯合企業經理科茲那可夫態度模棱兩可,說話吞吞吐吐。于是薩庫林決定,明天大家一起去州委會談。
等到努爾科夫和科茲那可夫離開以后,阿丘什金就勸薩庫林“不要和努爾科夫作對”。他說,努爾科夫早就“預見到,到時候另外兩條施工線的交工日期會名正言順地向后挪,因此沒什么可擔心的”。
薩庫林對阿爾丘什金的話沒有反應,阿爾丘什金聳聳肩走了。第二天薩庫林坐在小汽車里等努爾科夫等人,但一個也沒有來……
薩庫林決定召開市委會,但州委書記奧庫涅夫早接到了努爾科夫的報告。他通知薩庫林立即到州委會來。
在接待室里,薩庫林先見到了州建筑局副主任齊莫寧。齊莫寧勸薩庫林不要“節外生枝”。他坦率地對薩庫林說,要改變頭條施工線交工期限會使奧庫涅夫陷入難堪境地。他提醒薩庫林,是奧庫涅夫提名薩庫林擔任市委書記的,而現在薩庫林竟然“把建設主任、經理和黨委書記召集起來反對州委會,簡直是胡鬧!”
齊莫寧的話沒有奏效,奧庫涅夫親自出馬。他承認是他提出提前交工的,他說這是“挖掘潛力”。他對薩庫林意見完全聽不進去。在薩庫林的堅持下,他一會兒說等第一條線交工后,再研究第二、三條線的問題,一會兒說,第一條線提前交工后,讓努爾科夫想出辦法使第二、三條線仍按期交工。完不成就讓努爾科夫負責,至于國家經濟損失,好像不值得考慮。當薩庫林仍想說服他時,他突然把臉一板說:“你知不知道,我們工作中有條原則:如果不能肯定問題一定可能解決的話,那就不應該把問題提出來?!?br>
薩庫林走后,奧庫涅夫果然把努爾科夫找來,要他負責使第二、三條線也按原計劃交工??墒桥瑺柨品蛘f,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大吐苦水,說自己剛提拔上來,工作處處遇到困難。原先預定拔給建筑托拉斯的材料和機器,在前任經理馬龍采夫去世后,都要轉到別的工程上去。他只得利用社會主義競賽的威信。他保證一條線提前交工,才使材料沒有轉走。至于第二、三條線,只得延期交工。努爾科夫的話同樣使奧庫涅夫無言以對……
在最后的緊急時刻,薩庫林把問題向州委第一書記隆沙可夫作了匯報。隆沙可夫經過調查研究,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嚴肅地批評了奧庫涅夫,奧庫涅夫承認自己有責任。但他堅持說,不能停止提前交工,因為那將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隆沙可夫也沉默了。
標語上寫著:“離交工只有14天!”
市委會舉行特別會議。州委第一書記隆沙可夫在會上宣布:第一條施工線按奧庫涅夫的決定提前交工。
他沉重地說:“情況是這樣,現在有20個企業等待著你們建成的企業的產品,又有100個大企業等著這20個企業的產品。所以,現在不交工的話,就會產生混亂的連鎖反應,損失就會太大了。因此,從兩個損失中,只能接受較小的一個。如果一年前,當你們的經濟學家把信遞給州委會的時候,就采取措施,我們就可以避免這個較小的損失——實際上這個損失并不小。這個反饋信號在我們的頻道中已經響了很久,這是不可原諒的。我們失去了時間,時間就是選擇的可能性。選擇的可能性就是巨大的財富?!?br>
隆沙可夫接著宣布,已建立一個委員會,研究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將向莫斯科匯報,還將作出有關人員的結論。他并說,第一條施工線交工時,不許舉行任何慶祝,也不會有任何獎金?!耙驗檫@不是一次成功,而是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
標語牌上寫著: “離交工只有13天!”
一個安裝工慢慢攀上梯子。這不是那個每天換數字的姑娘,而是個小伙子。他身穿帆布工作服,面容嚴肅,雙眉緊皺。小伙子到了塔頂建筑物高處,從膠靴里抽出一根鐵棍,有力地把一排紙板一塊塊敲下來。碩大的標語字無聲地飄落下去。
工地上還是那樣繁忙。
【鑒賞】
《反饋》是70年代蘇聯“生產題材”電影創作中的重要作品。關于影片的主題,從影片的名稱中即可領會到。“反饋”是電子學中專業用語,意指在電路系統中,從某一級(部分)線路的輸出端將輸出信號取出一部分,再輸回到本級的輸入端,或者再經放大,用以加大原信號強度。影片借用“反饋”一詞,諷喻當時蘇聯一些工業部門存在的嚴重問題并不是孤立的現象,它不僅涉及其它單位,產生連鎖反應,而且又會反作用于本身,以至要想糾正原來的問題亦屬不可能。從這個角度講,影片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蘇聯社會的痼疾,具有一定意義,在蘇聯也獲得較高評價。盡管影片把問題癥結歸咎于個別干部不負責的態度和個人品質,從而反映了影片所帶有的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是影片所展示的社會現象,卻具有深刻的真實性,影片所反映的問題,也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影片所揭示的弊端,會引起廣大觀眾認真的思考,因為觀眾能認識到,影片所反映的問題,帶有相當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其性質已經超出了工業領域。影片所涉及的,實際上是如何完善社會主義體制問題。影片所反映的那些問題,在后來的社會發展中,非但未能消除,反而越演越烈,以至不可收拾,這當然不是個別人所能決定的。但70年代像《反饋》這樣的影片的出現,正反映了當時一些嚴肅的藝術家深刻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他們關懷國家的前途,他們認真思考各種社會現象,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他們的良知。他們無法解決一切問題,但他們坦率地,也可以說是痛心地揭露了他們所觀察到的問題。因此,經過多年以后,再來看看《反饋》這樣的影片,盡管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影片的不足(如對問題的癥結沒有講得十分透徹,影片中的正面主人公形象比較蒼白,等等),但仍然應該承認影片在蘇聯電影發展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影片反映了一種社會思潮,反映了一個時代,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影片所具有的批判意義,到今天也沒有過時。
從藝術樣式來說,《反饋》是一部尖銳的政論性作品。影片情節的展開,影片對社會矛盾的揭示,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往往依靠對話。影片的吸引力不在于情節糾葛的展示,而在于通過對話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的緊張性。這反映了當時被稱為“問題電影”的那類作品的藝術特點。在世界電影發展進程中,采用這種藝術樣式的作品是很少的。因為這類作品容易顯得枯燥。一切取決于作品所反映的問題的尖銳性,以及對矛盾的揭示的方式。在本片中,對矛盾的揭示是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主人公薩庫林可以說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矛盾中去的。但一旦處于矛盾之中,他就主動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從而使對問題的展示逐步擴大,對矛盾的揭示逐步深入。作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使作品的吸引力也隨之逐步加強,從而達到使觀眾和影片產生認同的目的。從影片本身來看,作者在這方面獲得了相當的成功。由于影片所提出問題的尖銳性,由于人物對話不僅是一種爭論,而且反映了各種思想的較量,特別是由于在影片的結尾,問題并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影片主人公是以失敗告終的(盡管他的思想是正確的),這就造成了一種震撼力??赐暧捌?,觀眾很自然會想到,影片結束了,影片提出的問題仍然存在,仍然需要認真思考。這將使影片在觀眾心目中留下牢牢的印記,也許會產生長遠的影響,而這恰恰是作者所希望的。
由于樣式的特點所決定,影片在對問題的提出,對矛盾的展示,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都采取了簡煉的手法。影片對矛盾的揭示是有層次的,但又是簡捷的。觀眾很快就隨劇中人一起進入了矛盾的深層之中。影片對努爾科夫領導班子中以及州委一些人的思想立場和心理特點的描述,僅僅三言兩語,就把每個人的面貌勾勒出來。這些都是影片的成功之處。
簡煉并不等于簡單,用簡煉的方式,仍然可以反映深刻的內涵,由蘇聯優秀的演員之一米·烏里揚諾夫扮演的努爾科夫,就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形象。影片劇中人維亞茲尼可娃(由也是大名鼎鼎的蘇聯演員莉·古爾琴珂扮演)把努爾科夫稱為“世界上沒有比他再狡猾的人了”。但是,當觀眾看完影片后,可能會感受到,用“狡猾”來形容努爾科夫,有些失于簡單化和片面性。努爾科夫有自己的苦衷。有些事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在“適應”周圍(包括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環境,觀眾會體會到,努爾科夫這樣的人是社會的產物。因此,烏里揚諾夫在扮演努爾科夫時,并沒有賦予形象單一化的色彩。一開始努爾科夫顯得自大、專橫,官氣十足,但隨著矛盾的深入發展,努爾科夫真實的內心世界也逐步展示出來。到最后,觀眾甚至會感覺到,努爾科夫是真誠的,坦率的,有時他也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努爾科夫的形象是影片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烏里揚諾夫大半生中創造的眾多的人物肖像中色彩十分鮮明的一個。相比之下,由當前被稱為俄羅斯最有才華的演員之一奧·揚科夫斯基扮演的薩庫林的形象,卻顯得有些單薄。盡管當時演員在影壇已嶄露頭角,但由于劇作的原因,薩庫林的形象仍然只像是作者構思的表達者。形象所起的是表達作用的職能,因此產生的吸引力就較小了。只是由于演員本身的魅力,才使薩庫林的形象和努爾科夫的形象比起來,不至于過分地相形見絀。
本片編劇阿·格爾曼是蘇聯著名的電影劇作家和話劇作家,也是一位政論作家。在70年代進入電影界之前,他曾長期從事記者工作。他后來的作品,一向以貼近生活,反映現實中尖銳的問題著稱,這與他早年的工作經歷不是沒有關系。與他同時代的劇作家比較起來,他的作品不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片和1975年創作的也是屬于“生產題材”的《獎金》。從80年代以后,他的活動主要朝政論方面發展。
本片導演維·特列古勃維奇也是蘇聯著名電影創作者。1963年從電影學院畢業后,他拍攝了一系列影片,其中較著名的,除本片外,還有同屬生產題材的《舊墻》 (1974)、《干線》(1983),屬于“政治電影”的《信任》 (1976)等。由于創作中的成就,他曾于1987年獲功勛藝術家稱號。但從80年代以來,他在創作方面已歸于沉寂。
上一篇:《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古都》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