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過一片變荒蕪了的土地:
古老的荒漠處處雜草叢生。
我認識這片原野,
它就是匈牙利荒原。
我向神圣的沃土深深致敬:
這片處女地被撕咬著。
唏,這里野草茂盛,
為何沒有鮮花?
野生藤蔓纏繞著它,
我窺伺著土地沉睡的靈魂,
是過去的鮮花的芳香
使它深深的沉睡。
一切是那樣的靜謐,
雜草把它蓋嚴實,讓它昏睡。
一陣喧嘩大風(fēng)
從這片巨大的荒原上空掠過。
(馮植生 譯)
【賞析】
奧第是20世紀初匈牙利文學(xué)史上影響較大的詩人,《在匈牙利荒原上》是其著名詩篇之一。他的創(chuàng)作在念大學(xué)時就開始了,但并未顯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來。后來他受到法國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與魏爾倫的影響,象征主義手法便漸漸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主要方法。象征性的比喻與隱喻比比皆是,譬如“種子”、“春天”、“太陽”、“火”等象征革命,“秋天”象征死亡,“冬天”、“荒原”、“死亡之湖”象征封建制度等。所以,象征手法是解讀其詩作的一把鑰匙。
詩作的第一節(jié)將匈牙利描寫為一個巨大的荒原。開首便流露了詩人對匈牙利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失望與悲哀。在詩人眼里,匈牙利早已經(jīng)變成荒蕪的原野。春天原本應(yīng)該萬物復(fù)蘇、生機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荒原上雜草叢生。本該有的春天景象與詩人所描繪的實際景象構(gòu)成強烈的對比,詩歌的巨大張力由此也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盡管這片原野已經(jīng)荒蕪,但她依然是自己鐘愛的土地,所以詩人說這是一片神圣的沃土,從而向她致以深深的敬意。正因為愛之深,所以期望也隨之而至。“為何沒有鮮花”的質(zhì)問是自然而然的。一個感嘆詞“唏”字再一次表達了詩人的失望與悲憤之情,茂盛的野草遍地都是,它們吞噬了鮮花生長的大好環(huán)境。在這里,土地象征著國家,野草象征著整個匈牙利的暗淡現(xiàn)實,而鮮花則象征著匈牙利的美好未來與勃勃生機。還可以說,野草象征著詩人所痛恨的黑暗的封建統(tǒng)治勢力,而鮮花則象征著反封建的人民的力量。對鮮花的期待與呼喚自然可以理解為對未來美好生活與覺醒的革命的人民力量的熱切向往與深情呼喚。
第三節(jié)中,詩人對野生藤蔓盤踞的原野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帶給讀者一種更加具體的畫面。它死死地纏繞著沉睡的匈牙利大地,讓其缺乏生機。詩人在探究其原因,他認為是鮮花過去的芬芳使得大地昏昏沉睡。這似乎是對蒙昧而不覺醒的人民的不滿。
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側(cè)重于對雜草的批判,詩人認為它是使得大地沉睡的主要原因,是它們把大地蓋得嚴嚴實實。所以,詩人呼喚喧嘩的“大風(fēng)”,來掃除纏繞著大地的野草,喚醒鮮花的力量。這也是其政治詩的一貫主題:控訴匈牙利的封建制度,歌頌反封建的人民革命力量。
奧第的詩歌形式上具有古典詩歌結(jié)構(gòu)嚴謹、語句洗練、韻律和諧的特點,可惜的是這些在翻譯過來后幾乎體現(xiàn)不出來;他的詩作想象奇特、夸張大膽、激情澎湃,這從其“荒原”的象征中能略窺一二。
由于奧第詩歌的革命內(nèi)容,所以在當(dāng)時保守的批評家與文學(xué)史家對其作品惡言相加:他被視為異端,后又被牽強附會地判為頹廢派詩人,歷史證明這些指責(zé)都是不公正的。
(王 偉)
上一篇:《在初秋的日子里 [俄國]丘特切夫》讀后感
下一篇:《在夕陽和大海之間 [英國]斯溫本》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