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在十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7 黑白片 117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米哈依爾·羅姆 編劇:亞歷山大·卡普勒 攝影:鮑里斯·沃爾切克 主要演員:鮑里斯·史楚金(飾列寧) 尼古拉·奧赫洛普柯夫(飾瓦西里) 瓦西里·瓦寧(飾馬特維耶夫)
本片獲1941年斯大林獎金藝術片一等獎
【劇情簡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了“臨時政府”。形形色色的政黨都在覬覦著政權。于是在彼得格勒街頭,到處燃起篝火,經常演出種種“鬧劇”。
影片一開始便是一位社會革命黨人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說,他號召人們把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底!這時,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打岔說:你自己去打仗吧!在把他轟走之后,水手便高呼:“打倒戰爭!”
列寧在這個關鍵時刻從芬蘭回到了俄國,住在彼得格勒的秘密住宅里。哥薩克騎兵隊在到處搜捕這位“德國間諜”,秋夜的彼得格勒街頭氣氛十分緊張。但是列寧在瓦西里的保護下,立即開展了緊張的活動。他親自參加黨中央會議,提出了立即舉行武裝起義的方針,同黨內反對派進行激烈的爭論。
這時,臨時政府派代表羅強柯等人到某協約國大使館求援。在談判中,為取得貸款和武器,羅強柯等同意割讓領土,暗殺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等人,并解除工人武裝,繼續同協約國并肩作戰。
黎明時分,在中央委員會會場門外望風的瓦西里正傾聽著室內傳出的聲音:領導起義的革命軍事委員會已經組成,其成員有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窗前出現了列寧和斯大林的側影,他們在熱烈地交談。響起了捷爾任斯基的聲音:“同志們,大家要分別單獨出去,讓列寧先走。”
瓦西里和列寧來到大街上。因為來不及趕回列寧的秘密住處,瓦西里便把列寧領到自己家中。瓦西里的妻子懷孕了,她正在縫制嬰兒的小衣服小鞋子。列寧拿起衣鞋沉思起來。列寧用書做枕頭,躺在地板的褥墊上。瓦西里和妻子通宵守候在他身旁,只有鐘表的的嗒聲打破了深夜的沉寂。
工廠里熱鬧起來了。馬特維耶夫向工人黨員們宣布了黨中央關于武裝起義的消息。大家非常興奮,但只能小聲地喊“烏拉”。馬特維耶夫派了一批工人到軍隊中作動員工作,他又派了一隊工人去斯摩爾尼宮執行聯絡任務。這時,臨時政府的兩位部長帶了一隊士官生來到工廠。他們軟硬兼施地強迫工人們交出武器,但遭到了以瓦西里為首的工人們的抵制。當臨時政府軍官吹響哨子,向等在外面的一隊士兵發出進攻信號時,震耳欲聾的汽笛聲同時響起,手持步槍、鐵棍、錘子的工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把臨時政府官兵們團團圍住。馬特維耶夫說:“臨時政府諸位先生……我們這里的人火氣很大,你們還是離開此地為妙……”官兵們在工人的噓聲中狼狽逃竄。馬特維耶夫笑著摸出梳子梳起頭來。接著出現了列寧大笑的特寫鏡頭,這是他聽到瓦西里的匯報時發出的笑聲。列寧說:“好,很好……一切進行得都很好,就是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你究竟什么時候才睡覺呢?”他要求瓦西里睡兩個半小時,但為了執行任務瓦西里卻乘其不備溜走了。
反對武裝起義方針的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在《新生活報》上發表聲明,向敵人透露了起義日期。列寧憤怒地斥之為“政治娼妓”的卑鄙行徑。
臨時政府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克倫斯基以總理和總司令身份調兵遣將,命令克拉斯諾夫將軍率哥薩克師團從前線撤回首都,鎮壓工人起義。
在臨時政府給銀行職員和中學生發槍的同時,馬特維耶夫接到了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整裝待發!在汽笛聲中,一隊隊武裝工人走出工廠大門。
瓦西里來到列寧住宅,報告了形勢的新進展:臨時政府已經下令炸毀橋梁,工人們個個斗志旺盛。列寧立即決定親自到斯摩爾尼宮去同大家一起舉事。但是臨時政府的密探已經發現了列寧的住處,密探正帶領軍隊來逮捕他。裝甲車司機得知這隊士兵是去抓列寧的,便把車開到郊外,為了救列寧,他英勇犧牲了。
入夜。瓦西里護衛著化了裝的列寧冒險前往斯摩爾尼宮。他們坐上了一輛電車,列寧問女售票員:“車開到什么地方?”回答是:“回車場”。瓦西里力圖阻止列寧說話。但是過了一會兒,列寧忍不住又問: “為什么電車開到‘公園’去?”女售票員笑這個“鄉下佬”竟把“車場”一詞理解成公園。瓦西里把列寧送到斯摩爾尼宮大門時才松了一口氣。
列寧開始在革命軍事委員會辦公。斯摩爾尼宮內外是一片歌聲和口號聲:“打倒資產階級政府”、“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水兵們在軍艦上開會,一個企圖反抗的軍官被當場打死,眾人唱起了《國際歌》。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打著“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橫幅標語走出工廠,馬特維耶夫從軍營中開來了裝甲車, 以壯軍威。
馬特維耶夫率領的隊伍攻占了首都電話局,士官生們邊射擊邊撤退,女接線生們嚇得尖叫著四散而逃。馬特維耶夫偶然聽見瓦西里的聲音,他在斯摩爾尼宮內打電話,要求接通波羅的海艦隊,但是馬特維耶夫不會接線,一位剛要接線的姑娘又被槍聲嚇得昏了過去。
冬宮終于成了最后一個反動堡壘。在大廳里,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他們在向協約國大使館求援。冬宮廣場上突然響起爆炸聲——“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了。接著響起了震天動地的槍炮聲、地雷聲、“烏拉”喊聲。在障礙物后面,士官生們嚴陣以待,但是潮水般的工人赤衛隊、水兵和士兵隊伍已經穿過廣場,直奔冬宮大門口。一群水兵先往飾有花紋的鐵門里扔了幾枚手榴彈,立即飛快地爬上了鐵門。火光中另一批沖鋒隊員打開了鐵門,爬在鐵門上的水兵便順勢蕩了進去。馬特維耶夫攀在鐵門上指揮著沖鋒隊員。起義者們沖進了宮殿。在兩架機槍掃射下,許多工人和士兵倒在石階上。馬特維耶夫叫伙伴們停下來,說:“這里都是藝術品,盡量不要開槍!”他叫一個工人保護太陽神雕像,那位工人說:不,這是愛神。馬特維耶夫說:“唉,革命成功以后再研究吧!”
政府軍已無路可退。窮追不舍的馬特維耶夫終于打開了臨時政府會議廳大門。部長們鴉雀無聲地望著一擁而入的工人和士兵。馬特維耶夫說:“臨時政府部長先生們,我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宣布,你們被捕了!”憤怒的部長們紛紛抗議道:“誰給你的權力?”馬特維耶夫摸出梳子,不慌不忙地說:“安靜,諸位,安靜,這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奇怪的。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了,交出你們的證書吧!”
在斯摩爾尼宮走廊上。列寧一出現,人群就歡呼著擁向他,都爭先恐后地想看看列寧。瓦西里和幾十名水兵挽著手組成人墻,艱難地擋著人流,他們站不住了。
禮堂的大門打開了。列寧、斯大林和捷爾任斯基穿過擁擠的人群走到講臺上。歡呼聲、掌聲、口號聲響個不停。列寧向前伸出手,過了好一會兒會場才安靜下來。
列寧說:“同志們,布爾什維克一直主張必須進行的這場工農革命,實現啦!”
會場上又響起震天動地的“烏拉”聲和《國際歌》聲。
【鑒賞】
30年代后半期,蘇聯文學和影劇界出現了一個新術語——“列寧題材”作品(Лениниана)。當然,“列寧題材”作品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20年代許多姊妹藝術創作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塑造革命領袖的藝術形象方面,第一個建立了卓越功勛的當首推表演藝術家史楚金(1894—1939)。
早在1932年,當史楚金主演高爾基的話劇《布雷喬夫和其他人》時,這位無產階級作家便預言,如果將來演出表現列寧生平的戲劇的話,史楚金將是扮演列寧的最佳人選,因為他的主要性格特點是對復雜的人生抱有非同凡響的樂觀主義態度。當時雖然史楚金很想扮演列寧,但是他并沒有信心。1937年夏,為了迎接十月革命20周年,史楚金竟同時接到了瓦赫坦戈夫劇院和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邀請,前者請他在鮑哥廷的話劇《帶槍的人》中,后者請他在卡普勒的影片《列寧在十月》中扮演列寧。這位演員在有限的時間里翻閱過大量史料和回憶錄,訪問了許多列寧的老戰友。影片《列寧在十月》的拍攝工作是“高速度”地進行的,最緊張時,史楚金每天只睡三四小時。他甚至獲準暫時停止了《帶槍的人》的排練。只是在影片拍成之后他才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話劇的排練工作。
《列寧在十月》于1937年11月6日舉行了首映式。故事講述了1917年4月列寧從芬蘭回到彼得格勒,領導布爾什維克黨人和工農兵群眾攻陷冬宮、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得政權的過程。影片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宏偉的群眾場面同日常生活細節和人物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展示了革命時代的生動畫面。
導演米·羅姆(1901—1921)和史楚金都把列寧如何排除萬難地實現武裝起義作為影片的“貫串動作”,從而突出了革命領袖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和在他個人生活中的“勝利與成功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政治家的敏感和堅定性,富有人情味的幽默感和樸素無華的作風。在影片中列寧是作為胸有成竹的人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他要求保衛人員瓦西里立即同斯大林聯系,他時刻掌握著工廠、農村和前線的瞬息萬變的形勢。他在火車上,在秘密住宅里通過瓦西里向黨中央委員會布置任務,向群眾發出起義的動員令。
導演和演員通過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還刻畫了列寧的“急性子”特點。列寧在中央委員會上駁斥反對起義的人們說:“我們不能等待資產階級來絞殺革命……我們必須提出立刻武裝起義,蘇維埃必須立刻奪取政權的問題,同時必須出其不意地迅速進攻彼得格勒……”在起義前夕,當列寧得知已經出現了一觸即發的形勢時,在沒有通行證、沒有武裝衛隊的情況下,他毅然決定穿過敵人封鎖線前往斯摩爾尼宮。但是瓦西里出于安全原因堅決反對冒險,于是列寧便像小孩子似地同瓦西里爭吵起來。通過情節的發展,觀眾可以信服地看到,史楚金表現的不是那種“浮躁”型的“急性子”人物,而是一位明察秋毫和高瞻遠矚的革命領袖,以自己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熱情推動著群眾前進。列寧的形象就是列寧主義思想的體現,而列寧的思想一旦掌握了群眾,便成為物質力量——歷史的火車頭。就這一點來說,影片最后一幕有象征意義:在斯摩爾尼宮走廊上,歡呼著的群眾擁擠著追上了列寧,而瓦西里和十幾名水兵挽手搭起的人墻幾乎要被擠倒了。列寧走進禮堂,登上講臺,朝前方伸出手臂,身子也向前微傾著。
以列寧為中心的情節節奏緊湊,一系列事件是在“高速度”中發展的。這一基調既再現了1917年十月那段時間的歷史真實,也反映了拍攝影片時的30年代的時代精神:在緊張的政治斗爭中實現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高速度方針,以及實現“五年計劃”時出現的全民的熱情和實干精神。“高速度”成了當時許多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理想。
有一種說法認為,史楚金加快自己角色的說話和動作速度是出于誤會,因為這位表演藝術家聽到的列寧演說錄音和看到的紀錄片中列寧的鏡頭,由于技術條件落后,都比實際速度快。
《列寧在十月》的情節結構特點是建立在個人同客觀環境的沖突上面的。在影片中,一開始列寧就處于四面受敵的危險之中,他在熱火朝天的革命高潮中被迫轉入地下,整天呆在秘密住宅里,不斷受到密探的騷擾和哥薩克騎兵的搜捕。表面看來,列寧似乎處于消極被動狀態,他受到瓦西里的保護,過著“孤獨”生活。影片正是從這一點出發,通過列寧如何戰勝敵人“孤立”他的企圖,表現了列寧思想的威力。列寧通過黨中央和各種宣傳渠道指揮和影響著群眾的革命化進程。影片以大量事實說明,列寧號召起義的公開信深入人心,影片中出現了在工廠車間里和在前線戰壕中人們爭讀公開信的場面。情節結構的這一沖突原則不僅反映了敵我矛盾,它也刻畫了領袖和戰士、領袖和群眾的戰斗情誼和魚水關系。例如列寧強迫廢寢忘食的瓦西里睡一覺,瓦西里夫婦深夜守候在睡在地板上的列寧身邊等動人情景。
史楚金塑造的列寧形象是蘇聯舞臺和銀幕上第一個列寧藝術形象,也是在表演藝術上最成熟、迄今仍無人超越的革命領袖形象。
《列寧在十月》的藝術成就遠遠超出了一部偉人傳記影片的體裁范疇,它不僅記錄了令人難忘的革命歷史事件的真實場面,還塑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的典型形象。其中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瓦西里和馬特維耶夫。
作為工人出身的職業革命家,瓦西里的性格特點是說話不多,但為人精明,作風穩健。他對革命的忠心耿耿,主要通過他如何一絲不茍地執行黨交給他的“對列寧的生命負責”這一任務表現出來。陪同列寧乘火車潛入彼得堡時,瓦西里一再要求列寧“離開窗戶”,“轉過臉,別往外看!”當列寧同電車女售票員閑談時,瓦西里又耐心地勸阻道:“啊,算了,別嚷嚷!”為了完成緊急任務,他不得不耍點小聰明,從強迫他“睡一會兒”的列寧眼皮底下溜走。列寧揭穿了他的“騙局”,瓦西里只好表示遵命“睡一會兒”,列寧卻說:“不,今天恰好不能睡了……不過沒關系,等奪取政權以后……”列寧想了想又說:“不過,到那時我們就更沒有時間睡覺了。”列寧和瓦西里這時都笑了起來。著名話劇導演和演員尼·奧赫洛普柯夫以其嫻熟的演技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的革命衛士形象,這是一個不尚空談、埋頭苦干,具有純潔心靈和高尚道德的人物。影片中不喜歡唱高調,而充滿實干精神的另一個工人形象是馬特維耶夫。他是基層工人組織中久經考驗的戰士,在對敵斗爭中,他機智勇敢,能在最困難的時刻變被動為主動,戰而勝之。如他使臨時政府部長們的解除工人武裝行動失敗,他深入敵人兵營不放一槍地開走了裝甲車,他在攻進冬宮宮殿時,不忘告訴部下要珍惜歷史文物和藝術品。馬特維耶夫代表布爾什維克黨和起義群眾宣布資產階級統治的結束這場戲充滿了藝術魅力。他用習慣動作從口袋里掏出梳子梳著頭,用他的口頭語“安靜!”和“沒什么了不起”告訴臨時政府部長們:“交出你們的證書吧!……”“你們的時代結束了!”馬特維耶夫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瓦·瓦寧,他曾在《政府委員》、《區委書記》、《侵略》中扮演主角。
《列寧在十月》在藝術上的成功是卡普勒、羅姆、史楚金、奧赫洛普柯夫和瓦寧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的合作堪稱珠聯璧合,而且僅用五個月即拍成具有如此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影片,在蘇聯電影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現象。這部影片曾獲得斯大林獎金,在世界影壇上也頗受歡迎。半個多世紀以來,《列寧在十月》對中國幾代觀眾產生了很大影響。盡管蘇共“二十大”以來,蘇聯評論界曾指出影片的若干情節限于時代條件而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但是作為反映十月革命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和革命領袖列寧的活動的藝術作品,迄今仍有它強大的生命力。
上一篇:《出租汽車司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包法利夫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