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4 彩色片 153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與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
編導: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攝影:謝爾蓋·菲里波夫 主要演員:謝爾蓋·格拉西莫夫(飾托爾斯泰) 塔瑪拉·馬卡洛娃(飾索菲婭) 阿歷克賽伊·別特林柯(飾切爾特科夫) 鮑爾協沃伊·納弗拉蒂爾(飾馬科維茨基)
本片獲1984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劇情簡介】
第一集 失眠
年邁的托爾斯泰躺在床上,在失眠的夜晚,他眼前出現了一幅幅不連貫的生活畫面。他的那雙眼睛瞧著漸漸明亮起來的半明不暗的地方,那是他年輕時居住的雅斯納雅·波梁納。他見到自己在一條小路上走著,抱著孩子的妻子索菲婭在陽臺上向他招手,他也向她揮手。
他內心的聲音:“我愛過她嗎?……要知道,我至今難以回答,這些年來我們之間發生了多少事啊!”
妻子索菲婭·安德烈耶芙娜躺在自己的床上也沒有合眼,淚水濕了枕頭。她低聲訴說:“上帝啊,這一切是為了什么呢?……我給他生了12個孩子,撫養大了8個,可一切都是我的過錯!我希望越來越好,實際上卻越來越糟……不管是什么日子,都得過下去,難道是因為孩子們嗎?”
托爾斯泰一想到孩子們,他的臉立即變得和藹起來。他見到了他在雅斯納雅創辦的學校,他坐在孩子們中間,聽一個被叫到黑板前去的小姑娘念自己的作文《我的爸爸服役歸來》。老師深受感動,淚水流到了胡子上。
托爾斯泰想到了1862年7月他外出時,憲兵連續兩天搜查了他的家。之后不久,他關閉了學校。
他見到自己與搜查他家的反動的內政部長杜爾諾沃對抗,他還用雙筒槍向這位部長射擊,杜爾諾沃應聲倒下。
托爾斯泰坐在床沿上想: “這以后就該上絞刑架或者服苦役。”
索菲婭被一場噩夢驚醒,她急忙奔進托爾斯泰的臥室。聽到了丈夫的呼吸聲,她為他劃了三次十字,并為夢中的可怕景象已消失而感到欣慰。她退到客廳里,聽到窗外的鳥鳴,遠處的牛哞,仆人的說話聲,她知道雅斯納雅一天的生活開始了。
早晨九點鐘,托爾斯泰來到餐廳,他坐下準備喝茶的時候,說了一句:“活在世上真艱難。”索菲婭奇怪他有什么艱難?那么多人都愛他。托爾斯泰說,他為什么不能感到艱難呢?是因為他吃得好嗎?他說:“各種人大概都在想,我是個該死的老頭。我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我真該死了,我會當個偽君子。”
最近,他經常流淚,他覺得農民們現在對他也不尊重了,三個農民都沒有向他鞠躬,他自己倒向農民鞠了一躬。
中午,托爾斯泰、索菲婭、兩個女兒——塔吉揚娜和阿歷克桑德拉、文學評論家斯特拉霍夫等人在雅斯寧森林的一條小路上散步,他們談論著俄國詩人的詩。托爾斯泰讀了伊維爾斯卡婭的兩句詩:
當我厭惡地回到我的生活時,
我顫抖,我詛咒——
一陣痙攣,他讀不下去了,他的雙眼濕潤起來,他說: “這才叫做詩! 這樣的詩天下只有五首,多的話也只有十首。”
他忽然想起孩子們在等著他,他急速轉身走回家去。回到家,一群雅斯納雅的孩子們在前廳里等著他。他的捷克醫生馬科維茨基放了一段托爾斯泰的錄音給孩子們聽。托爾斯泰叫孩子們學習上進,別調皮……等他以后不在人世時,孩子們會記得他對他們說的都是好話。
晚上,大家都聚集在客廳里時,托爾斯泰譴責頹廢派的藝術。他認為頹廢派的藝術里沒有高尚的感情,而藝術的目的應以自己的感情去感染讀者、聽眾和觀眾。
鋼琴家戈爾琴維澤爾彈奏李斯特的曲子,托爾斯泰不喜歡,他要聽肖邦的樂曲,認為肖邦的曲子有鼓舞力。他的眼睛又濕潤了,他說所有的文明都可以去見鬼,可他就是舍不得音樂,他希望音樂更簡單、更普及一些。
托爾斯泰離開客廳,回書房去閱報、處理信件。一個曾經當過他私人秘書的歷史學家古謝夫從流放地給他來信說,他被搜了身,搜出了托爾斯泰的文章,現在又面臨新的懲罰的威脅。托爾斯泰的心情不能平靜:古謝夫在受到威脅,他卻在這里心安理得地欣賞音樂,他覺得他不能這樣。
他站在床前,就像站在基督殉難的地方那樣,等待著他的將是令他恐懼的失眠。他躺在床上,睜大著眼睛,內心的聲音在說:無論他走到哪里,災難總是跟蹤而至……他曾經幸福過嗎?……或許,新婚時他曾經幸福過。他想到了妻子索菲婭,聽到了她在說:“為什么我們會這樣?……”妻子說托爾斯泰不愛她,也許,從來沒有愛過。托爾斯泰不承認,他認為是愛過她的,也有過幸福。
他眼前出現了已出嫁生孩子的18歲的塔吉揚娜在燦爛的陽光下割草的畫面。他自己也均勻、有力地揮舞著鐮刀,緊緊地跟上雅斯納雅的農民隊伍,兒子們和他在一起。女兒們和姑娘們、農婦們在一起翻干草,扒草垛,裝車。那時他體會到了農忙的幸福。在饑荒的年代,他給簡易木房的桌旁坐著的饑餓的男女老少施舍食物時,他感到自己擁有權力,于是領略到了一種幸福。可是,他看到的更多的是災難。尤其是當他從雅斯納雅遷到莫斯科去時,他看到了難以想像的貧窮,心里十分痛苦。
托爾斯泰躺在床上,看到了1881年53歲時的自己。那時,他到日熱阿諾夫要塞那一帶去調查貧困百姓的生活狀況。他看到人們衣不蔽體,居住的院子里骯臟不堪,滿地是結成冰的污水。托爾斯泰在莫斯科的家里,他和大學生約好,早上七點鐘要到貧民區去調查。可他十點才起床,喝完咖啡,抽了煙,等他到了那里,已中午十二點了。他見到一些干瘦的女人靠賣淫為生,周圍有人蔑視她們,托爾斯泰說:“不要責備她們……假如我們都像上帝那樣生活,就沒有她們那種人了。”托爾斯泰認為不應責備她們,而應憐憫她們,這不是她們的過錯。
托爾斯泰忽然感到自己也是掠奪勞動人民的那些人的幫兇,自己歸屬的那個非勞動階層是在享用別人的勞動成果。他意識到自己是不中用的寄生蟲,一面在吞食樹葉,一面還想幫助樹木健康,想為樹木治病!
他見到一個已沒人理睬,餓了兩天,躺在床上的妓女,就掏出一個盧布給她。于是一雙雙干瘦的手都伸過來了,他把自己的零錢都分光了,可等待著的窮人還有很多。
一個名叫謝廖沙的10歲男孩原先為一個主人干活,現在主人被抓走,他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托爾斯泰把謝廖沙帶回莫斯科的家,讓廚娘給他吃肉餅烤土豆,把他安置在廚房的小貯藏室里棲身,但謝廖沙住了三天就不辭而別了。
那年夏天,托爾斯泰意外地見到謝廖沙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給馬戲團牽象。托爾斯泰這才意識到自己是想讓謝廖沙豐衣足食,而謝廖沙需要的是自由。
于是,托爾斯泰感到自己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了,他向索菲婭提出離婚,因為他不能再過索菲婭為他安排的奢侈的、無所事事的生活了。他認為索菲婭對孩子們的那種愛是在毀滅孩子們,他希望改變生活方式,或者把財產分掉,以后靠自己的勞動生活,像農民那樣。索菲婭不能理解他,她哭著說,她的生活不能沒有托爾斯泰,假如托爾斯泰要走,她就自殺。她認為托爾斯泰是把靠勞動掙來的錢胡亂分給懶漢和酒鬼。兩人分歧很大。托爾斯泰把財產平均分成9份,8份是給孩子們的。給索菲婭的繼承權是:她可以出版托爾斯泰1881年以前的作品。
朦朧中,托爾斯泰看到他們一家人從他的作品的出版人切爾特科夫的家途經莫斯科回雅斯納雅去時,莫斯科的庫爾斯克車站前的廣場上有不少于三萬人來給他送行。人們對坐在馬車上的托爾斯泰夫婦狂呼:“列夫·尼古拉耶維奇,烏拉!光榮屬于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知道,人們是為他的那篇替1905年被沙皇政府殘酷殺害的革命者吶喊的文章《我不能沉默》歡呼。見到這情景,索菲婭高興地說:“就像歡送沙皇那樣!”托爾斯泰不以為然地說:“假如像送沙皇那樣,這就不是我們的榮譽。”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閃現:他戰勝了致命的病魔,在克里木的海邊療養。在那里,他見到了高爾基、戲劇家蘇列爾日斯基。他們面向大海,在一起議論上帝,并就印象派詩人等問題展開了爭論。他沒想到: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親王還去探望了他。
在療養地,托爾斯泰覺得自己恢復了一些元氣,又有很多事情在等著他去做。
第二集 出走
1910年7月20日下午,托爾斯泰約了鋼琴家戈爾琴維澤爾、拉登斯基上校的兒子、謝爾蓋因柯等三個朋友在雅斯納雅林中的一塊空地上為他擔任修改遺囑的證人。他在遺囑中修改了兩點,一點是把過去寫的“1881年以前出版的著作供索菲婭伯爵夫人終身享用”這一段刪去了;另一點是在原遺囑中的“讓切爾特科夫出版托爾斯泰的著作”后面加上一句話:“仍按過去的原則,不追求任何個人的物質利益。”托爾斯泰這樣寫是為了使人不要以為切爾特科夫會從中撈取任何私利。
托爾斯泰騎馬從林中回到莊園門口時,索菲婭說,原先約好的德蘭科夫先生帶著照相機來給他們照相了。于是德蘭科夫給他們照了一張索菲婭親密地挽著托爾斯泰胳膊的照片。
一天午餐時,餐廳里聚了很多人,客居雅斯納雅的國務會議議員的妻子葉爾紹娃也在。托爾斯泰談到擔任武裝看守的莊稼漢為了多掙錢可以去殺自己的莊稼漢弟兄時,感慨地說:“所謂上流社會的正派人也一樣,他們看起來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但一涉及他們的職責,他們就變成了野獸和劊子手。”葉爾紹娃聽了很不以為然,她與托爾斯泰展開了爭論。一個經常坐敞篷馬車來找托爾斯泰爭論的盲人對托爾斯泰說:“即使你的基督教比牧師還高明,這也是謊言。你的學生們是強盜!而你自己是強盜魁首!”托爾斯泰沒有反駁他。索菲婭說他沒有必要與瘋子辯論。托爾斯泰認為有時從瘋子和小孩子那里能聽到從成年人或正常人那里聽不到的真理。
托爾斯泰看到正在吃甜點心的外孫女說:“將來她會令人羨慕地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并且說新就新在要取消土地所有制。葉爾紹娃聽了氣得聲音都顫抖了。托爾斯泰還說他收到一個姓波利諾夫的人寫來的文章,回答了關于土地的問題,文章寫得很好。他沒想到這個波利諾夫就是他女兒塔吉揚娜的化名。
一天傍晚,大家聚集在客廳里下棋聽音樂的時候,托爾斯泰說最近他經常想到死,有一次,夜里輾轉難眠,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甚至還懶得回憶,覺得就這樣離開人世更好……
1910年10月28日,一個黑漆漆的秋夜。托爾斯泰躺在床上,這一夜,他又見到了1881年他到日熱阿諾夫要塞去調查貧困百姓的生活的情景,在這些情景中,忽然插入了索菲婭的影像。她手持蠟燭,在燭光下,她的臉都扭曲了。但這不是托爾斯泰的回憶,而是眼前的現實:索菲婭走進了他的書房,在書桌的抽屜里、在沙發上翻尋他的遺囑。他躺在床上足足等了一個小時,索菲婭才回自己的臥室。于是,托爾斯泰趕緊到書房給索菲婭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托爾斯泰說他要離家出走了,他再也不能忍受家中豪華的生活,他要獨自去靜度晚年的最后歲月。他叫索菲婭不要去找他,他們兩人彼此應原諒對方的過錯。如有什么事,可讓女兒阿歷克桑德拉轉告,但女兒不會說出他在什么地方的。
他的家庭醫生馬科維茨基決定陪同托爾斯泰出走。他們整理好行裝,上了火車,托爾斯泰堅持坐三等車廂。車上的旅客認出了他。一個女中學生、一個年輕男人,還有一個商人就土地所有制等問題與托爾斯泰進行了探討。托爾斯泰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自我完善,不要滿足于自認為的真理。下火車后,托爾斯泰和馬科維茨基來到奧普京修道院的客棧。第二天一早,在客棧的走廊里,托爾斯泰遇見了謝爾蓋因柯,這位朋友說是受托爾斯泰的親人之托,專程來找托爾斯泰的。托爾斯泰表示他堅決不回去,他要自由,也許,還要到高加索去。他和馬科維茨基離開客棧,乘渡船到了對岸,又乘馬車到沙馬爾金諾修道院去找他的當修女的妹妹瑪麗婭。謝爾蓋因柯隨同他們到了沙馬爾金諾修道院后,決定回去了。托爾斯泰叫他轉告家里的人,他在外很好。
托爾斯泰本想在修道院附近的村子里的一個寡婦家租房子長住,但女兒阿歷克桑德拉說:住在這里,免不了還有干擾,勸他最好還是出國去。托爾斯泰最后決定到高加索去,而且立即乘坐早晨六點鐘的火車離開了沙馬爾金諾。
在火車上,托爾斯泰病了,還發燒到38度多。馬科維茨基與列車員商量后,決定讓他在就近的阿斯塔波沃下車。那個車站的站長奧佐林已事先接到馬科維茨基的通知,為托爾斯泰在自己家里準備了一個房間。在去站長家的途中,人們都向托爾斯泰鞠躬致意,祝他康復。
車站的小電報局不停地忙碌著,全國各地都發來電報詢問托爾斯泰的病情,向他祝福致意。車站上擠滿了記者,千方百計地打聽托爾斯泰的情況。馬科維茨基發電報,托人轉給托爾斯泰的女兒塔吉揚娜,讓她阻擋生病的母親索菲婭來看望托爾斯泰,否則,托爾斯泰的病情會有惡化的危險。但沒過幾天,有人發電讓馬科維茨基轉告托爾斯泰: 索菲婭已帶兒女和醫生乘專車奔赴阿斯塔波沃。
火車到了阿斯塔波沃,兒子謝爾蓋和女兒塔吉揚娜不讓母親立即去見父親。他們說,醫生囑咐:托爾斯泰經不起激動,他們得先在別處住著。馬科維茨基告訴托爾斯泰:他的親人來了。托爾斯泰首先想見女兒塔吉揚娜。托爾斯泰關心索菲婭的病情,女兒叫他放心,說有哥哥們和醫生照顧著她。托爾斯泰以為索菲婭還在雅斯納雅,他立即讓人發電報到那里,讓索菲婭別來,說見面對彼此的心臟都不利。
1910年11月6日夜里,托爾斯泰的情況很不好。醫生、兒女、朋友們站在他的床邊。他雙手放在被子上,手指顫動著做了一個表示不同意的動作,斷斷續續地說:“……我就快臨終了……這一切都很簡單……我自己的所有行為……都表現夠了……這就完了……”人們聽到他的最后一句話是:“真理……我愛許多人……正如他們……”
他眼前出現的是一群螞蟻,就像他在童年時看到的那樣。他看著螞蟻如何操勞,費力地拖拉著它們的食物……他的視線離開蟻群,朝上看,希望看到天空,但看見的卻是遠遠的懸崖頂峰上的一塊藍天……
1910年11月7日這個秋天的朦朧的早晨,托爾斯泰已不可能恢復知覺時,索菲婭才在親人的陪同下來到了托爾斯泰床邊。她向托爾斯泰俯下頭去,嘴唇顫動著,像是在說著什么。
醫生斷定托爾斯泰的脈搏已停止了跳動,他看了一下手表說:“六點零五分。”
又是一個灰蒙蒙的早晨,兒子們抬著托爾斯泰的棺木,索菲婭由女兒們攙著,緊跟在棺材后面,人群默默地站著,幾架攝影機對準著這肅穆的景象。
奧佐林站長家的這間屋子留下了托爾斯泰最后的呼吸,這幢屋子將留作永久的紀念。
雅斯納雅聚集著人群,正在迎接托爾斯泰的遺體。遵照托爾斯泰的遺囑,他將被埋葬在這里。
一位80歲左右的農婦舒拉耶娃在向大家講述去年托爾斯泰親切地送新兵去入伍的情景。
忽然,人們看到了托爾斯泰含淚望著離去的新兵的背影的畫面,歌聲伴著新兵遠去,只聽見遠處傳來令人傷感的歌聲……
【鑒賞】
這部影片表面上看起來像傳記片,但導演和主演者對這位大作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即使是引人入勝的、重大的事件并不感興趣。在影片中比經歷重要得多的是思想、疑問、痛苦、精神上的探索、彷徨和難解的問題。托爾斯泰的思想成了影片的素材和要表達的內容。思想是影片的主人公,是影片的論據。
傳記片的常見的規律被摒棄了,在這里,誰在做什么,說什么,完全不重要。在這里,非常重要的是:誰在思考什么,怎樣在思考。托爾斯泰思考得很艱難、痛苦、近乎病態。在思考時,他在和自己,和人們,和世界,和現狀爭論,爭論得精疲力盡。主人公的內心對一些哲理性的問題充滿著矛盾。主人公是為人類而活著并為人類擔憂,也是愛人類的。
在影片中讓人最有興趣觀察的是思想的不調和的、內在的斗爭。真理的誕生、信念的探索、思想的發現,都是從畫面中表現出來的,影片的每一個畫面都充滿著宏偉的思想活動。但看起來,在畫面上似乎什么也沒發生:人們在喝茶,聽音樂,回憶往事……就在這種輕輕松松的氣氛中領悟到了未來。
作為編、導、演的格拉西莫夫有獨創性地、細致地、合乎分寸地表現出了自己的主人公精神上的彷徨。
影片片頭的一段題詞是托爾斯泰于1907年10月26日記下的一段日記:“很奇怪,我與生活在我周圍的人們不得不保持沉默,而只和在時空上都離我很遠的人們交談,他們將會傾聽我說的話。”這段題詞,影片的文學劇本和導演劇本中都沒有。托爾斯泰的這段日記不僅是影片的題詞,而且也是理解影片的契機,是影片的思想核心。這位作家的彷徨和痛苦首先是面向未來的。他相信,在未來,過去和現在所沒有的一切都能實現。他已不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的見證人這一想法折磨著他的心靈,使他產生焦慮、不安和痛苦,這種種難熬的感受只有當他本人消失時才會隨之消失。
在遲暮之年,很多疑問一直困擾著他,這對他自己和他的親人來說都是新的痛苦和考驗。
托爾斯泰和他的妻子索菲婭,大概是影片中作者表現得比較充分的惟一的一條人物關系的線索。
正因為索菲婭一直是愛托爾斯泰的,因此她想“拯救”他,讓他不要如此乖戾。托爾斯泰從雅斯納雅的出走,她是作為個人的悲劇和個人的受凌辱來承受的。她之所以感到委曲和受辱是因為她愛了他半個世紀,為他生了12個孩子,和他分享了幸福與不幸。而這一切在一夜之間就都毀滅了,她無法解答“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一直在她的痛苦的眼神中,永遠留在她的麻木的心靈中,這顆麻木的心始終愛著一個給她帶來這么多痛苦的人。
托爾斯泰的周圍總是有很多人,這些人只是在影片的幾個瞬間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哪怕是瞬息即逝的,都是和主要的主人公有交鋒的,都揭示出了他的某一個補充的性格特征,給他的形象增加了新的筆觸,新的色彩。
次要人物都服從主要的主人公,這才使格拉西莫夫創造出了一個精神世界如此豐富的性格。再有才能的演員也無法獨自塑造出這樣的性格來,這個性格是在和其他人物的相互關系及沖突中形成的。這個人物形象身上體現了托爾斯泰所有著作的哲理思想的實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列夫·托爾斯泰》可以說是把托爾斯泰的創作遺產改編成了電影,搬上了銀幕,不是一般性的改編,而是把最珍貴的東西,把這位作家的精神狀態,把他和他的探索、矛盾和疑慮搬上了銀幕。
托爾斯泰相信,當人們根除了利己主義和對他人的命運漠不關心的態度之后,世界必將變得和諧與美好。格拉西莫夫讓我們看到了托爾斯泰的充滿矛盾的思想。
《列夫·托爾斯泰》是一部獨白影片,是托爾斯泰的不平靜的思想的電影形象,是他的不安的良心的銀幕表現。格拉西莫夫扮演的托爾斯泰的眼神時而是善良的,時而又是惡狠狠的,但這雙眼睛始終是智慧的,始終是托爾斯泰的眼睛。把這樣一個角色體現在銀幕上,不僅劇本、導演、演員起了作用,攝影師謝·菲里波夫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把托爾斯泰的思想體現在特寫鏡頭中。而美工師阿·波波夫和瑪·卡莉娜真實地再現了托爾斯泰從雅斯納雅·波梁納悲劇性地出走前、出走時,以及他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病和死亡等幾場戲的環境和生活氛圍。
影片中的托爾斯泰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他的確是當時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社會的一面鏡子。
影片開頭的幾場戲充分地表現了他的矛盾的心境,他半夜醒來走到桌旁,在寫點什么。“不,這一切都是沒什么意義的。”他看著孩子們的照片,似乎在問: “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
到了晚年,需要更多精力的時候,精力卻日益衰竭,他的人生經驗更豐富了,但疑問卻一個接一個地產生,老的疑問本來就很復雜,又加上了更為復雜的新疑問。
格拉西莫夫通過影片的每一場戲都揭示出托爾斯泰內心的焦慮與不安。他的思想的漩渦,甚至他的最親近的人也難以理解。但他們感覺到:托爾斯泰突然說出來的一些話表現了他慣有的矛盾思想,此外,還增加了老年人喜歡跟人爭論的特點。
索菲婭非常聰明,她想盡可能地把一切都做得好一些,但結果卻越來越糟,她無法理解丈夫的復雜的思想矛盾。她是一個常見的、可以理解的人,丈夫卻是一個很難理解的人,她不知道該怎么與他相處。
她明白,托爾斯泰并不是因她而出走,而是由于他自己的難以解決的矛盾和疑問而出走。索菲婭對他的種種關心,對他來說,僅僅是他所關懷的社會的一小部分。
聰明的家庭醫生馬科維茨基為她解答了她所不理解的問題。馬科維茨基說:“你所關心的是家庭,而他所關心的是全人類。”
格拉西莫夫表現:很多問題在折磨托爾斯泰,他的感受越來越沉重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他往往對自己進行自責,這種自責常常是不公正的,但在這種不公正的自責中也表現出了他的博大的個性和崇高的良心。
他對自己最不公正的自責就是:對自己為俄羅斯文學、為俄羅斯、為全人類所做的一切的評價。他懷疑自己的勞動有什么用?實際上,他以自己明智的生活感受豐富了本國的人民和全人類。他對生活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對生活的表現又是非常形象化和富有感染力。
他的作品的力量再過10年、50年、100年也不會減弱的。
托爾斯泰有一次對高爾基說:“即使人民仍然很貧窮,但生活不會停滯不前的。”一切都在改變,他的作品表現了這一觀點。這些作品日后將被稱作“俄羅斯革命的一面鏡子”。
從藝術表現手法上來看,影片分成兩集并不是從形式上按其長度分成兩半,而是要把不同樣式的兩集影片合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影片的第一集是一部獨白影片,它在敘事方面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表現外部的事件,另一個層面就是表現主人公的思想活動。一個層面是客觀的敘述,另一個層面就是直接深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去。格拉西莫夫第一次運用這種手法,但他用得使人感到他已用慣了這種手法。例如,他把在畫面外響徹的托爾斯泰的“思想的聲音”和托爾斯泰時而出聲地說出來的話剪輯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托爾斯泰在和自己對話。他還安排了一段假想的托爾斯泰和索菲婭的對話:讓索菲婭張動著嘴在說話,而讓托爾斯泰不張嘴地、僅僅是用“思想的聲音”在回答她。
影片幾乎把所有能深入地表現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手法都運用了。這里有:主人公單獨對觀眾的獨白;“思想的聲音”;回顧往事;夢;假想的對話;假設環境改變了,情況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通過象征性的形象表現出來的幻覺等等。
第一集影片中有兩組事件平行地在發展著。一組是白天的,一組是夜晚的。白天的戲是托爾斯泰的最后一個夏天的日常生活:會見;談話;與各種人的爭論,這些人中有親近的人,有住在鄰近的人,有到雅斯納雅·波梁納來的人。夜晚的戲是托爾斯泰自己與自己交往、而觀眾則與托爾斯泰交往的戲。失眠折磨著他,使他回憶起過去的一些情景,而一些能表現使他驚恐、痛苦、令他此時此刻難以入眠的情景形成了一條他的思想的鎖鏈。
白天和夜晚這兩個層面違反了一般的公式,它們不是交叉的,而是平行地發展的。白天的戲是客觀的敘述,夜晚的戲是主觀感受。在夜晚的場景中,主人公是作為表現思想的聲音的插圖而出現的。
在第一集中,格拉西莫夫力求使客觀敘述與主觀感受這兩種手法保持平衡。影片作者讓觀眾從各種角度看到主人公,時而看到托爾斯泰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的行動,時而看到的是他的思想和感情的領域。
影片的第二集是用紀實的手法客觀地敘述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在第二集中,托爾斯泰不僅從雅斯納雅出走,從生活中出走,他還遠離了觀眾:觀眾已經不能沉浸到他的思想中去了,而他的意識的外在表現也越來越模糊不清了。在這里,主人公的行動不是受有邏輯的理智,而是受沖動的感情的支配。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兒去,他的交談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要表達的思想,最后,他的思想變成零零散散、不受控制的謎語了。
第二集中,格拉西莫夫的紀實性客觀敘述是帶有明顯的創作者的主觀立場的。一些有案可查的事實都是通過格拉西莫夫的闡釋表現出來的。
托爾斯泰出走那個夜晚的情景是用短促的蒙太奇鏡頭表現出來的三個層面的影像:第一個層面是客觀現實:托爾斯泰躺在床上,索菲婭在書房門口。第二個層面是日熱阿諾夫要塞那里的小客店的情景的片片段段的再現。第三個層面是托爾斯泰和他的女兒塔吉揚娜在顫動的光線下拍攝的照片。托爾斯泰躺在床上,不可能看到書房里的照片,是索菲婭的視線看到了照片,照片上親人的影像似乎在警告她不要翻找遺囑,不要做出這種會產生嚴重后果的行為。索菲婭沒有去過日熱阿諾夫要塞那里的小客棧,因而她不可能看到小客棧的情景的再現。那么,這一場復雜的戲就只有以影片作者的視角來表現了。
第一集是托爾斯泰的意識活動的過程,是他的內心獨白。第二集實際上是影片作者格拉西莫夫的獨白,格拉西莫夫似乎直接在與觀眾交談,不需要故事情節和影片主人公作為中間媒介。影片作者成了主人公,而且走進了畫面。
影片是用普通銀幕拍攝的,不追求任何獨特的造型效果,幾乎沒有什么景色。影片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事物和日常生活方面。而是集中在人身上,集中在托爾斯泰身上。
這部影片和一般的傳記片不同,一般的傳記片中,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很重要,但在這部影片中卻不然:托爾斯泰不是生活在這個與他格格不入的環境中,他要離開這個環境,因此沒有必要詳細地描述日常生活及其周圍環境。如這樣表現,只會妨礙對主人公的理解,因為主人公注視著觀眾,注視著在時空上離他很遠的人們。影片中的環境表現得很真實準確,但僅僅作為背景來表現。
托爾斯泰逝世和葬禮這幾場戲,是藝術的少有的騰飛,使觀眾感覺到:這是現時代的觀眾在埋葬俄羅斯和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
格拉西莫夫讓觀眾注意他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正在和我們、他的后輩說話。今天,后輩們傾聽他的談話是多么重要。
格拉西莫夫不是在向我們講述托爾斯泰,而是用主觀敘述把他表現給我們看,把他指給我們。
通過這部影片,格拉西莫夫把敘事電影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拍攝這樣的影片,是格拉西莫夫畢生藝術成就的總結。
這是格拉西莫夫的最后一部影片,1985年1 1月28 日他去世了。
也就在1985年,在他逝世前,由導演謝爾蓋·什巴柯夫斯基運用大量紀錄片鏡頭拍攝了一部片長30分鐘、表現格拉西莫夫的導演藝術的成就的影片《電影導演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上一篇:《再來一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列寧在巴黎》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