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委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0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亞歷山大·扎爾赫依 約瑟夫·赫依費茨 編劇:卡杰琳娜·維諾格拉斯卡婭 攝影:亞歷山大·金茲堡 主要演員:薇拉·瑪列茨卡婭(飾亞歷山得拉·索科洛娃) 瓦西里·瓦寧(飾葉菲姆·索科洛夫) 尼可拉依·克留奇科夫 (飾尼基塔·索科洛夫)
【劇情簡介】
1930年,遠離莫斯科的外省農村。這里世世代代居住著封建宗法制度桎梏下貧窮落后的農民。但現在,一場改天換地的風暴將開始了。
亞歷山得拉·索科洛娃是個貧農的女兒。她已嫁了人,有了兩個孩子。和絕大多數其他農村婦女一樣,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從爐灶到門坎”,挨丈夫打罵更是家常便飯——她甚至認為這是天經地義。若不是十月革命,她肯定就會在這個偏遠荒涼的農村中默默度過自己的一生。
但革命的風暴是無人能夠阻擋的。索科洛娃,這個不大識字的30來歲的婦女,雖然還沒有認識到時代變化的深刻意義,但已經感覺到,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潛藏在她內心深處多年的對真正的、尊嚴的生活的渴望開始萌動。她不再每天從早到晚蟄伏在家中。她開始關心家門外的事情。遇到看不過去的情況,她也要說上兩句了。
1930年正是蘇聯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時期。大批農民開始加入集體農莊。但由于當時許多土地還掌握在富農手里,因此,要實現全盤集體化就要消滅富農。這兩件事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
索科洛娃的農村也開始了這場斗爭。負責這項工作的區指導員斯塔什科夫奉行極左政策,在村子里一下子揪出來18家“富農”。索科洛娃看不過去了,因為憑著她對這些同村人多年的了解,她知道至少有一半人是冤枉的。她忍不住出來說了幾句公道話,但竟得罪了斯塔什科夫。他居然以“替富農宣傳”的罪名把索科洛娃抓到區里去。
區委書記是堅決執行黨的政策的干部。他聽了索科洛娃的訴說,立刻明白了,這恰恰是斯大林在“勝利沖昏頭腦”一文中指出的農業集體化運動中過火行為的表現,他不僅釋放了索科洛娃,而且還任命她為集體農莊主席。
索科洛娃作夢也沒有想到會讓自己擔任這個職務,雖然她曾和區委書記說過:“盼集體農莊都盼了一百年啦!”可是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去拿印把子。她,一個從5歲起就給人家看孩子,“從來穿得比誰都壞”沒有文化的貧家女兒,能挑起這副擔子嗎?何況經常打她的丈夫葉菲姆已經氣呼呼地說了:“我叫你去不成!”常來找丈夫串門的農藝師克里沃謝耶夫也陰陽怪氣地對她冷嘲熱諷。索科洛娃失去了信心。
可是區委書記的態度是堅決的。他還告訴索科洛娃說,村中婦女會的姐妹們都擁護她。她們了解她,知道她為人厚道,也精明能干,能為別人說句公道話。這就夠了。在這個荒涼偏遠的農村里,到哪兒去找那么合適的人哪。
索科洛娃經過激烈思想斗爭的一個不眠之夜,第二天大清早,一個人悄悄來到農莊“辦公室”,脫下鞋,跪在地上,用抹布擦洗起地板來。她就這樣開始了自己農莊主席的生涯。
很快索科洛娃就開始明白,農莊主席這副擔子對她來說是太沉重了。她是個莊稼人。她知道,冬天過去了,雪都化完了,是該種地的時候了,是該把糞送到地里去了。可是,派誰去呢?怎么分配活呢?最重要的是,誰聽她的話呢?在她召集的群眾會上,她看到了一雙雙懷疑的眼睛,她感到那些目光里流露出來的不信任的神色。確實,讓女人“管國家的事”,在這個村子里還是頭一回,不信任是有道理的。就連擁護她的“婦女會”的人,也抱著觀望態度,而一些青年人,都想著往外奔,出去學習,當工人,干什么都成,就是不愿意在村子里憋一輩子。比如村中的頭號勞動力別佳,就宣布要帶著自己的未婚妻遠走高飛。
這是索科洛掛遇到的第一次考驗。春耕這一關過不去,一切就都完了,索科洛娃對這點非常清楚。她當著大伙的面對別佳說:“我不能讓你去!要是讓你去,別人也要走啦。咱們現在每一只手都是一條命根子。咱們把地種上,把莊稼收下來,那時也許不用你說,我們就派你去啦。”她信心十足地對大伙說:“莊員們,咱們一定能挺過去,我保險秋后人人能分到5普特糧食!”
農藝師克里沃謝耶夫笑嘻嘻地問她道:“你這個保證肯定能做到嗎,主席同志?”
索科洛娃也笑著回答他說:“不,我心里想的是7個半普特哩!”
在索科洛娃的信心鼓舞下,特別是當大伙都看出她是在一心一意為大家辦事的時候,莊員們都動起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春耕生產在索科洛娃的帶領下終于開展起來。
但是索科洛娃的日子過得并不順心。就在村里的事情讓她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家里的事情又讓她不得安生。她的丈夫葉菲姆是個大男子主義思想非常嚴重的人。當他看見多少年來只知道圍著鍋臺轉的老婆居然當了農莊主席,并且還干得有聲有色的時候,他的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他知道,把老婆拖回家是辦不到了。唯一的辦法是自己離開家,遠走高飛。盡管他仍然愛著自己的妻子,但他絕不能忍受“我反倒要在你底下過日子”的生活。
葉菲姆的出走給了索科洛娃很大打擊。但她挺住了,因為現在她已經不是只知道圍著男人轉的女人了。她得操心村里的事。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發現農莊的勞動管理必須大大加強。一些二流子整天不勞動,還說“干活不干活,也少不了我們那一份”。在他們的影響下,有些人也裝病躲在家里。這種情況如果發展下去,農莊的生產就會垮臺。索科洛娃又一次召開大會讓大伙發表意見。農藝師克里沃謝耶夫說:“一切平均分配,不許有一點差別,誰高興勞動,誰就去自由勞動。這就叫共產主義。”而小伙子別佳主張,“干一天的活,按勞動領一天的份,多勞多得,不干活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克里沃謝耶夫爭辯說,這樣就會產生“兩極分化”,何況“在蘇維埃法律里,還沒有這樣一條規定”。這時心里已作出決定的索科洛娃斬釘截鐵地說:“現在還沒有,可是馬上就會有的。”
索科洛娃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匯報了自己的工作和心中的想法,特別是農莊里實行的按勞分配的原則。
不久區委書記親自來到農莊,表揚了索科洛娃的工作。他特別指出,農莊里實行的分配辦法,恰恰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按勞取酬原則,區委書記還說,這種辦法將在全國各集體農莊實行。
區委書記還幫助索科洛娃制定了農莊發展的遠景規劃。區委書記還指出,為了農莊的未來,必須派一批青年出去學習,學習文化和技能,以滿足將來發展的需要。
農莊的生產和生活走上了正軌。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世世代代受壓的貧苦農民,開始嘗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一個豐收后的秋天,小伙子別佳和他的未婚妻杜霞舉行了婚禮。作為農莊主席和長輩的索科洛娃,衷心為他們高興,她自己也感到幸福。在婚禮上,她跳起了民間舞蹈。很長時間以來,她沒有這么輕松過了。她舞姿輕盈,體態優美。大伙這才發現,他們的主席還是這樣年青美麗。大家都被她迷住了。
這中間有一個人,被她的舞姿吸引得忘乎所以了。他就是索科洛娃的小叔子尼基塔。在他眼里,自己的嫂子還從來沒有這么美過。他在婚禮上又喝了太多的酒,這使他有點控制不住自己。婚禮結束后,索科洛娃回家去了,尼基塔也尾隨而去。索科洛娃進了屋,沒有點燈,在床上坐下。這時房門咯吱一響,隨著一只煙頭的閃亮,尼基塔悄悄進了屋。還沒等索科洛娃明白過來,尼基塔已經脫了套鞋,一下子撲在她身上。索科洛娃拼命掙扎著,兩個人都沒有喊叫,甚至聽不見喘息聲,只是默默搏斗著。終于索科洛娃掙脫了出來。她彎腰提起一桶涼水,朝著尼基塔潑過去。就在尼基塔發愣的一剎那,索科洛娃猛地一下子把他推出門外,隨著一雙靴子也扔了出來,門 “砰”地一下關上了。
索科洛娃在屋內哈哈大笑,她彎著腰,眼淚都笑出來了。但漸漸地,笑聲變成了哭泣。她倒在床上,把臉埋到枕頭里,低聲呻吟: “我的葉菲姆啊……”
索科洛娃思念著丈夫葉菲姆,葉菲姆也忘不了自己的妻子。一個晚霞滿天的黃昏,葉菲姆悄悄走進自己的家。走進空無一人的屋內,他首先急步到墻邊,去看掛在那里的照片,當他看見墻上掛的還是自己和索科洛娃結婚時的照片時,他心上一塊石頭才落了地。可是當他四面望望時,發現屋里已經大變樣了。從前破破爛爛的家具不見了,到處煥然一新。“那就是說,沒有我她過得更好!”葉菲姆想著又不自在起來。索科洛娃回到家里看見丈夫萬分激動,這使葉菲姆受到很大感動。可是等他從妻子那里知道村里幾乎人人都有了進步,許多人掌握了農業技術,做出了成績后,他的心情又沉重起來。這兩年自己在外一事無成,現在事事不如人,還有臉呆在村子里嗎?葉菲姆又想離開家了。
現在的索科洛娃,精神境界已經大大高于葉菲姆了,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她完全明白他的思想波動因何而起。在她充滿柔情而又耐心細致的說服下,葉菲姆終于明白過來,決心和妻子一起奔向新的生活。
確實,現在的索科洛娃已不是當年的普通農家婦女了。她領導著一個朝氣蓬勃的集體。她培養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她的小叔子尼基塔已成為一個優秀的拖拉機手。別佳已經進了農學院,有的女青年進了護士學校,他們都準備將來回來建設自己的故鄉。
當然,前進中不僅仍有困難,而且還有斗爭。已提升為土地科長的斯塔什科夫處處與索科洛娃作對,說農莊拖拉機工作隊的作業紀錄是虛報的,禁止他們傳授經驗,還揚言要把索科洛娃和尼基塔送去審判。索科洛娃和斯塔什科夫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向他指出,他反對傳授農莊的經驗,實際上是反對斯大林倡導的斯達漢諾夫運動。斯塔什科夫的陰謀被揭穿了,他就指示一向對農業集體化不滿的農藝師克里沃謝耶夫開槍暗殺索科洛娃。
敵人的陰謀沒有得逞。敵人的破壞反而更堅定了索科洛娃的信心。在她的帶領下,農莊事業有了更大發展。索科洛娃也成了全國知名人物。她被選為最高蘇維埃代表,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會議。
索科洛娃原來準備了一個發言稿。可是當她站在克里姆林宮的講臺上,面對著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代表時,特別是當她回過頭來看見斯大林同志正對她微笑時,她激動得完全忘記了發言稿。她忍著眼淚,先是輕輕地,不成句地說了幾句,越說越激動,她終于把蘊藏在心中多年的想法一股腦兒說了出來:
“代表同志們,站在你們面前說話的是一個普通的俄國鄉下女人,被丈夫打過,被神父嚇唬過,被敵人暗害過,可是現在,我還活著。我站在這里想,我到這里來干什么,是來通過世界上最偉大的憲法……”
“一切壓制人民的政權,在我們身上都能找到它的罪證。人民教會了我要愛人民,要提防敵人,要明白人民的需要……”
“我們當然要跟著列寧和斯大林走,為了這樣的好日子來斗爭,一直斗爭到我們呼吸最后一口氣的時候!……”
【鑒賞】
本片是蘇聯著名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聯合攝制了優秀影片 《波羅的海代表》(1937)后又一次合作的產物。30年代是蘇聯黨政領導號召電影工作者“堅決轉向現代題材”,在銀幕上塑造當代主人公形象的時期。在廣大電影創作者為響應黨的號召紛紛創作出描寫各條戰線上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中,《政府委員》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的意義首先在于,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塑造一個出身于社會底層,經過艱苦奮斗而成為新時代的國家主人的婦女形象。這樣的形象,只有在社會主義的電影創作中才能出現。這個形象是時代的產物,不是作者所能憑空虛構出來的。十月革命勝利后的20多年中,在蘇聯工農業戰線上,涌現了大批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的先進人物,其中也包括許多婦女英雄人物 (索科洛娃的形象確實也是根據一位實有的女農莊主席的事跡創作出來的)。因些,像索科洛娃這樣的形象,一走上銀幕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她成為鼓舞觀眾向前奮進的動力。這種動力首先來自于形象的真實性。廣大工農兵觀眾(特別是婦女觀眾)在這個形象中認出了自己,因而對形象特別感到親切。形象的光彩決定了影片的成功,同時也表明,影片創作者們把主要力量放在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是使影片取得成功的關鍵。
索科洛娃的形象是逐步豐富的,形象的發展是層次分明的。一開始,觀眾就能感到這個形象具有獨特的色彩。一方面,她和千千萬萬其他農村婦女一樣,承受著封建壓迫的巨大痛苦;但另一方面,她那種好打抱不平的性格又表明她內心深處蘊含著一種反抗精神。這種精神也表現在她接受農莊主席這個職務的勇氣中。如果說,在影片的第一場戲中,她的爭辯(替錯劃的“富農”喊冤)還有些意念化的味道的話,那么,在是否擔任農莊主席的這場戲中,索科洛娃的獨特形象就已經鮮明地樹立起來。在區委書記來請她擔任主席時,在丈夫的反對和農藝師的嘲諷聲中,她并沒有說一句話,可是經過一個不眠之夜后,她一大早悄悄來到農莊管委會獨自默默跪在地上擦洗起地板來。這種獨特的“上任”方式,既表現了人物“性格的歷史”,又顯示了形象的光彩。僅僅一個無言的鏡頭,就表現了深刻的內涵。30年代是蘇聯電影從 “蒙太奇電影”轉向“敘事電影”的時期。在《政府委員》中,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是嚴格按照“敘事”原則進行的。但這并沒有使影片變成“說話的”電影,相反,一些光彩片斷恰恰是十分電影化的。如索科洛娃和小叔子“搏斗”一場戲,基本上不用對話,就表現了索科洛娃的精神境界和心理活動。她沒有嚷叫得四鄰皆知,因為她不愿讓尼基塔在村中抬不起頭來——她知道他是喝醉了。可是她最后的哭泣,又顯示了她平日一直掩飾著的孤獨感和對丈夫葉菲姆的思念。又如葉菲姆回到家后,先急急奔到墻邊,等他看見墻上掛的還是他和索科洛娃的結婚照時,他臉上的神情才松弛下來。像這無言的鏡頭,帶有幽默味道的十足電影化的處理,感染力是很強的,甚至是用文字描述難以達到的。
由于蘇聯30年代以來的敘事電影把主要精力放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因此演員的作用大為提高。影片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員的創造。正是在30年代,蘇聯電影形成了自己的表演學派。而《政府委員》中索科洛娃的形象,則十分鮮明地顯示了蘇聯電影表演學派的魅力。索科洛娃的扮演者薇拉·瑪列茨卡婭(1906—1978) 1924年畢業于瓦赫坦戈夫劇院研修所,后來在著名話劇導演扎瓦斯基領導下從事舞臺表演工作。她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指導下,特別重視表演創作中的再體現。為了塑造索科洛娃這個形象,她在農村中生活了8個月,接觸了許許多多普通的農村婦女,包括已成為農業戰線上領導干部的先進婦女。正是由于瑪列茨卡婭有了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對廣大農村婦女所經受的苦難,對她們的性格,心理活動,在新社會中由于思想的轉變而迸發出的驚人的力量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她在表演創作上的深厚功力,她才能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勞動婦女的形象來。瑪列茨卡婭的表演的最大特點是真誠。不僅前述幾場戲體現了這一點,而且其它幾場“重頭戲”——發動群眾參加春耕生產,為制定按勞分配原則與落后分子的斗爭,以及最后在克里姆林宮大會上的發言——莫不如此。觀眾深刻體會到,演員不是在那里“表演”,演員已經和角色化為一體。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真實可信。形象的感染力就由此而來。但另一方面,演員也不僅是把一個“真實的”農婦“搬”到了銀幕上。觀眾通過索科洛娃的形象還體驗到一種美的力量,一種藝術的魅力。正是這種魅力使人物形象煥發出光彩,使觀眾歷久難忘。而這是由于,演員通過表演賦予了角色以理想的色彩。索科洛娃既是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又高于一般的婦女形象。她已成為一個典型。這種典型帶有時代的標記,她已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人公形象。
本片創作于30年代末期,這使影片內容帶上了時代的烙印。影片中斯塔什科夫和索科洛娃的對立,一直發展到指使人槍殺索科洛娃這條線索,今天看來具有較明顯的人為痕跡。但無論如何,這無損于影片的主要成就。索科洛娃的形象將永遠在蘇聯電影創作的人物畫廊中占有重要位置。
上一篇:《放大》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教父(第三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