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勢《難波灘》愛情詩鑒賞
〔日本〕 伊勢
漫漫難波灘,短短蘆葦節,
霎時亦難會,待了此生也?
(李樹果 譯)
這首和歌源于《新古今集》卷11中的戀歌。《新古今集》成立于鐮倉時代(1192——1333)初期,是日本第8部敕撰和歌集,凡20卷,收錄和歌近2000首。在和歌風格上,要而言之,其特色被歸納為“余情妖艷”。“余情”即意為言外之余韻;“妖艷”即借助余情感知體味到的纖細且富于幻想意味的詞彩內蘊,因而《新古今集》與《萬葉集》和《古今集》等量齊觀,在日本文學史上形成了燦爛卓越的三大歌風,被贊譽作“和歌史上的三大星座”(《新潮日本文學辭典》)
作者伊勢(生卒年月不可考)是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女歌人,36歌仙之一。受宇多天皇(第59代天皇)寵愛,同宇多天皇生一皇子后便榮升為貴妃(伊勢御),著有詩集《伊勢集》,她的詩風在序詞、枕詞、掛詞、譬喻等修辭上于自然中刻意工巧,感情細膩洗練,富有理智性。
“難波”是今大阪市的古稱,“難波灘”即大阪附近海岸廣闊的灘涂,和歌的意思是:難波海灘上是一片茂密的蘆葦蕩,每莖葦節之間的連結處又是那樣的短小,即使在如2節蘆節相連結處那般短短的時間內,被熱戀折磨的我也渴想與君能見上一面,可你卻在托詞難以相會,難道就這樣讓苦苦度過一生嗎? 這豈不是太殘酷了嗎?
應當看到,作者是一個居于社會上層的宮廷貴族婦女,生活上處優養尊,錦衣玉食,但是物質上的優裕奢華卻替代、掩隱不了精神荒原的空漠。還可推知,在以男人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婦女被迫處于依附地位,苦樂俯仰皆由男人的滿腹辛酸以及難以擺脫的悲劇命運躍然紙上。這些哀愁和傷怨遂化作她發泄積郁的中心素材,譜出一曲愛情的凄愴悲歌。
通觀整體結構,歌中原文的“節之間”既指葦節與葦節之間的連結處,又像征著時間短暫的一剎那,“從而對突出刻劃男女虛幻無常的幽會,秉有神奇的效果。”(久保田淳語)這是一詞勾二意的雙關語,日本語稱之為“掛詞”。“漫漫難波灘,短短蘆葦”是旨在強化“葦節”之短、一瞬即逝的印象,屬序詞的技巧手法。并且托葦言情:蘆葦莖亦矮,其節連之處亦更短,縱然在如此須臾短暫的瞬間內,你竟也無情地拒絕相會。歌中飽含著對男子不滿怨恨的詰責,充滿了渴望相會的癡心情焰和難能如愿的郁憤。作者通過巧妙而通俗的藝術形式,生動逼肖地再現出奧秘的精神世界,從中展示出《新古今集》中提倡的“余情妖艷”與“象征性的余情主義”之美。因此,有學者說:“其構造單純平明,從而飽含著千鈞力度”(宮冬二語)。
伊勢與宇多天皇,敦慶親王等人之間有著多角戀愛關系,這首和歌究竟是在針刺某一男子交而不忠,負心絕義,至今尚無定說。但伊勢作為貴族詩人,其藝術造詣之高深,卻博得后世極高的評價,與同時代的著名女歌人小野小町被并譽作“歌壇上的雙璧”。
上一篇:〔德國〕歌德《野薔薇》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愛爾蘭〕詹姆士·斯蒂芬斯《雛菊》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