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翁加雷蒂·河流》經典詩文賞析
我倚在這株殘敗的樹旁
在這個山坑里顯得一片荒涼
它看去象一個
演出前后的
馬戲團
沒精打采,黯然無光
我抬眼望著
天上的云
如何悄悄地掠過月亮
今晨我在一只水盆里
伸展我的肢體
象一具遺骸那樣
在那兒休憩
伊松佐河
在我身邊流過
象它的一塊石子那樣
把我細細研磨
我收起
我的四肢
象雜技演員那樣
轉過身子
走在水面上
我在我那些
因戰爭而玷污的衣服邊
蹲下身子
并象貝督因人那樣
俯下腦袋
承受陽光
這就是伊松佐河
這是,我能最清楚地
認識到自己
是宇宙中
一條柔順的纖維
當我
認為自己
并不協調時
我痛苦已極
可是那些
作用于我的
隱藏之手
卻賜予我
稀有的
幸福
我已檢閱了
我生命中的
一些年代
這些都是
我的河流
這就是塞爾基奧河
也許二千年來
他們從那里吸引
我的同胞
我的父親和母親
這是尼羅河
它看到我
出世和生長
并在廣漠的草原間
莫名其妙地燃燒
這是塞納河
我融和在
它的一片渾濁中
也認識了我自己
這就是伊松佐河敘述的
我的一些河流
這就是我的懷念
它通過每條河流
閃現在我眼前
現在已是夜晚
而我的生活在我看來
卻是一個黑暗中的
花瓣
(錢鴻嘉 譯)
朱澤培·翁加雷蒂是意大利隱逸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河流》一詩就是翁加雷蒂一九一九年的詩集《覆舟的愉快》中的一首。
在這首以“河流”命名的詩中,先后出現了幾條河流:伊松佐河,塞爾基奧河,尼羅河和塞納河。這些不同的河流分別代表詩人的不同經歷,組合起來,便如另一條流動的“河流”。詩人在詩的第一、二節向讀者傳達出一種身心的疲憊,“殘敗的樹”、 “沒精打采”,“黯然無光”, 自己“象一具遺骸那樣”,等等,使這種心態普遍為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中的特定感受。和許多“隱逸派”詩人一樣,翁加雷蒂也以低沉的基調刻劃人的心靈世界,從自身生命的發展中找出自己生存的基礎。首先他以伊松佐河說起,在河水中感到強大的反省力量,他“蹲下身子”、“俯下腦袋”,象一個有罪的人在懺悔。認真思索自我在宇宙中的位置,從客觀中找到人的生存依據。于是他“認識到自己/是宇宙中/一條柔順的纖維”只有在這樣一種協調關系中,人才既能承受又能伸展,獲得最大的生存自由。如果一旦這種和諧被打破,那么人便會感到某種心靈的創傷難以愈合。盡管如此,詩人仍能從這巨大的痛苦之中體察出理性的光芒,即是心靈對至高無尚的永恒的把握。所以,他真正的感受是一種幸福,一種超越之后的幸福。只有在這種確定之后,詩人才有勇氣面對流逝的河流,從記憶中發掘出自己存在的內容。第一條河是塞爾基奧河,那是養育了他的同胞和父母的河流;等二條河是尼羅河, “它看到我/出世和生長”,并且在它周圍“莫名其妙地燃燒”;第三條河是塞納河,詩人曾在法國巴黎生活了十幾年, 對它有了很深的認識, 并且“在它的一片渾濁中/也認識了我自己。”詩人從這些河流所包含的生命內容中意識到自己的連續存在,即自我的生命流程。詩的最后一句便是詩人對這一認識的形象性概括:“我的生活在我看來/卻是一個黑暗中的花瓣。”象花瓣一樣有始有終的也是生命的必然走向,雖然它籠罩在徹底的悲劇意識中,卻也讓人感到殘酷而清醒。
這首詩的一個很重要的藝術特征是構思的巧妙。通過對幾條河流的敘述,找出與之對應的生活內容,串連成一條生命的河流,使詩的內涵明顯增加,而且表現得簡潔流暢,讀來絲毫沒有故作繁復的感覺。由此看出詩人駕馭題材的得心應手。本詩內涵深刻,詩人通過兩種河流的雙向發展,表現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疲憊,人不過“是宇宙中/一條柔順的纖維”。詩的語言凝煉,簡潔,明白如話,而又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邵薇)
上一篇:〔美國〕龐德《江上商人婦:家書》賞析
下一篇:〔捷克〕塞弗爾特《淚城》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