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林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9 黑白片 100分鐘
美國20世紀福斯公司攝制
導演:約翰·福特 編劇:拉馬爾·特羅蒂 主要演員:亨利·方達(飾亞伯拉罕·林肯) 艾麗斯·布拉迪(飾阿比蓋爾·克萊) 瑪卓麗·魏維爾 (飾瑪麗·托德) 華德·邦德 (飾約翰·卡斯)
【劇情簡介】
故事是從林肯參加競選議員活動開始的。1832年,在新薩勒姆的集市上約翰·斯圖爾特正向周圍的一些農夫發表演說。他抨擊那些大權在握的腐敗政客,批評現任總統安德魯·杰克遜的無能。然后,他向大家舉薦當地候選人——青年林肯。這時,林肯從后景處迎面走來。他身穿一件白色襯衫,足蹬一雙略顯沉重的皮靴。他的第一句話是:“你們都知道我是誰,我是平民亞伯拉罕·林肯……”
一戶農夫家庭乘大篷車來到廣場。車上坐著克萊夫婦和兩個十幾歲的男孩。男主人招呼林肯,準備買些必需品,希望能賒欠一段日子。當時還是店員的林肯也同意賒欠,后來,他發現大篷車上有滿滿一桶書,便建議以貨易書。他從桶里抽出一本完好無損的精裝書,拭去封面上的塵土——這是布萊克斯頓的 《評論集》,一部法律專著。嗜好讀書的林肯欣喜異常。
林肯來到河邊,躺在樹下的草地上,聚精會神地閱讀布萊克斯頓的《評論集》。他對書中的理論做出概括:“有獲得和擁有財產的權利……有保護生命和名譽的權利……邪惡是侵犯這種權利的行為……”這時,一個美麗的姑娘來到他身邊,請他同去散步。兩人沿著河畔,邊走邊談。姑娘離開后,林肯獨自朝河岸走去,把石子拋入河流,水面泛起一片漣漪……
化入多年之后的冬日雪景。林肯來到白雪覆蓋的墓地。大理石墓碑上鐫刻著:“安妮·拉特莉奇之墓”。林肯在墓前獻上一束鮮花。他拾起一根樹枝,插在地上,心想:“如果樹枝倒向安妮的墳墓,我就離開村鎮,到司法部門求職。”結果,樹枝倒向安妮。
林肯騎馬來到斯普林菲爾德城,彬彬有禮地向退役老兵脫帽致意。這時,兩個篤信摩門教的農夫請他裁決:農夫甲欠農夫乙一筆錢,農夫乙又痛毆了農夫甲一頓,農夫甲要求一筆相當于所欠債務的賠償費。林肯告訴他們,兩人應付對方的錢款大致相等,差額部分就是應付的訴訟費。看到他們遲疑不決的樣子,林肯明確指出如不接受調解就要強制執行。農夫只好同意付款。農夫甲遞給林肯一枚偽幣,林肯咬了咬這枚硬幣,向農夫甲投去嚴峻的目光……
隨即,林肯匆匆趕到獨立日慶祝會會場。游行隊伍蔚為壯觀:鼓號隊雄赳赳氣昂昂,彩車上有人故意出盡洋相,看熱鬧的人萬頭攢動。在這里,林肯又遇見了克萊一家人和瑪麗·托德——他的未來的妻子。在慶祝會上,林肯先后給做餡餅的手藝當裁判,參加了一場拔河比賽,又在劈樹干競賽中取勝。
夜幕降臨。到處燃起火炮。然而,一場突然發生的斗毆使喜慶日子籠罩上陰影:副郡長懷特和他的朋友卡斯因糾纏克萊的兒媳婦而與克萊的兩個兒子打起來。聞訊趕來的母親阻止了這場斗毆。不幸,當慶祝會已近尾聲、人們按照傳統習俗燃燒瀝青桶的時候,斗毆再起,隨著一聲槍響,懷特倒下了……卡斯趕到現場,拿起一把染著血跡的刀——在此之前沒有出現過的兇器。
肇事者被投進牢房。憤怒的人群舉著火把,趕到監獄,抬著橫木猛撞緊閉的大門。林肯出現在人群面前,以法律的威嚴阻止私刑者的輕舉妄動,平息了眾人的怒氣,命令他們放下木杠,人群終于散去。
林肯應瑪麗·托德的邀請參加一場盛大的舞會。富麗堂皇的大廳中響起疾徐揚抑的舞曲。風度翩翩的紳士和淑女悠然起舞。瑪麗心不在焉地應付著道格拉斯的求愛,因為她的心上人是林肯。一曲終了,她走到林肯身邊,請林肯邀她共舞。兩人隨著悠揚的波爾卡舞曲步入舞池。片刻之后,瑪麗·托德又拉著林肯來到陽臺。兩人憑欄眺望長河月色,林肯若有所思地凝視遠方,瑪麗搖著扇子悄悄退至后景處……
第二天,林肯騎馬來到克萊家的農場,他開始做訴訟的準備工作。農場景象喚起他的回憶。他拿起斧子劈柴——這曾經是他少年時代的每日“作業”啊!林肯向克萊太太解釋法律,表示要拯救她的孩子,又代筆給她的兩個兒子寫了信,后來又拿起一本歷書翻閱。
開庭審判的日子到了。法庭里人聲鼎沸,被告走入公堂時,幾個起哄的家伙存心戲弄他們。法官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使大庭漸漸安靜下來。林肯首先發言辯護,他機警的話語不時引起聽眾的笑聲。接著,法官一一傳喚證人出庭作證。卡斯聲稱他是這一謀殺案的直接目擊者,并且出于人道主義考慮,為挽救兩個被告中的一個,他確指哥哥亞當是殺人犯,因為那天夜晚的月光使他看得一清二楚。卡斯的證詞似乎確鑿無疑。林肯面臨著新難題:怎樣打贏這場官司,怎樣忠實于拒絕兩者擇一的信念?入夜,克萊一家人被監禁在獄室里,等待第二天的審判,憂心如焚,沉默無語。偶爾傳來低聲哼出的悲涼歌曲。林肯孤坐在辦公室的轉椅上撥弄猶太豎琴,陷入沉思。
次日9點,重新開庭。林肯請起訴方的主要證人卡斯復述他的證詞。卡斯依然聲稱,幸虧那一天夜晚月亮又圓又亮,因此他看得一清二楚。林肯突然厲聲質問:“你為什么要殺害懷特?”接著,從帽子里取出歷書,擲在卡斯面前說:“你在撒謊!歷書上寫著那天夜晚10點20分才開始出現上弦月。這正是謀殺案前40分鐘”。從這一事實出發,林肯步步進逼,使卡斯土崩瓦解,終于招供。勝利的林肯走出法庭,人們向他歡呼。瑪麗·托德等在門外向他祝賀。林肯站在高臺上,似乎頂天立地,具有領袖般的氣度。
林肯走近克萊一家的大篷車,向他們一一告別,然后把克萊太太扶上車,不拘禮儀,親如一家。他目送大篷車漸漸遠去,然后戴上帽子,迎著暴雨和閃電,走向遠處的山巒。響起《共和國戰歌》的雄勁旋律,疊幻出巍巍高山上的林肯雕像和紀念堂中的林肯坐像……
【鑒賞】
《青年林肯》并非一部經典影片,亦非導演約翰·福特的代表作,只是因載于法國《電影手冊》第223期(1970)的分析它的一篇結構主義論文《約翰·福特的〈青年林肯〉》而名聲大噪,獲得“經典”的價值。因此分析這部影片不妨借用這篇論文的基本觀點,從而窺見結構主義 “鑒賞”方法之一斑。
《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撰寫的這篇論文是運用結構主義符號學結合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讀解影片的“范本”,文章焦點始終對準一個“深層次”問題: 影片中的林肯是為特定意識形態目的服務的神話式人物。
本片攝于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立加劇、始于1937年的經濟危機、經濟改組(包括好萊塢)、世界政治危機、孤立主義和好萊塢自身困境的歷史時期。20世紀福斯公司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因此,通過拍攝一部傳奇人物林肯的影片,頌揚他的純潔、正義和歷史功績,為共和黨贏得1940年的總統選舉搖旗吶喊,這是絕非偶然的選擇,因為林肯的神話有利于共和黨人,他是唯一能夠受到大眾擁戴的人物。
導演約翰·福特的多部影片都表現了林肯的形象,譬如《鐵馬》(1924)、《軍士拉特利奇》 (1960)、《征服西部》 (1962) 和《安邦定國志》 (1964),林肯似乎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縱橫捭闔。在福特的故事中,林肯始終是一種神話,一個美國的象征,永遠符合福特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青年林肯》中的主人公仍然是通過虛構程度確立的和依據歷史真實虛構的福特式人物。
影片的主題似乎是再現林肯的青年時代。實際上,它是通過紀事體的外部形態把林肯的歷史形象按照神話原則加以重構的產物。這種意識形態的意圖顯而易見。約翰·福特把自己的哲學前提(理想主義)、政治主張(共和主義、資本主義)和相對自發的美學處理(人物形象、電影表意和敘述模式)融入影片,灌輸給觀眾。
依據事件順序結構故事的原則創造出林肯神話自然化的效果,似乎事件的組接是“自然的”,而不是由決定論或直接指向必然結局的外部意圖支配的。這種敘述結構凸現了事物的形成過程和存在狀態,淡化了觀眾思想中已然存在的神話,從而以相對隱蔽的方式表現了一部經典的意識形態性作品。
為了把林肯表現為美國利益的統一者和協調者而不是分裂者,影片竟然回避了林肯的主要歷史——政治特征,即廢除奴隸制的主張和反對南方各州的奴隸制的斗爭。林肯傳奇的這一主要特征既未出現在影片的場景中,也沒有側面交代,這一疏漏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然具有內在的政治涵意。那段歷史的所有重要角色都相繼上場:將成為林肯妻子的瑪麗·托德,將被擊敗的競選對手道格拉斯,將要暗殺林肯的兇手(影片發行后這個場面被刪掉了),對未來統一的設想。唯獨遺漏了人物的主要歷史特征。實際上,這是通過閹割林肯歷史的政治方面增強這一神話的理想化程度。影片設計的政治涵意不再是直接的政治論述,而是道德論述,林肯成為與政客對立的正義的捍衛者,成為與操縱者對立的不妥協者,成為道德高于一切的政治信念的體現者,成為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道德壓抑政治”的意識形態特征貫穿在影片的幾個重要段落中。譬如,林肯在閱讀布萊克斯頓的《評論集》時,意識到“邪惡是一種侵犯權利的行為”,他贊同布萊克斯頓的論述,而布萊克斯頓認為,所有的法律形式均源于自然法則,它們不外乎是上帝的法則。歸根結底,是這一最高法則把善從惡中分裂出來。推而論之,財產的獲得和保護亦建立在自然的、實際上是神授的基礎上。再如,解決兩個農夫糾紛的案例突出表明林肯是一個傳奇式的善于和解的人物。林肯挺身而出阻止私刑的行動則清晰地表現出林肯的道德魅力。最后,當林肯利用歷書的記載揭穿了卡斯的謊言時,他就成為代表法律的神話式英雄和真理的化身。影片結尾處所顯示的這種無限威力對神話來說是必要的,而這種必要性又取決于意識形態的設計。林肯神話在影片的最后一章達到極致。音樂、影像、音響、《共和國戰歌》、暴風雨、閃電、高山峻嶺……所有這些程式化的手段把林肯烘托為頂天立地的英雄。好萊塢的俗套畢竟要為意識形態服務。
禁欲主義是隱含在影片本文中的另一個意識形態層次。林肯的感召作用來自他對愛情享樂的摒棄,因為他拒絕了性的引誘而增強了感召力。在河邊漫步、舞會、陽臺觀景和祝賀勝利的幾個段落中,林肯都是被“閹割”的。約翰·福特刻意突出的清教徒式的程式化場景具有十分明確的功能;主人公因拒絕肉體享樂而能阻止性的和政治的腐化,從而被升華為理想的法律代理人。
在影片中,法律的作用也是完全理想化的。從林肯得到布萊克斯頓的《評論集》,林肯在墓地“占卜”決心投身律師行,在斯普林菲爾德為兩個摩門教徒裁決,到參與調查謀殺案和為被告辯護,法律成為影片的一個貫串因素,顯示出自身的威力。尤其是審判這場戲,它具有好萊塢電影的經典特征,它是體現美國法律意識的舞臺,它構成美國社會整體的縮影。對美國法律的信任體現在對這場審判的表現方式中:影片中的審判過程交織著程式化的悲劇性瞬間和喜劇性瞬間,跌宕起伏,但是,陪審團是絕不可能犯錯誤的,在審判結束時,直理不可能不被揭示出來。當林肯勝利地走出法院受到人群的歡呼時,仰拍鏡頭突現了他的偉岸身軀,刺目的強光束仿佛賦予他一輪耀眼的光環:以林肯為化身的法律終于戰勝了邪惡,資產階級的制度在法律的保護下似乎可以“萬世長存”。
本片在理想主義道德觀的面具下,通過對精神與法律力量的揭示,用金色的神話替美國資本主義鍍金,鼓吹美國資本主義“萬世長存”的合理性。這就是這部影片的意識形態策略,也是好萊塢多數影片的胎記。
上一篇:《雁南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青春祭》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