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2 彩色片 115分鐘
法國巴黎瑞那影片公司/英國倫敦布瑞爾影片公司/法國電視二臺聯合攝制
導演:讓—雅克·阿諾 編劇:熱拉爾·布哈什 讓—雅克·阿諾(根據瑪格麗特·杜拉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羅貝爾·弗萊斯
主要演員:簡·瑪什(飾法國姑娘) 梁家輝(飾中國情人) 畫外音:讓娜·莫蘿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時,年逾花甲的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正在奮筆疾書。
故事發生在本世紀30年代的印度支那。
在橫渡湄公河的輪渡上,一位頭戴男式禮帽的法國女郎,毫無拘束地把一只腳踏在舷墻上,眉宇間露出一絲悵惘。她那雙既天真又邪惡的眼睛和那用胭脂漫不經心涂紅的嘴唇,吸引了一個來自中國南方家財萬貫的青年。他坐在停在輪渡上一輛黑色豪華轎車里,含情脈脈地注視著這位年僅15歲半的白人姑娘。但她佯裝沒有注意到這位衣冠楚楚的中國人。
娓娓動聽的畫外音告訴我們,法國姑娘這時春心蕩漾,已經預感到渴望已久的要告別過去的夙愿即將實現。
這位32歲的中國男子略帶惶恐地走過來與她搭訕,得知姑娘住在西貢一家女子寄宿學校,隨即建議用汽車送她前往,姑娘欣然同意。從此以后,每天下午放學時,這輛黑色豪華轎車和它的主人都等在學校門口,接她去到高級餐館就餐和到市內或郊外參觀游覽。生活水準的突然提高使得姑娘心滿意足;得到異國情侶相伴的中國青年更是滿面春風。
一天下午,他把她帶到自己剛剛布置好的一套單身公寓。陽光從百葉窗透射進來,斑駁地映瀉在這對初戀的異國情侶身上。市井的叫賣聲和談笑聲,從布窗簾傳入屋內,加劇了這對無言以對的戀人緊張、急迫、局促和尷尬的心境。不知所措的中國青年緊張得渾身顫抖,聲音極低地不斷重復說他如何瘋狂地愛著她。但是,這位姑娘卻說,她并不希望被他所愛,只要求他像對待其他女人那樣來對待自己。男子聽后痛感失望,預感到自己永遠不會被她所愛。他訴說自己長期以來孑然一身,愛上她之后倍感孤單。姑娘也說自己并無家庭溫暖可言,父親早喪,母親專橫,哥哥無賴,弟弟軟弱,自己長年住在寄宿學校,一貫踽踽獨行。他把姑娘的衣裙脫光之后,面對姑娘的胴體卻遲疑不決。還是姑娘安慰了他并采取了主動。他倆一而再再而三地狂歡,直至夜幕降臨。兩人喃喃細語,都說今生今世水遠不會忘記這個無法忘懷的下午。
姑娘的母親是湄公河對岸沙地城一名小學教師,父親早已因病謝世。哥哥、弟弟和她全靠母親微薄的薪金糊口。比家境貧寒更為不幸的是,哥哥既吸大煙成癖又賭博成癮。他偷家里每個人的錢,連傭人的錢也偷。母親卻最寵愛他。弟弟心地善良,但生性軟弱,常常無緣無故受大哥欺凌。憐愛弟弟的她恨不得把大哥殺死,同時也是為了報復不公正的母親。中國青年說他的父親也吸鴉片。他的家是靠做房地產生意發財致富的。他曾去法國留學兩年,實際上從來沒有在巴黎遵照父親的意愿去商業學校讀書。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法國用金錢買到了女人,也買到了知識和自由的思想。父親聞情后,斷絕了他的生活費用,只寄給他一張船票。迫于無奈,他只能重返印度支那。
結識這位黃皮膚的情種之后,白人姑娘的生活大為改觀:豪華的大轎車接送上下學,出入從未進去過的高級餐廳,到風景秀麗的園林游憩。她的全家人都跟著她進入了只有富人才能涉足的場所,她那位不務正業的哥哥在體面人光顧的餐館里的那副吃相使姑娘大丟面子,但傾心于她的中國情人對此卻毫不介意。
過了很久很久,姑娘發現自己不像開始時僅僅是圖他有錢,或為了擺脫寂寞而求一時的魚水之樂,而是真心地愛上了這個年齡比她大一倍的中國人。但令她不安的是,雖然他送給她一枚訂婚鉆戒,但他卻不敢違忤父命來公開愛她娶她。他曾趁回沙地城探望父親生病之機,懇求老人允諾他與這位白人姑娘相愛。但遭到固執的父親的斷然拒絕。
既然結婚已成泡影,他們也就不再提起這件事了。中國情人也不再做任何無濟于事的努力來試圖與她成為百年之好。倆人只像過去一樣繼續過著情人幽會的甜蜜生活。令人煩惱的是,姑娘的母親經常神經質地大吵大鬧,說自己的女兒竟敢在眾目睽睽之下,不顧廉恥地去當一個黃種人的情婦,實在丟人現眼。哥哥若不是為了他的錢,會讓妹妹的情人去做牢,因為15歲半的少女尚未成年呢!總而言之,這對異國情侶的戀愛故事只能以分手告終,因為法國姑娘的母親已經決定在任教合同期滿后舉家返回歐洲。
姑娘動身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了。雖然他們仍然每天相聚在愛巢中,他依然像往常一樣用清水為她洗浴、抱著她上床,但他已顯得無精打彩渾身乏力。他緊咬牙關默然不語,雙眼緊閉,面部肌肉顫動著……
一天,當姑娘來到那間單身公寓時,發現他正在猛抽鴉片。他告訴她,他下星期五就要結婚。姑娘說,他結婚后,他們再幽會一次,但就一次。
星期五在渡輪上,姑娘目睹了他結婚迎親的熱鬧場面。但在相約的雨夜,他沒有到單身公寓來。
訣別的時刻終于到來了,郵輪的汽笛發出撕人肺腑的三聲長鳴。俯在船舷上的白人姑娘不敢當眾拋淚,因為自己不能為一個黃種人公然傷情。但令她痛心的是,在送行的人群中尋不見他的蹤影。郵船漸漸駛離碼頭,當船頭掉轉時,姑娘驚喜地看到停在港灣另一側的那輛黑色豪華大轎車,心如刀割的法國姑娘清楚地知道:坐在車里的他正在凝望著自己。郵船長鳴一聲駛入大海,黑色轎車消失了,陸地也變得漸漸朦朧了。
影片的結尾像是一幅中國水墨畫:巴黎的屋頂上飄著雪花,白茫?;颐擅桑粋€灰白相間的神秘世界,一位身穿毛背心的老婦人正在伏案寫作。突然電話的鈴聲打斷了她的思緒,原來是不忘舊情的中國情人給她打來了電話,她一下就聽出了他的中國口音。他說,雖然幾十個春秋過去了,他依然像過去那樣愛著她,對她的愛情至死不渝。年過古稀的瑪格麗特·杜拉眼望著窗外的雪花:悠悠此情何時了,飛雪知多少?!
【鑒賞】
這部影片是根據法國當代文壇上最享盛名的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之同名小說改編的。1914年出生在印度支那的杜拉根據自己早年的一段戀情,寫成的這部自傳體小說《情人》已被譯成43種語言。據1992年巴黎春季書籍沙龍統計,世界各國已出版《情人》850萬冊,1984年該書榮獲龔古爾文學大獎,并被列為法國當代十大最佳小說之一。
至今操筆不輟的瑪格麗特·杜拉在1984年以前,對自己的過去諱莫如深,關于她先后兩次不甚美滿的婚姻以及所生一子的事鮮為人知。40年前,她就以自己的家庭成員為題材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厚顏無恥的人》,但署名卻是瑪格麗特·多那迪厄。書中的人物和她30年后寫就的《情人》中的人物幾乎毫無二致,只不過故事發生地不在印度支那,而在法國本土上的外省而已:一個操勞過度、專橫威嚴的母親帶著全家人遷到多爾多涅省,儀表堂堂的哥哥不幸喪妻,意志薄弱淪為流氓,對自己名叫茂德的小妹妹濫施淫威,這個天真誘人的小姑娘就是《情人》中的瑪格麗特本人。杜拉是她后來發表《平靜的生活》時的筆名,而這個名字已譽滿全球。有人認為《情人》是作者晚年懷舊之作,這自然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如作者在影片《情人》發行首映式時所說,她母親和哥哥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她坎坷的感情生活,她必須反復寫他們鞭笞他們,才能把他們壓在自己心頭上的陰郁驅散。也許這才是杜拉寫《情人》的初衷吧。
今日的瑪格麗特·杜拉不僅是法國文壇的泰斗,她創作的戲劇也每每造成轟動,在法國影壇上更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位“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從不滿足自己走過的道路,不斷超越自己的瑪格麗特試圖搞出一種“小說——戲劇——電影”三合一的文學藝術樣式:既有小說的可讀性,又有戲劇的可聽性,也有電影電視的可視性。她的作品不僅注重情節的跌宕起伏,也注意人物對話的高度張力,更注重每個段落的畫面效果。追求一種敘述如詩,對白如戲,情節如畫的效果。人們很容易發現,她是用蒙太奇技巧來結構她的小說的。杜拉用意識流手法寫就的小說,在改編成電影時,采用無技巧剪接手法來結構影片,實在不難,因為她的小說本身總是包含著大量的電影因素。1958年,她創作的電影劇本《廣島之戀》被阿侖·雷乃搬上銀幕,獲得了195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61年,她編劇的《長別離》,由亨利·谷比爾執導拍片,又獲成功,榮膺當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路易·德呂克獎。從1965年起,她自編自導了一系列影片:《音樂》、《卡車》、《娜達莉·格蘭瑞》、《大西洋人》、《恒河婦女》、《她在荒涼的加爾各達名叫威尼斯》、《帕克斯代勒》等等和最具文學性及獨白風格的《印度之歌》。她通過具有高度張力的內心獨白、對白和滔滔不絕的畫外音來刻畫一些感情異化的人和試圖逃離孤獨處境的普通人?!肚槿恕分械哪信魅斯褪沁@類人物的代表。
本片導演讓—雅克·阿諾不僅是一位在題材上刻意求新的年輕人,也是法國當今影壇為數不多的作風嚴謹的一位雄心勃勃的后起之秀。1967年畢業于法國高等電影學院的阿諾,始終把他的作品瞄準國際電影市場。他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高歌走向勝利》就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81年推出的《火之戰》以史前人類發現用火技術和性愛之源為題,描繪出一幅人類祖先原始生活的畫卷。這部影片和以足球為題的《沖動一時》以及1988年拍出的《熊》都在歐美各國大獲成功。阿諾推出的這些影片在國際上發行毫無語言障礙問題,相通的電影語言無需譯制即可在各地上映。因為瞄準美國市場的阿諾知道,廣大的美國觀眾既不喜歡英文字幕更討厭譯制片,因此,在制片人克羅德·貝里的支持下,他把《情人》拍成了英語對白片。
阿諾認為,本世紀文藝理論和藝術大師輩出的黃金時代(50—60年代)已成過去,從70年代起,理論界已無人說話,著名導演也已江郎才盡,再也翻不出新花樣,所以西方藝壇一片沉寂。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那樣給觀眾講故事,只有喜歡《超人》、《星球大戰》之類連環畫式影片的美國觀眾還有近乎天真的興趣,所以必須闖出一條新路來。他發現瑪格麗特·杜拉這種向讀者或觀眾親切地敘述自身的方式,把個人的回憶與虛構交織在一起,用解構的小段敘述法獨具匠心,因此決定把《情人》搬上銀幕。他深知原作中的“我”并不是一個封閉的主體,瑪格麗特·杜拉也多次聲稱“我個人生活的歷史是不存在于小說中的”,后現代主義的作品更不是對于某種真理的尋求,因而給了阿諾的創作以無限廣闊的空間。處于失重狀態的西方影壇,認為“生命是不可承受的輕浮”,正在尋找新的“游戲”,阿諾這部探索人生意義的作品恰似酷暑中的一縷清風。
為了再現印度支那30年代的歷史原貌,本片導演在西貢重建了當年的樓宇民居,重修道路,移植花木。又從美國高價買進一艘老式郵輪。為了挑選男女主角的扮演者,阿諾和他派出的無數星探足跡幾乎遍及全球。應征的7000多名女演員,他無一看中。最后還是在一本時裝雜志《十七歲》上,他發現了具有歐亞血統的英國姑娘簡·瑪什?,敻覃愄亍ざ爬救艘灿X得這位18歲的模特與少女時代的她有眾多相似之處。這部耗資1.2億法郎的影片在法國屬于超級制作。
《情人》是阿諾導演的第一部描寫男女私情和追憶失去戀情的傷感言情片。對于這類題材,他一方面避免了為叫座而拍攝大量流于庸俗的床上戲,也不以沉淪墮落的姑娘的大哥為線索,以法國老殖民地的紅燈區為背景,或者在姑娘與同學的同性戀情節上下功夫(盡管杜拉在小說中毫不掩飾這一點),進而描繪出一幅長卷的異國風情春宮圖。他只用西貢港和湄公河的幾個長鏡頭和街區的一些細節來交待故事的發生地。另一方面他也不像某些“清教徒”影片那樣,對最敏感和最刺激感官的床上鏡頭,只拍胸部以上或讓鏡頭消失在顫動的蚊帳上。阿諾清楚地知道,這部譽滿全球的佳作是杜拉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一位為擺脫經濟困境的法國姑娘,從委身一個歐化的富有華裔青年開始,經過一個難以忘懷的下午和此后18個月中的不斷幽會而萌發戀情的。在那間單身漢公寓里,這對戀人感受到愛情的歡樂和各自家庭的社會背景、種族偏見給他們帶來的痛苦與絕望。因此,拍好故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動情節發展原動力的做愛場面是這部影片成敗的關鍵。初登銀壇的簡·瑪什(這是她的變名,姓氏保密)也清醒地意識到:“沒有這些場面,也就沒有這部影片了。我當時非常害怕,在拍第一組鏡頭的前夕,我在化妝室里淚如雨下。但當我發現梁家輝也和我一樣渾身發抖時,我反而平靜下來了?!辈湃A橫溢的導演阿諾是用光線的變化、不同的目光和各種環境氛圍來表現和描繪這對戀人的欲望沖動的。這種處理既真實生動給人以美的享受又不違原作初衷。杜拉看后也表示了有所保留的滿意。她在出讓版權時,曾一再叮囑不能使其作品受到任何歪曲。
這部影片在聲音的處理上受到了專家的好評:人的聲音、音響效果和音樂,這三個電影聽覺的整體和視覺因素和諧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臻g感的聲音十分逼真。影片中中國情人的單身漢公寓與戶外只有一簾之隔,市井的各種聲音都清晰地傳入室內。導演根據劇情的需要,使聲音起到了烘托真實氣氛的作用。法國著名老演員讓娜·莫蘿以她扣人心弦的畫外音,通過“我”和“她”的人稱變化,使觀眾不斷感到經常變化著的視角,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平淡。畫外音臺詞不僅編選得精彩,朗讀得更加感人,既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又像詩一般的音樂。讓娜·莫蘿準確地把握住了作品中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脈絡,賦予了相應的聲音基調,或婉轉圓潤,或冰冷淡漠,或甜美或深沉,疾徐有致,聲情并茂,流暢自然,恰如其分,決無半點裝腔作勢。這位舞臺出身的老演員的語言功力之深,委實令人叫絕。
導演通過這對戀人一封封往還的書信,使影片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吐著滾滾黑煙離港而去的郵輪象征著無望戀情的徹底斷裂以及不少使人意外的細節和大量的隱喻,卻給觀眾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阿諾把原作中華裔青年的年齡從20多歲改為32歲,把他的籍貫從東北撫順改為中國南方某省,從這部影片的角度來看,似乎更近情理。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矢志不忘舊情的瑪格麗特·杜拉又寫了一部《華北情人》,出于擔心日后有人把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時,再次改變她的中國情人的本來面目,她親自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并于1992年3月付諸出版。
上一篇:《悲歌一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情海冤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