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金戒和一只白鴿
是給你的重禮,
一根繩索縛住了你愛
高高掛在樹枝。
象牙之屋給了你,
(花亭里盛開著白玫花)!
狹窄小床留與我,
(白呀,呵,白如毒芹花)!
給你香桃木和茉莉花,
(呵,紅玫瑰看去真艷麗)!
給我絲柏和蕓香,
(迷迭香可算最美麗)!
看你迷住那些個情種,
(那人長眠綠草茵)!
看沙灘我留下的行蹤,
(種棵百合在我心)!
(汪劍釗、蔡海燕譯)
【賞析】
王爾德以其自由和大膽而著稱。在社會環境比較寬容的今天,他已經成為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不過,很多人對他有一個誤解,認為他生來就是同性戀者。事實上,他在年輕的時候狂熱地愛慕著一個名為弗洛倫斯·拜爾康比的美貌女子,只可惜后者最終選擇嫁給“鬼怪小說之父”布拉姆·斯托克,令他深受重創。這首《歌》,便是王爾德失戀后的產物,收入1881年的《詩集》中。
從結構上而言,這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歌”,即“chanson”。這種“歌”,本來每個詩節只有兩行,而且兩行的音節數目相同,類似于雙韻體。王爾德在這里對傳統的“歌”進行了變體。每個詩節由四行詩組成,第一行和第三行的音節數目相同,第二行和第四行的音節數目相同,韻體形式為abab,就仿佛兩首傳統的“歌”被交錯地融進同一首“歌”中。另外,詩歌中還重復出現了“for you”、“for me”、“red”、“white”之類的疊詞,增添了全詩的音樂性。
第一詩節含蓄地點出了王爾德夭折的戀情。據說,王爾德于1876年在都柏林見到了拜爾康比,對她一見鐘情。他送給她刻有自己名字的十字架,為她精心繪制肖像畫,甚至向她求婚。詩歌中的“一只金戒”和“一只白鴿”,正是王爾德送出的一顆真心和發出的求愛信息。不過拜爾康比并不領情,因為她已經心有所屬。她的“愛”由“一根繩索”牽引,高高地掛在了“樹枝”上。
隨后的兩個詩節,處處彰顯著一種“你”與“我”、得到愛與失去愛、幸福與悲傷、快樂與絕望之間的對比。“你”住進愛情的“象牙之屋”,與白玫花、香桃木、茉莉花和紅玫瑰為伴;“我”卻瑟縮在白如毒芹花的“狹窄小床”,身邊是絲柏、蕓香和迷迭香。這里的植物和花卉,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詮釋出“你”與“我”的不同情緒和境遇。白玫花的花語是純潔的愛情;雖然毒芹花跟白玫花一樣,也盛開著白色的花朵,它卻含有劇毒,當年的蘇格拉底和狄摩西尼就是飲用毒芹汁而亡。香桃木又名愛神木,在西方神話里是專門奉獻給愛神維納斯的,因而是愛情的象征;絲柏是悲哀和哀悼的情感載體,相傳有一位叫賽帕里西亞斯的少年,愛好騎馬和狩獵,誤將神鹿射死,悲痛欲絕,后化為柏樹。茉莉花素潔、清芬、久遠,被視作愛情之花;蕓香的英語單詞是rue,但在古英語中rue還有“悔恨、悲傷”的含義。紅玫瑰象征著熾烈的愛情;迷迭香的花語卻是回憶和紀念,古代西方人常常將小枝的迷迭香放進死者的墓穴,以示敬仰、懷念。詩歌中的“你”,正如白玫花、香桃木、茉莉花和紅玫瑰般,飽蘸愛情,洋溢著幸福和快樂。失去愛情的“我”,卻在毒芹花、絲柏、蕓香和迷迭香的簇擁中看到了憂傷、絕望和死亡。
到了最后一個詩節,“你”與“我”之間情緒和境遇的對比無限激化,直接以生與死兩種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你”繼續周旋于甜美的愛情,“我”卻只能在沙灘上留下孤獨的足跡。最后,“我”長眠在“綠草茵”,但求心頭上“種棵百合”。我們知道,百合散發著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自古就是純潔高雅的象征。“我”雖然得不到“你”的愛,暗自神傷,生不如死,但是“我”仍然希望像百合那樣高尚,保留自我的尊嚴。現實生活中的王爾德,在遭到拜爾康比拒絕后,給她寫了一封信,宣稱自己將遠離愛爾蘭,再也不回來。他沒有像詩歌中的“我”那樣選擇死亡、長眠地下,而是避走他鄉、重新開始。可以說,王爾德是將傷痛的自我掩埋在詩歌的“綠草茵”中,然后整裝待發,投入奇光異彩的新生活。從這個角度而言,詩歌果然具有神奇的療傷作用。
(蔡海燕)
上一篇:《歌 [英國]克·羅塞蒂》讀后感
下一篇:《此刻天地一片空曠 [新西蘭]巴克斯特》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