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蒂文斯·對一只烏鶇的十三種看法》經典詩文賞析
一
在二十座積雪的山中,
唯一活動著的東西,
是烏鶇的那雙眼睛。
二
我有三種心境
象一棵樹上
有三只烏鶇。
三
烏鶇在秋風中回旋,
那是啞劇的一小部分。
四
一男加一女
是一。
一男加一女加一只烏鶇
是一。
五
我不知道該怎樣選擇,
是曲折的美,
還是含蓄的美;
是烏鶇在鳴叫,
還是剛住聲以后。
六
冰柱給長窗
填上粗野的玻璃。
烏鶇的影子
來回掠過。
情緒
在影子里
探索難以理解的緣由。
七
哦,哈達姆瘦削的男人
你們為什么幻想金鳥?
難道看不見烏鶇
在你們身邊女人的腳
四周走動?
八
我知道宏亮的音調
和明快而無可避免的節奏;
但是我也知道
我所知道的
包含那烏鶇。
九
當烏鶇飛出視野,
它標出了
許多圓圈之一的邊緣。
十
看見烏鶇
在一種綠光中飛,
甚至語聲悅耳的婊子
也會尖聲喊叫。
十一
他乘一輛玻璃馬車
馳過康涅狄格州。
有一次,他被恐懼刺透,
他竟誤認
馬車的陰影
是一群烏鶇。
十二
河水在流
烏鶇必定在飛。
十三
那一整個下午是黃昏。
正在落雪,
將要落雪。
烏鶇在雪松枝上
棲息。
(江楓 譯)
烏鶇;又名百舌,黑鶇,報春鳥;身呈黑色頗似烏鴉但略小,聲音婉轉優美。中國歷代詩人以烏鶇為詩作賦者甚多,但在外國詩人的筆下則不多見。這首詩以烏鶇為動點,表現了創作主體在外界客體面前靜態情緒的變幻、波動;反映了作者孤寂的情志和淡泊的心態。另外,這首詩也給讀者呈現了作者藝術風格的一個側面。
縱觀全詩十三節,讀者不難發現幾乎每一節作者都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將動態的烏鶇投射在一個靜態的平面上。每一節都能給讀者一種嶄新的審美歡愉。 自始至終,作者幾乎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形象對客體進行觀照的,或者說,作者幾乎一直和讀者站在一邊。整首詩象一幅動態的山水畫,我們則和作者一起站在畫布前面。
第一節就將讀者緊緊扣住。斯蒂文斯曾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節詩就體現了“靜存于動”的中國思想的影響。“二十座雪山”是靜,“烏鶇的一雙眼睛”是動,二十比一懸殊可謂很大,但通過映襯、對比,則靜者更靜,動者更動。作者沒有說唯一動彈的是烏鶇,而說是烏鶇的眼睛,有意將動點選得很小。眼睛雖小,卻給二十座雪山帶來了生氣。整個畫面上只有雪山、烏鶇,意象并不紛繁,倒給人一種純凈之美,超脫之美。剛才是遠鏡頭,到了第二節,作者則將鏡頭拉近。在這節詩中, 作者顯示了較為熟練的意象主義技巧: 心境被比成烏鶇,烏鶇在樹上蹦跳,這樣, 樹以及樹上的烏鶇使心境立體化了。烏鶇的動就是心境的波動。第三節,作者又變換了一個角度,秋風中的烏鶇悠然自得,暗示了作者超然的心態。必須注意的是:此時將烏鶇和秋風分開就索然無趣了——烏鶇本身不是啞劇,秋風本身也不是啞劇,但烏鶇在風中盤旋方是啞劇,而且只是啞劇的一部分,那么,啞劇的全部會是什么樣子,則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東方文化, “唐皇之盛,宋代之雅”,曾使斯蒂文斯驚嘆不已。這首詩的第四節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東方思想。一加一是一,一加一再加一還是一,這使我們想起郭沫若的“一切的一”、 “一的一切”,甚至也不難感覺到莊周、加皮爾以及斯賓諾莎的泛神哲學思想。的確,在這種非凡的境界中,烏鶇和男人和女人以及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和上帝并列的。當我們回頭重新欣賞這首詩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四節之中有三節出現了數字的對比,這種數字和意象的結合使種類不變的意象因數字的參加組合而產生了新的效果。
在領略了前四節的“啞劇之美”后,在第五節我們好象聽到了忽遠忽近的烏鶇的歌聲,將讀者蟄伏著的聽覺調動起來,但這依然是伴著心中的聲音,是靜的表現。他似乎不知道該喜歡它的哪種音調,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一片選擇的空間。隨著詩美的變幻,作者在一直不停地變換著觀照距離和角度。在第六節,我們發現作者的“攝像機”是安放在窗前了,透過被冰棱模糊了的窗戶, 呈現在眼前的當然是另一番景象。透過粗糙的玻璃,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情緒的困惑。斯蒂文斯的后半生是在康涅狄克州度過的,哈達姆是該州的一個小鎮。從接下來的一節我們知道作者筆下的烏鶇確是康州的了,他告訴人們要發現身邊的美。在以下四節中,作者進一步抒發了對烏鶇的感情,對烏鶇的看法,甚至自己的寄托。從這個可愛的鳥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某些側面。在第十、十一節中,作者采用了詩的戲劇化手法,增強了表現力,給人一種新的審美感受。十一節中幻覺的出現,使人覺得作者對這種鳥兒簡直是如癡如醉了。詩中的綠光給人一種恬靜、安詳之美。在下雪的時候,本無所謂有綠色光的存在,這里的綠光是作者的主觀色彩,理想的色彩。主觀性使詩的世界更為豐滿了。詩中“恐懼”則因“刺透”這一動詞而有形了。
后兩節可看做是這首詩的結尾。這兩節詩的氣氛和一至四節遙相呼應,色調也大體一致。“河水在流,烏鶇必定在飛”, 因一個“必定”而顯得反邏輯、非理性。然而,正是這種非理性把我們帶進了大自然純美的、沒有人間險惡的境界。天地萬物,各行其道,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一只孤然而飛的烏鶇,似乎什么也不表現,但又美不勝收, 韻味無窮。畫面在黃昏時停住,黃昏的雪意,傲立的松枝, 棲息的烏鶇,將靜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一整個下午是黃昏”是不可能的,但在這里,大自然的規律似乎隨作者的意志轉移了,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是美的。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首詩時,我們發現一、三、四、十二等節很象王國維的“無我之境”,但絕對的無我是不存在的,在這首詩中,作者藉飛和不飛的烏鶇以及它的背景引起聯想來表現坦然、淡泊、孤寂的心態,甚至宗教、哲學思想,并在某種程度上闡釋了他的藝術觀點。舒瓦茲說過: “斯蒂文斯總是與被觀察的事物保持一定距離,就象游
客參觀展品一樣。”所以,在欣賞某些詩節時,讀者應從傳統的審美程式中走出來,丟開功利目的,進入純然的審美觀,因為,斯蒂文斯被看做是“碰巧寫詩的美學教授”。
(義海)
上一篇:〔尼日利亞〕索英卡《安魂曲》賞析
下一篇:〔美國〕摩爾《尖塔修理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