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斯萊塞·海濱葬儀》經典詩文賞析
輕輕地、毫不聲張地,尋找
死亡水手的船隊來到了阿拉伯海灣;
夜里,他們在海下面的深水里擺動漫游,
但是早晨卻把他們卷到浮著泡沫的海面。
在炮火的嗚咽和轟擊的間歇,
似乎還有人有時間來做這件事情;
將他們從淺灘上運來葬在地下
然后用沙來復蓋他們赤裸的全身。
每一個十字架(用潮水沖來的木樁做成)
都寫著人類給他們的最后的字,
文字帶著那樣的困惑,帶著那樣令人
迷惘的憐憫,
這些字一開始就叫人看不下去——
“無名的水手”——幽靈般的筆
在抖動和隱退,紫色淫浸,
雨季的呼吸將他們的碑文沖刷得
象那些淹死的人的嘴唇一樣青。
死去的水手,在搜尋相同著陸點的過程中逝去了,
無論他們曾作為我們的敵人或是同伴
戰斗——或兩者都不是,沙都把他們
連在了一起,
使他們共同加入了另一條前線。
于阿拉曼
(唐正秋 譯)
“海濱葬儀”是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澳軍在埃及西部沙漠阿拉曼附近與德軍作戰時期的事。那時他們的許多營房都設在地中海海岸,有時候在早晨經常看到一些沖到海灘上來的溺死者的尸體。這些尸體后來被埋在沙丘下,上面插著臨時拼奏起來的十字架。要辨明這些人的身份通常是徒勞的。他們大多數都是水手,有英國人、德國人或意大利人,也有一些非交戰國的人。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個目擊者和哀悼者的身份來寫海濱葬儀的情景和抒發自己的感想。
這首簡短無聲的哀歌重現了斯萊塞早期詩歌的某些主題:大海、潮汐,溺水者的普通結局:身份難以辨認,全然無名地消失等。人類再一次表現出靠大海潮汐的仁慈生活。
詩的基調是富于同情和“令人迷惘的憐憫。”拿“時間的破壞力”和對“在戰爭面前無能為力以及對人類生命的浪費的感慨”相比,這首詩的重點似乎更在后者。全詩給人一種無可奈何和一種幾乎是平靜的感覺。斯萊塞在這首詩中并不是象他以前在《五個鈴子》中那樣尖刻地抱怨這種死亡,而似乎是僅僅注意到這個事實:無論死者是敵人或是盟友,“沙都把他們/連在了一起, 使他們共同加入了另一條前線。”這個“另一條前線”揭示了本詩的主題。斯萊塞認為:“一切不同種族的人,無論他們是否彼此向對方作戰,都投入了人類的生存這個共同的‘前線’。死亡這個確實的事實把他們聯結在一起,他們的仇恨、爭吵和戰斗應該讓位于人類在我們這個危險的星球上為抵抗疾病和災變而求生存的更重要的斗爭。” (斯萊塞《詩集》自注)
評論家豪沃斯強調指出這首詩中技巧的成熟而不露痕跡。他說,讀這首詩時,你察覺不出它是將聲音、意義、形象、情感、節奏等精巧地溶為一體的產物。他認為這首詩是“具有極精湛的技巧然而又自發天成的抒情詩作”。
(唐正秋)
上一篇:〔西班牙〕洛爾迦《海水謠》賞析
下一篇:〔日本〕堀口大學《海的風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