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65
邦德的成名作,被邦德自己俏皮地形容為“不負責任的樂觀作品”。該劇背景設置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倫敦,深刻描寫了當時一代靠救濟金生活的憤懣青年的無力和幻滅感。該劇1965年第一次在倫敦皇家劇院上演后,因為其空前大膽的暴力場面,包括砸死嬰兒的駭人場景,而受到一些保守人士的攻擊。對于這部爭議紛紜的劇作,一些有識人士給予了公正的評價。《得救》講述的是倫敦南部的一個工人家庭的故事。女主人公潘把相交不深的男青年雷恩隨意帶回家進行床笫交歡。兩人的性交不斷受到在房中走來走去的潘的父親的干擾,好不容易完事。而后雷恩死死纏住潘不放,盡管潘對他惡言相對,他還是不顧一切地強行住在她家不走。潘和家人的關系不合,形同陌人,家中氣氛并不輕松,而強行搬入的雷恩在調解潘和她父母的緊張關系中起了一定積極的作用,并不知不覺地與潘的父親建立了比較默契的關系。而潘是一個沒有絲毫同情心、非常冷酷的女人,對自己的孩子沒有絲毫感情,盡管孩子在劇中經常號啕大哭,潘卻經常視若無睹。最終在公園的一場暴力中,可憐的嬰兒被一群野蠻的年輕人活活用石頭砸死,其中甚至包括嬰兒的父親弗雷德。整部劇作充滿了冷漠的氛圍,所有的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外部社會的異化,人與人之間沒有絲毫溫暖,最后的結果只能是無邊無際的孤獨。砸死嬰兒的行為更是這種人際異化的最高程度的象征,因為嬰兒是人類種族繁衍的標志。雷恩也許是全劇中唯一稍存同情之心的角色,他是僅有的希望:最后潘的父親苦求雷恩不要離開他們的家。如果其他人要繼續生存的話,雷恩是他們唯一的支柱了。本劇的標題指全劇結束前富有象征意義的一幕:雷恩替這個家庭修好了一把椅子。這一行為表明了作者對人世的最后一絲希望,他對人類良知的復蘇雖然迷茫卻始終執著。
上一篇:英國《《彼得·潘》》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微型世界》》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