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跟你玩
孩子的教育少不了家長的參與,所有的學校與幼兒園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校讓家長給孩子檢查作業,惹來家長的抱怨:“老師的工作都讓家長做了,那么還要老師做什么呀!”其實這里面有一個深層的道理——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長,否則老師的努力有可能白費。老師讓你給孩子檢查作業,醉翁之意不在作業,也不稀罕那幾個歪歪扭扭的家長簽字,而在于,作為一個家長,翻翻孩子的課本,掀掀孩子的作業本,動動孩子的筆,孩子課上到了哪里,掌握得怎么樣,你關心關心行不行!你說了,我關心有什么用,我什么也不懂。大學課程你不懂,情有可原;中學的課程你不懂,情有可原;小學的課程你不懂,也情有可原。但是,你在單位上班,領導關心的,往往是你是否能夠盡心盡力去解決問題。同樣道理,你關心孩子的學習,孩子在學習上自然就會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教育孩子好比管理一個企業,只有你心里有事業、有上進心,企業才有發展的可能。但是你口口聲聲說要壯大企業,事實上卻天天在外面吃喝嫖賭,企業不破產對得起你嗎?同樣,你口口聲聲讓孩子好好學習,實際上卻絲毫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孩子不去盡情玩耍對得起自己嗎?
老師之所以硬拽上家長,情非得已,誰讓你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最長!老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勸導,萬一遇上一個麻木不仁的家長,那么雙方面對孩子的影響很可能就會在一場化學反應中酸堿中和。老師的唾沫星子白費了,虧不虧啊!
幼兒教育,異曲同工。幼兒園同樣會千方百計把家長牽扯其中,目的是讓家長多多陪一下孩子,不要讓孩子在成長中受到冷落。學校考慮的多是孩子的成績,而幼兒園考慮的則是孩子的心理成長。一個心理上不能健康成長的孩子,他是不會去好好學習的。
不論學校還是幼兒園,他們真是太了解現在的家長了,因為他們恰巧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流量時代。現在的家長,最突出的一個字就是“忙”。忙著上班,忙著兼職,忙著上網,忙著追劇,忙著刷屏,忙著過節,不管是兒童節、勞動節,還是國內的光棍節、國外的情人節。有時候家長們在百忙之中偶爾回過頭來,咦,這家里還有一個孩子呢!
沒完沒了的手工課
不論什么事情,第一次的嘗試大都令人新奇而興奮,除了赴湯蹈火之外。
女兒拿回家的第一個手工課作品是小火箭。幼兒園的手工課配有教材,拿回家一看才明白,什么孩子的功課,明明是大人的作業嘛。孩子會粘紙筒啊?孩子會折圓錐帽啊?讓孩子去擠膠水,她會把膠水當奶油擠。照著教材,跟孩子忙活了一個晚上,別說,最后的成品還真是有模有樣。絕大多數是大人的手藝,寶寶的貢獻無非就是給大人遞遞東西,拿彩筆在小火箭上涂涂抹抹、點點畫畫。最后,看著一家三口的傾心之作,小家伙手舞足蹈,大人心里也不免有幾分驕傲。
但是接下來,手舞足蹈仍然繼續著,大人的驕傲漸漸不復存在。
手工作業一個接一個。一次性紙杯做人偶,礦泉水瓶子做沙漏,包裝盒做小汽車,卡紙做臉譜,彩帶紙折許愿星……去文具店買彩紙,買雙面膠,買熒光筆。回到家,從吃完晚飯開始,一家三口嘁里咔嚓、稀里嘩啦忙一晚上。有時候實在忍不住,不免來一句:“你老師有病啊,整天讓俺們鼓搗這個!”在老師的鼓勵下、寶寶的監督下,家長們掌握了一門又一門的手藝。
有一次,老師自由命題,讓孩子回家用廢棄的材料做一件生活用品。我們一聽,什么,廢棄材料做生活用品?廢棄的塑料做拖鞋,廢棄的拖鞋做口香糖!這哪是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夠操作得了的呀!沒辦法,妻子求助單位的修理工。一位老師傅還真不錯,用易拉罐給寶寶做了一個煙灰缸,算是勉強交差。
雖然家長對幼兒園沒完沒了的手工課有所抱怨,但是沒有一個人當面說給老師聽的。一方面,家長們都知道,幼兒園出發點是好的,是不想讓家長冷落孩子。另一方面,家長心虛,舍得花時間陪孩子玩的家長還真就不多,所以這一小會兒的陪伴,也沒什么正當理由推掉。
孩子們喜歡手工,不厭其煩。其實,手工制作在每個人的童年里都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論年代,也不論家境。想想我們小時候何嘗不是如此。那時候的我們,拿鏟子在河沿上挖出一個個小洞,當臥室,當廚房,當爐灶;在池塘里挖了泥巴來做響炮,往別人家墻上摔;廢舊的自行車鏈條和子彈殼做洋火槍;木頭削成陀螺,再砸進一顆鋼珠;樹杈做彈弓,去打鄰家的鴿子……
我們那時候所玩的東西都是不用花錢的。彈弓架是樹上砍的,彈弓繩是自己褲衩里抽的橡皮筋兒,彈子是路邊撿的小石頭。但是,現在的小孩子,他們玩的純粹是錢。卡紙、沙畫、橡皮泥、石膏模,都得去買,就連折紙都得買文具店里帶包裝的成品。書店里有《折紙大全》,我們買來了照著折,折出了小烏龜、小青蛙、小桃子。
女兒拿到幼兒園里,老師看到了,問:“誰給你折的呀?”
“我爸爸。”小家伙回答。
“呀,你爸爸手這么巧呀!”
書店里有《兒童立體剪紙》,我們買回家,照著剪,拼出了一個個飛機、輪船、跑車、鬧鐘……
記得在一家超市里,我們還涂過一幅膠畫。先把畫的輪廓粘在一塊鋁板上,涂上各種顏色的涂料,然后放入烤箱就成型了。
對于孩子在手工制作方面的興趣,我們一直采取鼓勵的態度,從來不橫加干涉。因為我總覺得,一個人在一個方面有所專注,必定會占據另一方面的時間。粘粘貼貼,剪剪畫畫,總比整日窩在電腦跟前強。
我們小時候玩得最瘋的時候,摔泥巴、跳房子、挑棒子,都是在小學。因為我們大都沒上過幼兒園,只好把幼兒園的一些雜耍拖延到了小學。但是,這勢必會跟我們的學業產生沖突。所以說,對于幼兒園的孩子,就應該督促他們玩、引導他們玩、教唆他們玩,讓他們玩得盡興。等他們上了學之后,才會安心去學習。
在小學里,有的孩子依然對機器人、陀螺、啪啪圈樂此不疲。有的孩子對此卻不感興趣。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童真,而是他們早早就已經玩過了。
家里一片狼藉,一地的碎紙,一桌子的橡皮泥,一書架的玩偶、石膏模、折紙花,連門把手上都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面具、頭飾和賀卡。不過,對此我們很少有過怨言。因為我堅信,人生的各個階段,各有分工,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學。玩的時候沒有盡興,等到學的時候就無法專心。其實,學和玩都是大人的說法,孩子生來在學,只是階段不同方式迥異而已!
你們怎么都不要我
中二班的教室里,大家歡聚一堂,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活動正在這里進行。徐老師極具主持人天分,在她的推動之下,氣氛異常熱烈,不時爆發出小小的高潮。
活動由一個個小游戲組成,有的游戲是大人孩子一起玩,也有的是專門為大人準備的,目的也是讓孩子欣賞一下大人們為之努力的一面。在兩位老師的精心設計 之下,教室里嘻鬧不斷,笑聲此起彼伏。
我參加了“搶籃球”的游戲。爸爸們站在各自的圈里,圈里放著幾個籃球,然后他搶我的、我搶你的、你再搶他的。侯老師一聲哨響,爸爸們開始激烈地拼搶。我的速度明顯比別人要快。但是發現別人都不守規矩,居然一次抱倆球。你不仁,別怪我不義,咱也抱倆球。女兒在邊上一個勁兒喊“爸爸加油,爸爸加油!”一輪拼搶下來,我圈里的籃球最多。
跟搶籃球恰恰相反,有一個游戲是考驗人的定力的。劃定一個只能放下一雙腳的位置,一家三口全都站上去,看看誰能堅持到最后。這個游戲只能一家三口全部到場才能夠參加,于是有的落單了的家長便問:“可以搭伙嗎?”
徐老師趕緊跟上一句:“可以搭伙,完全可以!”惹來大家一陣哄笑。
玩笑歸玩笑,這游戲卻根本沒法搭伙。因為游戲稍稍有些難度,一家三口要緊緊抱在一起。有的孩子擠在父母中間,有的孩子騎在爸爸背上。這個游戲我們參加過,具體贏沒贏現在記不得了。
最熱鬧的游戲是“搶孩子”。幾位媽媽站在各自的圈子里排成一排。孩子們站在媽媽們對面,相距不到20米的位置。哨子一響,媽媽們便跑過去搶孩子,搶回來放進自己的圈子里,然后再去搶。規定時間內誰搶得最多便是優勝者。小家伙們一個個都被搶走了,可就是沒人理我們家寶貝。小家伙挓挲著手,急得直跳。對于媽媽們來說,這是個體力活兒。為了節省體力,提高效率,那些個兒小的孩子便成了優先選擇。像我女兒這樣的就難免會受到冷落。恰好劉子義媽媽跑過來,小家伙急了,徑直朝她跑去:“阿姨,阿姨!”于是看在我們更相熟的分上,劉子義媽媽不得不選擇我女兒,可又擔心抱不動她,畢竟她也不是屬于身高體壯的那種,于是便牽著我女兒的手往回跑。跑到半路一撒手,我女兒便自己跑到了那個圈兒里,小臉兒上一副滿足的樣子:看,誰說沒人要我!
恰好女兒參加的那一組,沒有自己的媽媽。否則,自己的媽媽首先便會搶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從小抱到大,所以也不會覺得有多重的。
為什么還沒輪到我
六一兒童節,幼兒園舉辦了一次親子運動會,規模十分盛大。恰好在禮拜六,運動會借用了區二中的操場。那里有塑膠的跑道和整齊的草坪。
吃完早飯,給孩子帶上水和小點心,拿上小板凳,一家三口來到二中的操場。孩子們統一著裝,穿著剛剛發放的夏季校服。因為是初夏,天氣還有些涼,我們便在校服里面套了一身小秋衣。二中離我們家很近,就在我們小區隔壁。
首先是園長講話和家長代表發言,都是充滿希望和激情的演講。隨后運動員入場。先是家長的隊伍,后是小朋友們的。每一支隊伍都有兩個鼓手,一名舉牌手,大家走在塑膠跑道上,不時喊出令人振奮的口號。運動會舉辦得相當隆重,那架勢絲毫不亞于全運會。
運動員入場之后,便是小朋友們的集體表演。先是由老師帶操,然后表演跳繩、拍球。集體表演之后,比賽正式開始。
妻子問女兒:“你想得第一嗎?”
寶寶回答說:“不想。”
“好,只要不想得第一就行!”媽媽松口氣,她生怕孩子太要強,萬一得不了第一,又哭又鬧。
小家伙雖然說不重名利,但是卻急于表現。
看著別人一撥又一撥地跑著,這家伙按捺不住了,跑來問我:“爸爸,怎么還沒到我們呀?”
我告訴她,這個得按照順序來,我們抽的號比較靠后。
小家伙不干,沖我大聲嚷:“我要去,我就要去!”
正好我們樓下一位鄰居碰見此景,問我:“孩子怎么了?”
“沒怎么,欠揍!”我小聲跟他說。
終于等到我們了,趕緊拉著寶寶披掛上陣。那是一個口袋游戲。一家三口鉆進一個大口袋里往前跳。我們三個套進口袋,我和妻子一手牽著寶寶,一手捏著口袋的一角。哨聲一響,我們便使勁兒往前跳。寶寶跟我們配合得比較默契,一去一來,中間沒出現過任何差錯。有的家庭沒跳幾步便摔倒在地,惹來一陣哄笑。這輪比賽結束之后,小家伙終于心滿意足,甩著小胳膊跑一邊玩去了。我在旁邊琢磨,這家伙性格也挺好,急于參與卻不問名次。這不就是那些口是心非的體育解說員嘴里常念叨的“重在參與”嘛!
接下來,我們家又參與了好多的項目:兩人手臂搭在一起,馱著孩子往前跑;爸爸背上馱著孩子從一頭拿球跑到另一頭再把球放進籃子里,然后往回跑;三人接力,寶寶第一棒,媽媽第二棒,爸爸第三棒。聽侯老師跟我女兒說:“哇,你爸跑得好快啊!”那是!雖然咱身材不濟,但是比起速度和力量來,絕不比別人差。所有的項目當中,我們家好像拿了兩個第一。反正,重在參與,小家伙不在乎什么第一不第一,我們也不在乎。不過,老師頒發的獎品,小家伙還是蠻喜歡的。這幫小家伙只要是參加活動的,大都有獎品。在他們嘴里,都是“老師給我的!”其實花的都是爸爸媽媽的錢。
上一篇:爸爸也曾如此難堪
下一篇:爸爸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