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9 彩色片(35毫米/70毫米) 220分鐘
美國塞爾茲尼克國際電影公司攝制
導演:維克多·弗萊明(未署名導演:喬治·顧柯 山姆·伍德)編劇:西德尼·霍華德(根據瑪格麗特·密契爾的同名小說改編,參與修改的還有喬·斯威爾林 本·赫區特和約翰·范·德魯吞) 攝影:歐內斯特·哈勒爾 主要演員:費雯·麗(飾郝思嘉) 克拉克·蓋博(飾白瑞德) 李斯廉·霍華德(飾衛希禮) 奧麗薇·德·哈芙蘭(飾韓媚蘭) 哈蒂·麥克戴妮爾(飾黑媽媽)
本片獲1939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輯八項奧斯卡金像獎,美國影藝學院彩色攝影特別獎以及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女演員獎
【劇情簡介】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前夕,南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城郊外的塔拉莊園和十二橡樹莊園被奴隸主們狂熱求戰情緒所籠罩。男人們興高采烈地談論戰爭,毫無根據地認為南方聯盟必勝。塔拉莊園的郝思嘉小姐則另有煩惱,她聽說她心目中的偶像、十二橡樹莊園的衛希禮先生將與亞特蘭大城的韓媚蘭結婚,不禁妒火中燒。她迫不及待地去路口迎候將從衛家回來的父親吉拉德,以便問個究竟。
吉拉德證實了這個消息,并告誡郝思嘉不要胡思亂想,因為她和希禮在性格上并不相配,更重要的是她作為郝家的長女,應當考慮如何繼承塔拉的土地:“土地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東西,唯有土地才值得人們去為之忙碌、奮斗乃至送命,因為世界上唯有土地是與日月同在的。”
父親的話對女兒絲毫不起作用。翌日在衛家舉行的盛大烤肉宴會上,思嘉把希禮叫到藏書室里,直率地告訴他:“我愛你,你并不愛媚蘭。”希禮堅決否認。“你曾經使我以為你會跟我結婚的。”希禮又堅決否認。思嘉打了希禮一個耳光,他默默地離開了她。她余怒未息,拿起一個花瓶往墻上砸去,驚醒了在沙發上睡午覺的白瑞德。瑞德的尖刻言詞刺傷了思嘉的自尊心,兩人不歡而散。
為了報復希禮,思嘉立即去勾引媚蘭的弟弟查利,并當場答應和他結婚。她搶先一天舉行了婚禮。這一舉動使查利的情人、希禮的小妹妹密兒恨透了她。
南北戰爭爆發了。希禮、查利都上了戰場。查利很快就染病去世。思嘉成了寡婦。為了排遣生活的孤寂,她去亞特蘭大和媚蘭作伴,但她心里仍然熱戀著希禮。
在一次義賣舞會上,思嘉又遇見了白瑞德。她已聽說白瑞德是個來自南卡羅萊納的商人,曾被軍校開除,還遺棄過一個女人。但白瑞德的翩翩風度吸引了她。在跳舞時白瑞德向她表示愛情,她斷然拒絕了。
在亞特蘭大做戰爭生意的白瑞德不斷地對郝思嘉獻殷勤。他的玩世不恭、語帶譏諷的態度使思嘉氣憤難平,她不時流露的對希禮的戀情也使瑞德悻悻于心。希禮因戰功獲特許回家休假三天,思嘉難抑情火,又找希禮糾纏,被毅然拒絕。
南軍在葛底斯堡戰役中大敗,亞特蘭大擠滿了傷兵。媚蘭和思嘉去醫院義務服務,戰禍造成的痛苦慘狀使思嘉難以忍受,她這時獲悉母親病倒,急欲返回塔拉。她在路上遇見白瑞德, 白瑞德勸她同他一起赴歐洲。思嘉被驚呆了。白瑞德說:“衛太太快生孩子了,難道你還想要那個有妻室兒女的男人?”思嘉狠狠地說:“我恨你,到死都瞧不起你。”
由于媚蘭即將臨盆,思嘉只得留下照顧。這時北軍大軍壓境,亞特蘭大危在旦夕。思嘉在妓女華貝兒家里找到白瑞德,求他幫忙把她和剛生完孩子的媚蘭送回塔拉。馬車在遍地大火的城中飛馳,奇跡般地逃出了火海。但在通向塔拉的村路上,瑞德說他不能目睹南軍潰敗,要去助一臂之力。思嘉大驚失色,哀求他留下。瑞德不為所動,粗暴地擁吻思嘉告別,并送給她一支手槍防身。思嘉怒吼起來:“你滾吧,我再也不想見你了。”
思嘉勇敢地駕起馬車,終于回到了塔拉。家里已被北軍士兵搶劫一空,母親已經去世。可怕的饑餓折磨著全家。思嘉獨自站在荒蕪的田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咬牙切齒地發誓:“上帝是我的見證。我不能垮!我決不再忍饑挨餓了,也不能讓家里的人挨餓。我哪怕去撒謊,去偷,去騙,去殺人,我也干!上帝是我的見證,我決不再忍饑挨餓了!”(上集完)
在棉田里,思嘉帶領著兩個妹妹和幾個僅剩下的黑奴辛勤勞作。思嘉已是一家之主,她要解決神經失常的父親、兩個妹妹還有媚蘭母子的溫飽問題。她作風潑辣,行事果敢,還親手打死了一個來搶劫的北軍散兵。
戰爭終于結束了。生活依然困難。為了減輕負擔,她答應法蘭在籌足聘禮后來迎娶妹妹蘇倫。不久,在戰爭中被俘的希禮獲釋回來了。思嘉搶著上去迎接,被黑媽媽一把拖住:“這是媚蘭的丈夫!”
北方來的統治者決定要莊園主交納重稅,這使思嘉大為恐慌。她去找希禮,要求和他一起逃走。希禮告訴她,他不愛她,他也不能拋下妻兒,更不能不顧名譽。思嘉在絕望中去亞特蘭大找白瑞德借錢,但發現他已被關進監獄。在歸途中她遇到法蘭,知道他手頭已頗有積蓄,便謊稱她妹妹已經嫁人,騙得法蘭和她結了婚。
為了重振塔拉莊園,思嘉愈來愈不擇手段。她在法蘭經營的木工廠里非法雇用囚犯,她不顧輿論的指責和北方來的商人大做生意。她不許希禮離開她,把他安排在木工廠里管理財務。她對法蘭頤指氣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她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又見到了白瑞德。衣著華美的白瑞德告訴她,金錢的力量已使他恢復了自由,而金錢的力量也使她又去嫁給了一個她不愛的男人。思嘉紅著臉說:“他們怎么沒有把你絞死!”
在亞特蘭大,反對北方統治者的秘密活動在進行著,法蘭和希禮也加入了反抗者的行列。在一次秘密集會中,北軍包圍了他們。法蘭中彈而死,希禮負傷逃脫。北軍在衛家設防,等候希禮落網。正在萬分危急之際,希禮在白瑞德陪同下醉醺醺地回來了。白瑞德向北軍隊長保證他們是在妓女華貝兒家尋歡作樂,并未參加過任何秘密集會。危險過去了,而思嘉再次成了寡婦。她已成為眾矢之的,除了心地善良的媚蘭一再為她開脫外,家里家外的女人們個個對她切齒痛恨。父親已經去世,對希禮的癡情已經絕望,她感到萬分孤獨,終日借酒澆愁。
正在此時,白瑞德突然來訪。他對思嘉說,“我不能沒有你。我從認識你那天起,一直真誠地需要你。現在你擁有了法蘭的木工廠和法蘭的錢,不再像上次去監獄找我時那樣身無分文了。所以我認為我要和你結婚。”思嘉怒不可遏,但她從他表面的嘲諷中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她無法抗拒他的瘋狂的進攻,終于屈服在他的熱吻中。
豪華的蜜月旅行使思嘉心滿意足。但夜深人靜時她惡夢頻頻。“我似乎在濃霧里跑著,尋找著某種東西,”她對白瑞德訴苦說,“讓我們回塔拉吧。”
一座豪華的新樓房在亞特蘭大落成了。一年后,思嘉生下了女兒邦妮。瑞德從女兒身上看到了思嘉當年的影子,他把全部感情傾注在邦妮身上。思嘉不愿過早地發胖,決心不再生育,這使瑞德感到不快。不幸的是當她偶然翻出希禮的照片,不禁看得出神時,正巧被白瑞德撞見。夫妻間的裂痕加深了。瑞德又到華貝兒家里尋找安慰。但家里暫時相安無事。
邦妮日漸長大,瑞德替她買了一匹小馬,教她練習騎術。思嘉某日去木工廠,希禮告訴她明天將是他的生日,希望她去參加聚會。思嘉的美麗使希禮情不自禁地回憶起當年在十二橡樹莊園舉行烤肉宴會的美好日子。思嘉傷心地倒在希禮的懷里。希禮的妹妹英弟突然闖入,撞見了這其實并非愛情的一幕。
流言四起,思嘉嚇得不敢去參加希禮的生日聚會。白瑞德為了維護女兒的名譽,強迫思嘉去面對衛家的親友。在宴會上,媚蘭不僅毫無異樣的表示,反而對她特別親熱。從衛家回來后,白瑞德告訴她,媚蘭不怪罪于她,是因為她為人光明正大,不相信她會有越軌行為。他聲稱要換一種方法來消除她對希禮的愛情。這個新方法就是切斷思嘉和邦妮的聯系。他把邦妮帶去了英國。
邦妮離開了母親,感到孤寂,“一個壞媽媽總比沒有媽媽好”,瑞德不得已又把邦妮送回了家。瑞德和思嘉剛一見面,又口角起來。思嘉告訴白瑞德,她又懷孕了。白瑞德問父親是誰?這使思嘉感到受了侮辱,朝他猛撲過去,沒想到一下從樓梯上滾落了下去。思嘉流產了。
感到內疚的白瑞德去找媚蘭談話。媚蘭告訴他,思嘉是真心愛他的,希望他不要聽信關于思嘉和希禮的無聊流言。半個月后,思嘉康復了。白瑞德希望和思嘉重歸于好,要求她把木工廠交給希禮,然后一起帶著邦妮出去旅行。正在談話之際,邦妮在他倆面前墜馬摔死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媚蘭因操勞過度病倒不起。在彌留之際,她要求思嘉照顧她的兒子,還要求她照顧希禮,“但決不要讓他本人知道”。思嘉痛哭失聲,她撲向希禮,白瑞德在一旁冷笑幾聲,便轉身離去。思嘉看著傷心欲絕的希禮,她忽然間恍然大悟,她愛的希禮其實并不存在,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但白瑞德已不知去向了。
思嘉氣喘吁吁地奔回家,她要告訴白瑞德,她并不愛希禮,她真正愛的是他。但是,白瑞德不再相信她,他決心回老家去重新尋找美好而體面的東西。思嘉說:“你走了,我怎么辦呢?”白瑞德說:“坦率地說,我親愛的,我才不管呢。”
茫然無措的思嘉在輕聲抽泣,她耳邊響起了父親的聲音:“世界上唯有土地是與日月同在的。”思嘉頓時振作起來:“我有辦法叫他回來的。希望在明天!”
【鑒賞】
稱《亂世佳人》為好萊塢“第一巨片”是絕不夸張的。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密契爾長篇小說《飄》于1936年6月問世之后,立即成為最暢銷的小說,風靡全美。一個月后,美國獨立制片人戴維·塞爾茲尼克擊敗眾多的競爭者,在紐約為他的國際電影公司購得了小說的影片攝制權。消息傳出后,大量信件涌向塞爾茲尼克的公司,熱烈要求公司聘請當時有“好萊塢影帝”之稱的克拉克·蓋博出演白瑞德。蓋博當時屬米高梅公司“所有”,為了挖到這個名角,塞爾茲尼克不得不接受了“由米高梅公司發行未來影片并平分發行利潤”的苛刻條件。至于郝思嘉的扮演者,塞爾茲尼克主張應是“一位無名女演員”。于是公司于10月間公布在全美展開“尋訪”。這場運動持續了兩年,耗資近10萬美元,有1400人入選,90人獲準試鏡,最后選中了來自英國的費雯·麗。費雯·麗當時25歲,在美國無人知曉,演《亂世佳人》一舉成名后,又迭有佳片如《璇宮艷后》(1945)、《安娜·卡列尼娜》(1948)和《欲望號街車》(1951)等,但此后因精神失常,很少演戲,于1967年去世。
《亂世佳人》的拍攝工作遲遲于1939年1月才正式開始。長期拖延的原因,主要是電影劇本難產。1936年10月,塞爾茲尼克便約定美國著名劇作家西德尼·霍華德擔任改編任務。霍華德是密契爾十分愛戴的作家,她對霍華德有問必答,大力相助。因此改編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次年1月便完成了初稿。八個月后,霍華德在未來影片的導演喬治·顧柯幫助下完成了劇本的最后定稿。不料塞爾茲尼克看過劇本后大為不滿,認為過于忠實于原作,對原作中的對白也使用過多。他另找了一位名叫迦勒特的職業編劇來修改劇本,而實際上出主意的是他自己。劇本越改越糟,霍華德于1938年2月退出改編工作。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4月,先后被塞爾茲尼克請來按他的點子修改劇本的人竟達十七八人,其中包括名作家斯谷特·菲茨吉拉德和本·赫區特等。菲茨吉拉德在迦勒特的修改本上批得最多的邊注是,“恢復原作用句”,而本·赫區特的最大貢獻是為影片撰寫了著名的片首字幕:“老南方曾是一片騎士和棉田的國土……如今只能在書本里找到它,因為它已成難忘的南柯一夢,一種已經‘隨風而逝’(這是小說的書名和影片原片名)的文明。”顧柯因為劇本太糟而憤然離去,費雯·麗也抱怨“對白太多,舞臺腔十足,盡是交代性的場面,沒法演”。在開拍后的頭兩個月里,每天有用不同顏色的紙張印就的修改稿發下,藍的、粉的、黃的、橙的……被攝制組稱之為“彩虹劇本”。有人形容《亂世佳人》的編劇工作“好比大師傅(指制片人)掌勺做湯。他從他喝過的湯里得到靈感,化好幾天備齊了湯料。他嘗嘗味,再加點佐料,再嘗嘗。再加點。妙極了。然后他再加點這個那個,直到他做出了世間最鮮美的一碗湯。于是他召來一批廚師,他們一齊朝湯里撒尿。”
顧柯離去后,維克多·弗萊明受聘來繼續執導。弗萊明對“彩虹劇本”感到難以忍受,很快也不干了。塞爾茲尼克又找來山姆·伍德。兩周后,即1939年4月初,塞爾茲尼克不得不宣布廢除“彩虹劇本”,按霍華德的完成劇本拍攝。弗萊明重又回到了攝制組。1939年10月24日全片宣告完成,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首映,100萬人涌進這座30萬人口的城市爭睹費雯·麗、克拉克·蓋博和其他明星的風采。2500人觀看了首映影片,歡聲雷動。影片正式發行后,在美國,在世界各國,處處萬人空巷,創造了至今還未被打破的賣座紀錄。它四次發行(這在好萊塢電影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僅在國內便贏利達7670萬美元。1976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以500萬美元的高價購得影片的電視首映權,于11月分兩個晚上播映,收視率達47.6%,創造了電視上播放電影節目的最高收視紀錄。隨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出價3500萬美元買下了在20年內每年在電視上播映一次的權利。
《亂世佳人》對觀眾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歸根結底是由于郝思嘉、白瑞德、韓媚蘭和衛希禮等一系列性格特點鮮明的人物的巨大魅力。許多論者津津樂道克拉克·蓋博在影迷中的巨大影響以及亞特蘭大大火的宏偉場面,認為這些是該片屢映不衰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未必如此。克拉克·蓋博出生于1901年,于1934年因主演《一夜風流》而博得“好萊塢影帝”的美稱,《亂世佳人》投拍時,正值他的事業達到頂峰之際,他甚至可以公開對抗導演顧柯,借口這位以善于指導女演員著稱的“女人的導演”冷落了他而五天拒不拍戲。他的盛名對該片的驚人賣座紀錄的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位以既富于陽剛之氣、又風流灑脫著稱的影帝此后便無大作為,于1961年演完《不合時宜的人》一片后便去世了。費雯·麗、李斯廉·霍華德和奧麗薇·德·哈芙蘭等人從40年代起便相繼謝世。很難想象,七八十年代的觀眾還會因迷戀這些當年的明星而光顧《亂世佳人》。亞特蘭大大火場面固然驚心動魄,還有傷兵醫院和南軍潰退的場面竟動用了2000臨時演員和橡皮人形,然而這些壯觀場面在該片中所占位置不大,而且在電視屏幕上效果大減,絕無可能成為足以使大量觀眾流連忘返的主要原因。唯有成功的性格刻畫才魅力長存。
瑪格麗特·密契爾是從上世紀南方的觀點來寫南北戰爭的,因此,她的小說里充滿了對北方的偏見。西德尼·霍華德的電影改編未敢越雷池一步。他和密契爾書信往來頻仍,深以《亂世佳人》能“原封不動”地登上銀幕而歡欣鼓舞。對《亂世佳人》的南方立場深表贊同的人甚至對赫區特的片首字幕大為不滿,指責它“充滿了虛假的浪漫情調”,“嚴重歪曲了小說的精神”。但是正因為作者真實地寫出了南方奴隸主文明在北方資本主義文明面前一敗涂地的史實,小說(電影)企圖在人們心中燃起的對“一種已經‘隨風而逝’的文明”的眷戀之情(它在亞特蘭大首映時,城里曾飄揚起上世紀南方聯盟的旗幟),畢竟是微乎其微的一了。
然而,小說對郝思嘉、白瑞德等人物的刻畫是令人難忘的,在銀幕上,由于費雯·麗、蓋博、霍華德和德·哈芙蘭等人的精采表演,更是百倍地強化了這些人物的動情力。
郝思嘉和白瑞德無疑是天生的一對。正如瑞德對思嘉一再說的,“我之所以愛你,是因為我們倆太相像了。我們都是叛逆者, 自私、狡猾,能把事情看透,該怎么辦就怎么辦,絕不虛偽。”只要有利可圖,可以不擇手段,名譽是一文不值的。白瑞德嘲諷郝思嘉,“你怎么總是沒有一點兒愛情就嫁人啊?”思嘉也沒完沒了地咒罵白瑞德“不是上等人”、“下流坯”,并毫不隱瞞地告訴他,她愿意嫁他,“一部分原因”是看到他有錢。他倆互相折磨,但感情反而愈深,所以當思嘉最后說,“我有辦法叫他回來的”時,觀眾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郝思嘉和白瑞德又不完全一樣。她是在奴隸主莊園里嬌生慣養地長大的,腦子里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她只是在飽受饑餓之苦后,她身上惡的種子才無限茁長,變得兇狠、貪婪,為了錢不顧一切。她眷戀土地,最高的期望是“決不讓北方佬搶去我的塔拉”。因此,她的自私、貪婪、頑固,帶有南方奴隸主文明的濃重色彩。白瑞德雖然也是南方人,但他對南方的保守、落后有痛切的認識。他是南北戰爭前幾年“都在北方,見過許多大家沒有見過的東西。北方人的裝備比我們好,他們有工廠、煤礦,還有強大的艦隊。我們有的只是棉花、奴隸和傲慢”。他看出南方必敗,“南方下跪了,再也站不起來了”,在精神上他是不忠誠于南方的,是一個真正的叛逆者。瑞德只是在南方奴隸主文明的鏡子里,才顯得“自私、貪婪、道德敗壞”。
和白瑞德恰成對比的是希禮。希禮身上有著南方奴隸主文明的全部遺產:虛偽、怯懦,一個在棉田里長大的標準“騎士”。他成為思嘉幻想中的偶像,而思嘉則是他不敢去愛的欲望對象。他在資本主義的狂飚席卷了南方之后,承認自己是一個懦夫,“我害怕無情的現實。我所喜愛的美好生活已經不存在了。”他愛媚蘭,因為媚蘭是一個心地極其善良,軟弱得永遠需要一個“騎士”來保護的女人。白瑞德對希禮的觀察是十分準確的。他對思嘉說,“希禮是不配得到你那樣熱情的女人的”,“最可笑的角色是那個姓衛的殉道者”。
除了這些鮮明突出的主要人物形象外, 由哈蒂·麥克戴妮爾扮演的黑媽媽也是值得一提的。麥克戴妮爾由于扮演這個角色而獲得了最佳女配角奧斯卡獎。黑媽媽一生忠于郝家,作為思嘉的乳母,她時刻注意用“大家閨秀”的應有舉止來規范思嘉,小事上嘮嘮叨叨,大事上一籌莫展,忠厚馴良,從無貳心,是一個典型的南方黑奴形象。但令人費解的是,黑媽媽對于為解放黑奴而來的北軍似乎毫無反應。而且,不僅是黑媽媽,塔拉莊園里的所有黑奴也對南北戰爭無動于衷,戰爭的結局也對他們的處境毫無影響。觀眾從銀幕上看不到一點白人奴隸主和黑奴之間的矛盾,相反地卻在戰爭的災難中相依為命,同舟共濟。南北戰爭成了一場由于北方的投機商企圖侵占南方地盤而發動的可惡的戰爭,在這一點上,作者的“老南方”立場暴露得最為明顯了。
《亂世佳人》一直是好萊塢引以自豪的豪華巨作,它在1977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美國10大佳片”中排名第一,在1987年為紀念好萊塢建城100周年而舉辦的“美國電影10大佳片”評選活動中名居第二。然而,它在美國之外的各種評選活動中卻一貫榜上無名,這是因為它作為好萊塢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品,帶有大制片廠制度的全部烙印:制片人專擅一切,明星被置于導演之上,而這種為滿足廣大觀眾的娛樂要求而忽視個人創作特色的制片方針,是世界各國(主要是歐洲各國)強調“藝術”的評論家們十分反感的。薩杜爾在《電影藝術史》里就只是輕蔑地提到它“在商業上大獲成功”,認為“它與其說是電影界的老手維克多·弗萊明所導演,不如說是制片人塞爾茲尼克所導演”。對《亂世佳人》的不同評價看來無非是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電影觀念而已。
上一篇:《烏爾加》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井》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