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爵的女兒,
嗑著果仁,
在清清小溪邊漫步。
一朵小玫瑰,
艷紅零落白絳絲絲,
撲在林地凋萎干枯。
她雖不堪硬土的欺凌,
可嘴邊依然笑意流露。
“告訴我,小玫瑰,
你的生命力從哪來,
凋零中,
還那樣笑口常開?”
幾經掙扎,
玫瑰把頭抬;
氣吁吁,
輕聲訴說:
“我闖過天堂曲徑,
受澤于仙境草地;
天國的花香,
在我身旁輕吹。
縱然今朝紅消香斷,
我也要含笑魂歸!”
(馬君玉 譯)
【賞析】
《含笑的玫瑰》是瑞士詩人、19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施皮特勒的著名詩作之一。這首詩采用類似于中國傳統詩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看似歌詠玫瑰,實則意涵深遠,可以說是施皮特勒的個人寫照與真實感情的寄托。中國讀者讀斯皮特勒的這首詩,最先聯想到的恐怕便是屈原的《離騷》。屈原在詩中托懷芳草美人,表現其高潔的人格、高遠的精神追求與不幸的遭際。因此,中國的讀者在閱讀這首《含笑的玫瑰》時便多有親切之心,對作者的意旨也更容易領會。
詩中一再強調小玫瑰縱然生命銷殞卻依舊微笑以對的平和與堅韌,在詩歌的二、三、四節詩人都明確地描寫玫瑰的“笑”,可謂以“笑”貫穿全篇:“可嘴邊依然笑意流露”(第二節)、“還那樣笑口常開”(第三節)、“我也要含笑魂歸”(第四節)。這三節看似重復,卻是從作者的視角、公爵女兒的觀察和玫瑰自己的表述三個不同角度出發,對玫瑰的微笑進行的表述,清晰而深刻地傳遞出玫瑰內心頑強、不事夸耀的品性,以及雖然芳香銷殞依然給人以鼓勵的強大力量。這三節對玫瑰“笑”的突出形成一個回環往復的歌詠氛圍,呼應和強化了詩歌題目“含笑的玫瑰”所要傳達出的精神旨趣。
另外,斯皮特勒非常重視細節描寫。例如寫到公爵的女兒是“嗑著果仁”在漫步,玫瑰是“幾經掙扎”、“氣吁吁”才開始訴說,表情傳神,入木三分,而兩者之間又形成鮮明的對比。詩歌的最后一節玫瑰自述的經歷也暗示著作者自身的經歷,充分表達出曾經滄海的高傲與壯烈的犧牲精神。
不管是詩歌創作還是人生追求,斯皮特勒都以堅貞的信念和積極的作為實踐著他在《含笑的玫瑰》這首詩中寄寓的追求和誓言,這位積極關注現實的作家為了他的理想和信念奮斗了一生——“縱然今朝紅消香斷,/我也要含笑魂歸!”
(吳麗萍)
上一篇:《吟游詩人 [意大利]白爾謝》讀后感
下一篇:《聽 [芬蘭]卡佩蘭》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