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為孩子讀點書
有人問一位美國的教育學家:“什么時候給孩子讀書最為合適?”
老頭兒想都沒想,回答:“從他一生下來。”
他說得很有道理。孩子接觸語言的確越早越好。至于選擇什么樣的語言,我私下里以為,書上那些精煉動人的詞句,比大人們一天到晚瞎嘮叨要強得多。
當然我只是說得好聽,那位美國老頭兒的話其實我也沒能做到。前面說過,我很忙。除了做飯、上班、給孩子洗尿布以外,我僅有剩余的工夫就是自己讀書給自己聽。
女兒接觸書,時候不算太早,都一歲半了。那個時候孩子外祖母來幫忙看孩子,我把自己關在屋里看書。我聽到孩子在外面敲門喊爸爸。然后,孩子外祖母趕過來抱她,她就哭,說要找爸爸。于是我把門打開,讓她進來。
我告訴她:“爸爸在學習。”
她說:“我也要學習。”
說著便往我身上爬。我把她抱起來,坐在我腿上。她把我的書拿起來看,又拿起筆來在我的書上亂畫。
我說:“寶寶,讀一讀書給我聽。”
于是她發出“啊嗚,啊嗚,啊嗚啊嗚”的聲音。
我說:“寶寶讀得真好!”
她便咯咯地笑。隨后,她踩著我的身體爬到桌子上,去翻書架。
我想,翻就翻吧,我還可以趁機讀書。于是,我在讀一頁書的時候,另一頁書上還踩著一只小腳丫。
隨著“嘩啦”一聲響,書上的字被一些東西覆蓋了,那是相冊、訂書釘、涂改液,還有一只筆筒,兜底被倒空。我并沒有責怪小家伙,只是跟她說,這里面沒有讓她感興趣的東西。她便拿起一盒英語磁帶沖我哼哼,叫我放給她聽。
我跟她解釋說,那個小孩聽不懂。
女兒從一生下來,所看到爸爸最多的樣子,便是坐著看書,聽到別人對爸爸最多的描述就是“爸爸在學習”。所以,在女兒上幼兒園之前,讀書學習這個概念對她就已經不陌生了。
女兒1歲多的時候,有位朋友給我們拿來一些兒歌磁帶和圖畫書,那些東西是從他兒子那里“退役”下來的。
我把磁帶放進復讀機里給女兒聽。到了兩歲多一點兒的時候,小家伙已經學會了唱好多兒歌,《小紅帽》《倫敦橋》《小豬寶寶》《小水牛》《十個印第安男孩》《數鴨子》……個個都唱得有模有樣。
復讀機的操作工作都是由大人來完成的,因為小家伙連上面的按鍵都按不動。有時候她會點歌,“我要聽《王老漢趕集》。”她說。六七盤磁帶,每盤帶子至少30首歌,我得看著歌名挨個找。小家伙不耐煩,隨手拿起一個:“這個。”
我以為她搗亂,沒理她。她又說:“這個。”
我拿過來一看,那首歌果然就在里面。我覺得奇怪,這些磁帶顏色都差不多,她又不認字,怎么會知道哪首歌在哪里呢?隨后,我故意又問了幾首歌,結果小家伙說得都很準。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雖然小孩子能力極其有限,但是,有些事情她的確是有自己的辦法的。
小孩都是愛看書的,書在他們眼里是一種有趣的玩具。我們的床頭柜上擺著好多本圖畫書,每逢睡覺前,她便會拿過一本讓媽媽給她讀。小孩看書跟大人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同一本書她會一遍一遍地看,不厭其煩。等到床頭柜上那些書都看過了十幾遍之后,我們才會想起,該給她換一批了。
我很喜歡給孩子買書,因為我總覺得,在這方面我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我對當今兒童圖書市場的情況并不是特別了解,我的選擇僅限于童話,比如《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的圖畫版。
有一次妻子買來一本鍛煉小孩腦筋方面的書,好像叫作《左腦訓練》。
我說:“你買這種書干什么?”因為我覺得那種書對孩子來說比較枯燥,她肯定不會愛看。
她笑著說:“你太不了解你閨女了,她可愛看了。”
她說得沒錯,女兒很愛看那本書,而且對那本書的興趣要遠遠勝過我買的那些童話書。書里那些簡單的智力問題她至少能猜對一半。有時候我還真不如她媽媽了解自己的女兒。我女兒小時候看過好多好多那種類型的書,什么《左腦訓練》《右腦訓練》《左腦開發》《右腦開發》,還有什么《幼兒綜合智力測驗》。不謙虛地說,那個時期,凡是圖書市場能夠找到的類似的書,我們幾乎全都買過了。其實我并不相信做一做智力游戲就真的能提高孩子的智力,甚至我認為,那些提出把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而且還要單獨訓練的教育家,純粹是吃多了撐得難受。人的智力來自生活、來自實踐,這是我始終不變的信仰。我們給孩子買這樣的書,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她自己喜歡。
小家伙看書非常認真,靠在你身上一動不動。這個時候如果你要跟她比耐心,十之八九是失敗者。大多數情況是,大人不停地央求:“寶寶,咱休息會兒行不行?”
小家伙搖頭晃腦:“嗯嗯,我還要看!”
沒辦法,跟她談條件。
“再講一個!”
“再講三個!”小家伙討價還價。
“那再講兩個!”
“好,成交。”于是揉揉發酸的脖子繼續給她講。有時候,我禁不住想:時間都過去一個多小時了,難道這家伙就不累嗎?
有些成年人,他們會把書看得過于高尚,認為讀書的人,非得做大學問不可,其實大可不必。你完全可以認為,讀書就是一種消遣,跟某些人吃喝、打牌、上網玩游戲是一樣的。
上一篇:第一次遠游
下一篇:返還的信息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