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列夫·托爾斯泰·三只熊》全文|賞析|讀后感
上溯外國兒童文學史,19世紀以來語言藝術大師中為少年兒童寫過故事作品,或以少年兒童生活為題材寫過作品的,并不鮮見。然而,苦心孤詣專為孩子首先為幼兒創作的卻為數甚少,而俄羅斯的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便是這為數甚少者中的一個。
列夫·托爾斯泰為兒童寫故事、散文、寓言、童話,絕不是一時興之所至,心血來潮,而是憤慨于農奴制度下的農家孩子失去了求學機會,而他認為他們中間不乏道德優勢,不乏天才,于是他從慈善教育的角度在1859—1876年間為孩子寫下了496件作品。
這些作品中以生活故事和動物故事居多,童話、寓言又以采錄、改寫為主。《三只熊》創作的成分比較大,各選家都將它列為他的童話代表作。它因被選作小學生課文而得以廣泛傳播。俄文原文中,熊爸爸(身材高大)說的話都用大號字,熊媽媽(身材略小)說的話用中號字,小熊(熊娃娃)說的話用小號字,這樣處理對于幼兒閱讀有特殊的趣味和特殊的效果。
《三只熊》從吃、坐、睡三個角度表現了熊父母對小熊的愛和體貼:小碗里的粥“味道最好”,小椅子上“有個藍坐墊”,“舒舒服服”的小床最好睡; 它實際上是用童話方式表達了一種母愛情愫。但作家把這種情愫表達得很藝術——不是正面的、直露的,而是通過小姑娘和小熊無言的理解和溝通: 小姑娘單單吃了小熊的粥,單單把小熊的小椅子搖垮了,單單睡進了小熊的床。“小”總是被愛的;“小”與“小”之間總是特別容易溝通,獸界、人間無不如此。這則偉大作家奉獻給幼兒的童話杰作,說明了 “小” 中有美,“小” 中有詩,愛“小” 的歌可以用多樣式、從多角度去唱; 母愛中有唱不完的歌。
·韋葦 ·
三只熊
有個小姑娘離家到樹林去。她在樹林里迷了路,找來找去總找不到回家的路,卻闖到林中的一座小房子里。
房子的門本來是開著的。小姑娘往門里瞧了瞧,里面一個人也沒有,她就進去了。房子里住著三只熊。熊爸爸米哈伊爾,身材高大,渾身毛茸茸的。熊媽媽個兒略微小一點,叫娜斯塔霞。第三只是熊娃娃,叫米舒卡。三只熊都不在家。他們到樹林里散步去了。
小房子里有兩個房間,一間是飯廳,一間是臥室。小姑娘走進飯廳,看見桌子上有三碗粥。第一只碗非常大,是米哈伊爾的; 第二只碗小一點,是娜斯塔霞的; 第三只藍色的小碗,是米舒卡的。碗旁邊都放著一把湯匙: 一把大的,一把中等的,一把小的。
小姑娘拿起最大的湯匙,嘗嘗那只大碗里的粥; 又拿起中湯匙,嘗嘗中碗里的粥; 然后又拿起小湯匙,嘗嘗小藍碗里的粥。他覺得米舒卡的粥味道最好。
小姑娘想坐下來歇歇,看見桌子旁邊有三把椅子: 第一把椅子很大,是米哈伊爾的; 第二把椅子小一點,是娜斯塔霞的;第三把椅子很小,有個藍坐墊,是米舒卡的。小姑娘爬上大椅子,摔了下來; 她坐到中椅上,覺得不舒服; 最后,她坐上小椅子,樂得笑起來了。這把椅子多么舒服呀! 她端起小藍碗的粥,擱在膝蓋上吃起來。她把粥吃光了,就坐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搖呀搖,愈搖愈猛。
小椅子給搖垮了,小姑娘摔倒在地板上。她爬起身來,扶起小椅子,走進第二間房間。房間里有三張床: 第一張是大床,是米哈伊爾的,第二張是中床,是娜斯塔霞的,第三張是小床,是米舒卡的。
小姑娘躺到大床上,覺得太大; 躺到中床上,又覺得太高;躺到小床上恰恰正好,小姑娘呼呼地睡著了。
三只熊回到家里,已經餓了,正想吃中飯。大熊端起自己的碗一看,粗著喉嚨喊起來:
“誰吃過我碗里的粥?”
娜斯塔霞看了看自己的碗,也大聲叫起來,可是聲音沒有那么大:
“誰吃過我碗里的粥?”
米舒卡看見自己的碗空了,便尖聲嚷起來:
“誰把我碗里的粥吃光了?”
米哈伊爾一看自己的椅子,聲音大得可怕地喊起來:
“誰坐過我的椅子,把它動過了?”
娜斯塔霞看看自己的椅子,也大叫起來,可是聲音沒有那么大:
“誰坐過我的椅子,把它動過了?”
米舒卡瞧了瞧自己的破椅子,尖叫起來:
“誰坐過我的椅子,把椅子都弄壞了?”
三只熊走進第二間房間。
米哈伊爾大叫起來:
“誰睡過我的床,把被褥都弄皺了?”
娜斯塔霞也大叫起來,
不過聲音沒有那么大:
“誰睡過我的床,把被褥都弄皺了?”
米舒卡搬來一條小板凳,爬到自己的床上,尖著聲音說:
“誰睡過我的床?”
它突然看見了小姑娘,就像給什么刺了一下,尖叫起來:
“就是她! 抓住她! 就是她,就是她! 唉……呀! 把她抓住呀!”
小熊正要咬她。小姑娘睜開眼,看見三只熊,連忙撲到窗口。窗子本來是開著的,她從窗口跳出來,飛也似地逃跑了。
熊沒能追上她。
(吳墨蘭譯)
上一篇:《【烏拉圭】·基羅加·雅貝比利河的戰斗》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俄】·奧陀耶夫斯基·嚴寒老人》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