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藝術作品是好是壞,取決于藝術家說什么,怎樣說,所說的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出自內心的。
為了使藝術作品完美,需要藝術家所說的是嶄新的,對一切人而言是重要的,需要表現得十分優美,需要藝術家說的是出于內心的要求,并因此說的是完全真實的。
為了使藝術家說的是嶄新的和重要的,就需要藝術家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因此不是過非常自私的生活,而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參與者。
為了使藝術家所說的能夠表現得優美,需要藝術家能夠掌握自己的技巧,以至在寫作時,很少想到這技巧的規則,正如一個人在行走時很少想到力學的規則那樣。
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家任何時候也不應反復打量自己的工作,不應欣賞它,不應把技巧當作自己的目標,正如行走的人不應想到自己的步態并欣賞它那樣。
藝術家為了能表現心靈的內在需要,并由此由衷地說他所說的,他應該,第一,不要關心許多細瑣小事,以免妨礙他真正地去愛那值得愛的東西;第二,必須自己去愛,以自己的心靈而不是以別人的心靈去愛,不是假惺惺地去愛別人認可或認為是值得愛的東西。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家應該像巴蘭那樣,當使臣們來見過他以后,他獨自到一旁去等待上帝的旨意,為了只說上帝所曉諭的。但藝術家不應做這同一個巴蘭為禮物所誘惑時所做的事,當時他違背上帝的旨意,去見國王,連他所騎的驢都看清楚的,他卻看不見,他被利欲和虛榮心迷住了。
下列三類藝術作品每一類所達到的完美程度,決定著一些作品與另一些作品的優點的差別。作品可以是(一) 意義重大的,優美的,不太真誠的和真實的;可以是(二) 意義重大的,不太美的,不太真誠的和真實的;可以是(三) 意義不大的,優美的、真誠的、真實的,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組合。
所有這樣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優點,但都不能被認為是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只有內容意義重大、新穎,表現得十分優美,藝術家對自己的對象的態度又十分真誠,因此是十分真實的,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這類作品無論過去和將來總是罕見的。至于其余一切作品,當然是不大完美的,按照藝術的三個基本條件主要分為三類: (一) 就內容的意義重大而言是卓越的作品,(二) 就形成的優美而言是卓越的作品,(三) 就其真誠和真實性而言是卓越的作品,但這三者中,每一類在其他兩方面都沒有達到同樣的完美。
所有這三類加在一起接近于完美的藝術,凡有藝術的地方都無可避免地存在著這三類。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往往以態度真誠取勝,內容卻很空洞,形式則或多或少是優美的;老年藝術家則正好相反;勤奮的職業藝術家的作品以形式見長,卻往往缺乏內容和真誠的態度。
按照藝術這三個方面又分為三種主要的錯誤的藝術理論。依這些理論看來,沒有兼備這三種條件、從而位于藝術邊緣的作品不僅被認為是作品,而且被視為藝術的典范。這些理論之一認為,藝術作品的優點主要有賴于內容,哪怕它缺乏優美的形式和真誠的態度。這是所謂傾向性的理論。
另一種理論認為,藝術作品的優點有賴于形式,哪怕它的內容空洞,藝術家對作品的態度又不真誠。這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第三種理論認為,全部問題在于真誠、真實,哪怕內容如何空洞,形式如何不完美,只要藝術家喜愛他所表現的東西,作品就會是藝術性的。這種理論被稱為現實主義理論。
基于這些錯誤的理論,藝術作品就不再像往昔那樣,在一代人生活的時期內,每一領域只出現一二種,而是每年在每個首都(有許多游手好閑者的地方),藝術的所有領域都出現千千萬萬所謂的藝術作品。
在當代,要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并不等待他心中出現自己真正喜愛的、重要而新穎的內容,并因為喜愛才賦予它以合適的形式,而是或者依照第一種理論,擷取當時流行的和他心目中的聰明人所贊美的內容,并盡可能賦予它以藝術的形式;或者依照第二種理論,選取他最能表現技藝的那種對象,竭盡全力耐心地制造出他所認為的藝術作品;或者依據第三種理論,在獲得愉快的印象時,就擷取他所喜歡的東西作為作品的對象,以為這會是藝術作品,因為這作品是他喜歡的。于是出現了難以勝數的所謂的藝術作品,它們可以像任何工匠的產品那樣片刻不停地被制造出來,因為在社會上總會有流行的時髦見解,只要有耐心總能學會任何技巧,隨便什么東西總會有人喜歡。
由此產生了當代的奇怪狀況,指望成為藝術作品的作品充斥于整個世界,它們和工匠的產品的區別只在于,它們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往往恰好是有害的。
由此又產生一種離奇的現象,它明顯地表明藝術概念的紊亂,比如對于一部所謂的藝術作品,沒有同時不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的,這兩種意見又都來自同樣有教養、有權威的人士。由此還產生一種令人驚異的現象,即大多數人沉湎于最愚蠢、最無益而且常常是不道德的活動,也就是制造并閱讀書籍,制造并觀看繪畫,制造并欣賞音樂劇、話劇和協奏曲,而且完全真誠地相信,他們做的是一件十分聰明、有益和高尚的事。
當代人仿佛對自己說,藝術作品是好的和有益的,因此必須更多地把它們制造出來。確實,如果它們更多些,當然很好。不幸的是,定做出來的只能是一些由于缺乏藝術的全部三個條件,或因三個條件的分離而降低到工匠的產品水平的作品。
而兼備全部三個條件的真正藝術作品是不能定做的,其所以不能是因為藝術作品源自藝術家的精神境界,而藝術家的精神境界是知識的最高表現,是人生奧秘的啟示。既然這種精神境界是最高的知識,那就不可能有另一種能夠指導藝術家掌握這種最高知識的知識。
(1889年)
(陳焱 譯)
注釋:
事見《圣經·舊約·民數記》第二十二章。摩押王巴勒派使臣巴蘭,請他去詛咒以色列人,巴蘭留使臣住宿,他等待上帝的曉諭,因為上帝不許,他沒有隨使臣去見巴勒。第二次巴勒又派使臣來,許給他很大的尊榮和禮物,他動了心,與使臣一起去了。在路上,耶和華的使者攔阻他,他騎的驢看見了,他卻看不見。
【賞析】
列夫·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頗具獨創精神,自成一體的現實主義批評家。他發表的專門文藝評論文章不是很多,但是在他的書信、日記、筆記、雜文以及同時代人關于他的回憶錄中,卻包含著他極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和文藝見解。這些美學思想和文藝見解,特別是文學批評思想主要體現在下面一些論文中: 1889年的《談藝術》、1894年的《〈莫泊桑文集〉序》、1894年的《謝·杰·謝苗諾夫的〈農民故事集〉序》、1896年的《論所謂的藝術》、1898年的《什么是藝術?》和1903年的《論莎士比亞和戲劇》等。巨大的藝術才能,讓托爾斯泰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的巔峰之作,獨特的藝術觀和多年的文學實踐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世界文壇上的巨人。他的創作和批評產生了自成體系的現實主義批評思想。
藝術究竟是什么?對這樣一個根本問題,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藝術是美的表現,可是自從鮑姆加登創立美學這門獨立學科以來,多少學者為討論美的問題傷透了腦筋。托爾斯泰認為美仍然是一個謎一般的東西,有多少人探索就有多少個不同的回答,但是歸結起來,種種不同的答案又常常匯為一點,即把美與愜意聯系起來,將美視為快感這種欲望的滿足。對此托爾斯泰認為,如果將藝術當作獲取愉快的手段,那是站在人類道德發展的最低階段來要求藝術,因此,要為藝術下確切的定義,必須首先不再把藝術這種千百萬人為之獻身的事業看作一種享樂的工具,而是看作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條件。
托爾斯泰指出:
“為了準確地給藝術下定義首先應該不再把藝術看作享樂的工具,而把它看作人類生活的條件之一。對藝術采取這樣的看法之后,我們就不可能不看到,藝術是人與人相互交際的手段之一。
“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能使接受的人跟已經創造了藝術或正在創造藝術的人之間發生某種聯系,而且也跟所有那些與他同時在接受、在他以前接受過或在他以后將要接受同一藝術印象的人們之間發生某種聯系。
“正如表達出人們的思想和經驗的語言是人們團結一致的手段,藝術的作用也是這樣。不過藝術這種交際手段和語言有所不同: 一個人用語言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另一個人,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p>
托爾斯泰又指出:“藝術起始于一個人為了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便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標志表達出來。”“各種各樣的感情,非常強烈的或者非常微弱的,很有意義的或微不足道的,非常壞的或者非常好的,只要它們感染讀者,觀眾、聽眾,就都是藝術的對象?!?/p>
根據自己的觀點,列夫·托爾斯泰為藝術下了一個新的定義: “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音響和語言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藝術就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 一個人用某些外在的符號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p>
列夫·托爾斯泰的批評標準是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自身的創作經驗而創立的。既然藝術的使命在于傳達感情,那么藝術的感染力就成為區分真正藝術和虛假藝術的確定無疑的標準,也是衡量藝術作品優劣的標準。藝術感染力的特點應該是: 感受者和藝術家的感情自然而然地發生共鳴,以致覺得那部藝術作品是他自己創造的,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是他朝思暮想的。所有欣賞作品的人都能產生同樣的感受,于是就在感受者的意識中消除了他們與藝術家之間的界限,同時也消除了欣賞者之間的界限,于是人和人在一種感情的基礎上消除了互相理解的障礙,而達到了團結和融合,這樣藝術家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能夠達到這一境界的藝術,對托爾斯泰來說,才是真正的藝術。所以他認為“感染性是藝術的一個肯定無疑的標志”,而衡量藝術是否優秀,就要看感染力是否深刻。
藝術的感染力取決于三個條件: 1。 感情的獨特;2。 感情的傳達是否清晰;3。 藝術品所傳達的感情是否真摯。這就是托爾斯泰的“三條件說”或“三要素說”,這也是托爾斯泰文學批評思想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東西,是對文學批評理論的巨大貢獻。托爾斯泰在文學批評活動中一直是以此來作為批評的標準的。
這一完整、嚴謹的批評標準最早在寫于1889年的這篇《談藝術》中有所表達。
托爾斯泰認為:“一部藝術品是好是壞,取決于藝術家說什么,怎樣說,所說的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出自內心的?!彼岢觯骸爸挥袃热菀饬x重大、新穎,表現得十分優美,藝術家對自己的對象的態度又十分真誠,因此是十分真實的,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边@個批評標準,后來又最為準確地表達在其1894年的《〈莫泊桑文集〉序》之中,而后在多篇論文中重復得到表述。
(杜鳳嬌)
上一篇:《讀書與書籍·叔本華》
下一篇:《談話·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