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瑪格麗特·德拉布爾·人到中年》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 (1939— ) 英國小說家。1939年6月5日出生于約克郡的設菲爾德一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和哥哥都是法官,大妹是當代著名作家A. S. 拜厄特。德拉布爾出生不久,舉家南遷。她曾受教于劍橋紐漢姆學院,學習英國文學。1960年獲學士學位。畢業后她曾隨C·斯威夫特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搞戲劇,不久與他結婚,懷孕和撫養孩子使她離開了演員的生涯,開始文學創作。第一部小說《夏天的鳥籠》 (1963)寫于她婚后的第一年,反映了德拉布爾和她的同齡人大學畢業后沒有工作無所事事的心態。1964年創作的《加里克年》是她懷第二個孩子時所作。小說以主人公愛瑪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妻子和母親的微妙而復雜的心情。此書尤受女權主義批評家的青睞。1965年她完成了《磨石》,這部寓言式的小說獲1966年里斯紀念獎,后被改編成電影《非常感謝你們大家》。小說寫25歲的斯苔西,在攻讀博士學位時與一個BBC播音員相愛,不期懷孕使她苦惱。最后她下決心要生下這個孩子。經過努力她還成功地完成了論文。1967年發表的《金色的耶路撒冷》獲布萊克紀念獎,奠定了作者的地位。在此后的10年內她又寫了《瀑布》(1969),《針眼》 (1972) 《金的王國》 (1975)和《冰的時代》。其中《針眼》通過羅斯和她丈夫的沖突表現了作者的倫理道德觀。小說尤受美國讀者的喜愛。此后她的小說被譯成多種文學在世界各地出版。1975年,德拉布爾與丈夫離婚。《人到中年》 (1980)是她至今完成的第9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說。此后她至力于《英國文學劍橋指南》的編寫工作。1980年秋,她被英國女王授與“不列顛帝國Commander”的榮譽稱號。
內容概要 凱特想得很周到,她幫助雨果切開牛排,涂上芥末。雨果曾是駐中東的記者,因受傷失去了一條胳膊。凱特邊吃邊和他談,告訴他最近她家來了一個伊拉克學生,她和他語言不通,希望雨果去和他聊聊。凱特是寫婦女問題的記者,她告訴雨果,早上收到一大包郵件,全是向她反映婦女問題的,她看著就煩。雨果說她的厭煩是因為一切對她來說都來得太容易了。凱特似乎同意他這種分析。她說: “你是否在說我不喜歡大家都同意我的看法?” “你不喜歡別人假裝同意你的看法,你應該寫點新的東西。”雨果說。吃完飯他們一起向辦公室走去。在10月的陽光下,人群熙熙攘攘。凱特吃驚地意識到她對雨果失去了一條胳膊竟覺得暗自高興。現在她可以照顧他,讓他產生感激之情而又不使他覺得這是她強加于他的。雨果呢,想著凱特和他的友誼,她最近遇到的不幸,想著她會如何渡過這難關重新開始。雨果心里也暗自慶幸,他不必裝著喜歡槍炮聲,不必再去當什么戰地記者了。他不想裝假肢,這樣他還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照顧。凱特總也弄不清自己是否與一般女人不同。有時她覺得她和大多數女人一樣,經歷過戀愛、結婚、生孩子、有年邁的父母要照顧,離婚、失去愛情,等等。有時她又覺得自己很孤獨。她倒并不是擔心自己精神上的失落感,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到了象雨果說的那種“中年危機”期了。她第一次感到不知自己下一步該干什么。凱特·弗萊徹出生于1937年2月7日,當時她家住倫敦東區。她的媽媽長得胖而高大,爸爸則是個小個子。他在抽水站工作,憑著自學他對排污有一定研究。凱特一方面佩服父親對工作的熱愛,敬佩他對工運的熱心。在1970年的罷工中,他的辭職演講感動了不少人。她贊成他的觀點,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女孩子,她更覺得父親可笑的一面。凱特和她哥哥皮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倆常生病。后來皮特長得越來越胖,常被人譏笑,使他變得神經過敏,常常躲在屋里看書,做些坦克和飛機模型。凱特則喜歡和別的孩子玩。1947年她的父親被提升,她家搬到了另一個區,新家與原來的家僅隔2英里,但環境大不相同,又安靜又整潔。凱特仍然留戀過去住的地方,那里才有真正的生活。凱特因數學不好未能考上高中,于是她上了一所女子專業學校。在那里她顯示出講故事的才華,常獲大家的好評,唯獨老師不喜歡她,說她不用功,喜歡耍小聰明。16歲她離開了那所女子學校。她不知該做什么,在社會上游逛。她曾與16歲的賣舊貨的旦尼有過一段交往,他又介紹她認識了亨特。亨特見多識廣,有各式各樣的朋友,常在一起聚會。在亨特那里,她認識了她的前夫斯圖亞特·阿姆斯特朗。不久他倆相愛了。阿姆斯特朗的父母都是畫家,他們很喜歡凱特,她也從他們那里學到不少評論畫的知識。在斯圖亞特哥哥的幫助下,凱特去IPC公司作了一名秘書,后又當了一名編輯。她和斯圖亞特結婚不久就懷了孕,因而中斷了工作。而斯圖亞特是個愛幻想的人,他的畫卻總是不能受歡迎。他們的生活很艱難,常常沒有錢,他就常常借錢。凱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終因貧困而離婚,她在有了第3個孩子后離開了斯圖亞特。六十年代,她邊工作邊撫養孩子。她寫的文章人們很喜歡看,她就很快出了名,而且也有錢。凱特和斯圖亞特離婚后,她和臺德有了戀情。他倆是在孩子的家長會上認識的。幾次交談很投機。他的太太伊文琳常常邀請凱特去坐坐。她們在一起談孩子、談臺德。臺德是個地方病專家,常去非洲等地考察。太太是個社會工作者。她工作負責,家務也治理得井井有條,是個一見就讓人喜歡的女人。不幸的是他們的長子是個弱智兒。凱特和伊文琳一家的關系處得不錯。可有一個時期她發覺臺德好象不愛她了。不久她發現她懷孕了。她不想把這事告訴臺德,心里卻為是否要這個孩子而苦惱,夜里常作惡夢。最后她決心要生下這個孩子,她感到滿足踏實了。但醫生告訴她孩子已得了脊柱裂的毛病,勸她做流產。她的大兒子馬克也勸她不要這個孩子。她去醫院做了流產。后來伊文琳來告訴她,臺德又有了一個新的女人。凱特斷然中止了與臺德的關系。她又象以前那樣地工作了。但是伊拉克大學生慕扎備的來臨又打亂了她的生活。她不能不收留他。他女友的母親曾是凱特的老朋友。她和慕扎備語言不通,交談困難,因此她請雨果到她家來和他談談。雨果來的那晚,凱特顯特得別忙,總有電話打來找她。凱特喜歡在別人面前顯得很忙。不久,一家電視臺約她去制作一部有關她中學同學的電視片。她又回到了她過去的中專學校,回到了她幼時居住的地方。她采訪了她的同學、老師。她發現她的同學和以前大不相同,喜歡交談、喜歡炫耀。她覺得她沒有靈感再寫那種文章了,雖然她過去寫得很好。她覺得很可悲,她曾覺得生活很有意思,但現在這種感覺沒有了。而且近來她發現她的父母越來越老,哥哥也變得心理變態,常寫信罵她。一天她吃驚地聽說伊文琳被人打傷了,眼睛差點兒被打瞎。凱特毫不猶豫又去了臺德的家幫助照理家務和孩子。臺德也為這次事故而深感內疚。他對自己混亂的生活感到厭倦。凱特要辦一個晚會,她邀請了她的親戚朋友,甚至也邀請了斯圖亞特和他父母。晚會上她看見雨果。雨果告訴她,他就要去巴爾各答,他還要裝上假肢。他倆談了很多。兒子馬克要過19歲生日。慕扎備也要去巴黎念書。她這時已把他當作家庭的一員,很舍不得他走。兒子開著車帶她去買東西準備一個晚會。她發現兒子長大了,心情無比高興。她買了花,還買了一棵月桂樹,她打算開始新的生活。
作品鑒賞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的小說至力于表現60年代以來中產階級知識婦女的生活。她們是普通人,但又是幸運的人,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象德拉布爾本人一樣。她小說里的女主人公,經歷過婚姻、生孩子、工作、離婚等大多數西方婦女經歷過的事,但在這平凡的生活中充滿著辛酸苦樂。她們有一個共同特點; 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她們信奉與人為善的處世觀,就象凱特一樣,希望能有一個“人人平等的太平盛世”。她們還富有女性特征,而這突出地由“母愛”體現出來。沒有人象德拉布爾那樣深刻而細膩地展現出女人在懷孕、生孩子、做流產時的微妙心情。而且,母愛之情往往成為拯救她處于困境的女主人公的重要因素。當凱特處于“中年危機”時,是兒子,長大成人的兒子給了他信心和希望。德拉布爾小說中女主人公的第三個特點是,她們不能安于家務瑣事,而有自己的追求、敢于追求。凱特從16歲就走出家庭,憑著一腔熱情踏進社會的大門。她回想起來,雖然也看到自己當時戀愛的盲目和太早的婚姻,但她并不后悔。在丈夫不能維持家庭生活的情況下,她邊工作、邊撫養孩子,承擔起生活的重擔。當然她并不是一個女強人,她的家里常常是亂糟糟的,不象伊文琳,既干社會工作,又把家務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且,她的善良也使凱特不能拒絕那些她不喜歡的男人,她常為此而苦惱。《人到中年》與德拉布爾以前的小說又有很大不同。首先,它的內容更深厚了。它反映了中年婦女的思想危機。14歲的凱特,作為一名成功的婦女問題專欄記者,回顧自己所做的事,除了寫婦女問題還是婦女問題,她感到那些受人吹捧的文章觀點淺顯毫無意義。她為之感到厭煩,甚至她開始厭倦女權主義。“她覺得自己落入了一個老套子。她為大家都在對女權主義感興趣而她卻反而感到心情沉重。”但她又干不了別的,她后悔當初沒有讀大學,不象伊文琳、臺德,都受過大學教育,而她似乎只會寫那類文章。她對今后應該怎么干,干什么而感到迷惘。實際上伊文琳也和她有同感。她對那循環往復的填寫表格感到厭倦,看不出意義和收獲所在。41歲的凱特還開始為她那日漸衰老的父母而擔心,他們和她那種快節奏的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她的哥也讓她同情。作為母親,凱特還要操心3個孩子的生活。而在這時她又懷孕,她的孩子會怎樣想呢?作為一個41歲的離婚女人,她不愿自己在感情上越來越依賴孩子,同時她也希望有一個讓她愛的男人來愛她。因此在離婚后,她和臺德有過一段戀情。臺德之后她又有過阿德里安、凱文、馬修、科諾、派特里克……,但是他們都不能讓她產生愛情,而且要讓這些男朋友都滿意,又令她有一種說不出的煩惱。最終在兒子的勸告下,她斷然拒絕了他們。甚至對她真的有些愛上的雨果,她也不愿放松自己的感情,而堅守“再也不跟任何人走”的信條。德拉布爾在提到這本書時說: 《人到中年》是一本“記錄”。她所追求的是“真實”。《人到中年》也許會被看作是一部批評女權主義的書,但是“真實比思想要更加重要”。其次,《人到中年》 中人物的心路歷程是在當今世界和英國社會的大背景下展開的。慕扎備的出現,使讀者想到動亂的中東戰事,他對凱特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明了兩個地區、兩種世界思想認識上的隔膜和差距,也使讀者對繁華的倫敦生活打上問號。而伊文琳遭受的不幸事故,更揭示了當前英國社會的不安定。凱特的父母,和以伊文琳、臺德、雨果為代表的各種類型人物,構成了英國中產階級30年來的生活歷史圖卷。社會的物質生活豐富了,然而人的信心卻越發減少。但是德拉布爾并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凱特通過制作電視片,又看到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在小說的結尾,她舉辦了“黛洛維式”的聚會,當她看到19歲的兒子長大成人,她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戰勝了“中年危機”。第三,《人到中年》也體現了德拉布爾對藝術手法的新的嘗試。心理描寫是她的特長。而在這本小說中,她試圖用一個中年人的眼光來看英國的現狀,看她的現在和過去。她把第三人稱的敘述描寫和第一人稱的思考、表白相結合。小說通過回憶、夢,以及雨果的一段自敘,描寫了二戰后的一代中年知識分子的心態。雖然有的批評家認為德拉布爾在藝術上的嘗試并不成功,小說缺乏情節,節奏太慢,“每一件事都有太多的歷史”,但是也有德拉布爾的崇拜者贊揚這部小說的結構,成功地表現了凱特思想上經歷的懷疑的痛苦。認為這部小說是她藝術表現的頂峰。
上一篇:《法國文學·瑪格麗特·尤瑟納爾·苦煉》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法國文學·瑪格麗特·杜拉·琴聲如訴》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