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斯一世(Francois Ⅰ,1494—1547),十六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國王。由于他的統治,剛剛形成的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全面發展,逐漸成為西歐最典型的君主專制政體。
法蘭西斯的父親是法王查理五世的曾孫,母親是薩伏依伯爵的女兒路易絲。法蘭西斯幼年喪父,母親獨自挑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擔。據說法蘭西斯十分敬愛自己的母親,無論什么時候總是跪著對她說話,而他母親夢寐以求的是兒子能成為法蘭西的最高統治者。法蘭西斯的前兩位國王查理八世(1491—1498在位)和他的叔伯兄弟路易十二(1498—1515在位)均無嗣,當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后,作為伐洛瓦王朝后裔的法蘭西斯便繼承了王位。
十五世紀末葉,在經歷了漫長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后,法蘭西民族形成,并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法蘭西斯即位時,資本主義生產已經萌芽,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開始了。
發達的經濟為法國的對外侵略創造了條件。法蘭西斯一世的對外政策是與前兩位國王一脈相承的。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法國為了鞏固它在地中海的貿易地位,為了滿足封建貴族向外占據土地,掠奪財富的欲望,采取了侵略意大利的政策。1494年,查理八世首先發動了意大利戰爭,路易十二則繼續其前任的軍事行動。由于意大利境內聯合起來的各小國在西班牙和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支持下奮力抵抗,法軍不得不撤離意大利,法國的侵略計劃未能得逞。意大利戰爭并未因路易十二的去世而中止,相反,從小愛好比武、冒險,被稱之為大膽而勇敢的“騎士國王”,年方20的法蘭西斯一世一心想奪回1513年路易十二丟失的米蘭。在把王國交由母后攝政后,他便率軍橫跨阿爾卑斯山脈,出征意大利。馬里尼亞諾一仗取得勝利,米蘭又被法國侵占。
然而,意大利戰爭仍未結束。在競選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時,已經統治著西班牙、尼德蘭、南意大利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在1519年當選,號稱查理五世。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從三面包圍了法國,對法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查理五世不僅想把法國的軍隊從意大利驅逐出去,而且企圖侵占法國的勃艮第①。1521年,意大利戰爭終于重新燃起。
在法蘭西斯統治時期,反對查理五世的戰爭共進行了四次(1521—25,1527—29,1536—38,1542—44)。1521年交戰一開始,法國便失去了米蘭。1523年,英軍入侵法國北方,法國陸軍統帥波旁叛亂,形勢對法國極為不利。 1525年1月24日,法軍在巴費亞大敗,法蘭西斯一世被俘。他給母后的信中悲嘆自己的厄運,聲稱自己“除了榮譽和生命已一無所有”。被押送到馬德里后,他又被迫簽訂了馬德里條約,才得以釋放。條約規定勃艮第歸查理五世所有,法國放棄對意大利領土的要求。
但是,法蘭西斯一世并不打算履行諾言,1527年,戰爭重又爆發。他首先讓高等法院否定條約,又先后同反對德意志皇帝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國的諸侯結成聯盟,還謀求土耳其蘇丹的支援。這一切迫使查理五世于1529年簽訂了康布雷和約,根據條約,法國雖然放棄了意大利,但保住了勃艮第。
在和平暫時恢復的階段,法蘭西斯一世針對德意志皇帝一心想在全歐建立基督教統治的企圖,他和英王亨利八世以及德意志的新教諸侯結成聯盟,并于1535年和土耳其蘇丹蘇里曼大帝二世訂立同盟,從蘇丹那里得到了對法國極為有利的“治外法權”。他和東方以及和新教結成聯盟的外交政策使日后他在同查理五世的交戰中獲益匪淺。在1544年,當查理五世的軍隊侵入法國,逼近巴黎時,一方面,法國淪陷區的居民奮起反擊,保衛國土,使查理五世的軍隊不能前進;另一方面,由于德國新教諸侯在國內準備舉行起義反對查理五世,土耳其軍隊則在匈牙利境內向前推進,威脅著維也納的安全,迫使查理五世放棄了在法國的軍事行動,于1544年和法蘭西斯一世在克列比城簽訂和約。法國雖未能實現染指意大利的妄想,然而制止了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王朝企圖窒息和切割法蘭西王國的侵略行為,維護了法蘭西領土的完整。
法蘭西斯一世在位時,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襲貴族逐漸衰落下去,資產階級和新興貴族崛起,但是高級顯貴,如王室旁系、大領主家族等仍然在經濟和政治上擁有雄厚的實力。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政治上還較軟弱,經濟上尚未成熟,需要王權的扶助,因此他們支持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而舊貴族雖然也寄希望于國王恢復舊日貴族的特權,但這必然導致王權的削弱,國王對他們貪得無厭的要求往往不可能有求必應。封建顯貴既要保住他們在地方上的實權,又企圖使王權受他們支配,國王的政策總是遭到他們的反對。所以,法蘭西斯一世時期的君主專制政體尚具有不穩定性,他所推行的中央集權的政策往往要決定于當時各階級力量對比的具體情況。盡管如此,熱衷于權威的法蘭西斯一世仍采取了種種措施,使王權大大加強。
法蘭西斯一世對工業和貿易實行保護的政策,主要是保護關稅稅率,以限制西班牙、意大利、弗蘭德爾等地的工業品輸入國內。他又與土耳其簽訂了“特惠條約”,使法國商人在土耳其利文特享有壟斷貿易的特權。為了滿足對外戰爭和富裕階層揮霍的要求,金屬的需求大大增長,因而采礦業發展了。為了便利物資的運輸,國家開鑿并挖深運河,修筑公路和橋梁,取消某些郡內關卡,確保商人的安全,使度量衡趨于統一,全國市場因而得以發展。經濟繁榮使國家富裕起來,王室金庫的收入也隨之豐厚,中央王權的加強有了較堅實的物質基礎。
足夠的財源使法蘭西斯一世有可能建立一支由職業兵組成的、忠于國王的龐大的常備軍,也有可能加強中央行政機關,如御前會議、巴黎高等法院、中央各財政機關等。國王掌握著軍隊,并依靠這些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機關,完全擺脫了等級代表制度的約束。因此在法蘭西斯執政期間,三級會議始終未召開,地方三級會議有的也被取消,即使保留下來的地方會議,權力也受到很大限制。國王向各郡派遣監督官,以控制地方。監督官權力很大,人人都必須服從他們,但他們只聽命于國王,這限制了出身顯貴的各郡郡守的權力。
法蘭西斯一世在司法上的重要改革使國王的司法權限擴大了。1539年頒布的維勒科特萊法令要求全國各省所有法院的司法文件都必須用法語撰寫,不得再用拉丁文或方言擬稿。此外,以往由教會法庭審理的俗人的民事訴訟現在都改由國王法庭審理。
法蘭西斯一世把統治國家的最高權力集中于御前會議,國家重大事件都由國王和少數親信決定。對于高等法院非常珍視的在登記國王敕令前的“進諫”權,法蘭西斯一世并不重視,高等法院提出的修正意見,國王完全有權加以否定,因為他認為立法權只應屬于他。1527年,巴黎高等法院主席曾向出席會議的國王宣稱:“您是在法律之上的,法律和命令都不能強迫您,根本沒有一種權力可以強迫您去做什么。”正是法蘭西斯一世,首次在國王文件的末尾寫上“此乃朕意”的話,以后便相沿成為歷代帝王詔書的用語,這充分說明國王的權力是絕對的,一切決定于他個人的意志。
王權的加強還表現在國王領地幾乎擴張到整個王國。布列塔尼公爵領地,由于路易十二和領地的女繼承人安娜的婚姻,以及法蘭西斯一世和安娜的女兒克洛德的婚姻,而徹底并入國王領地。波旁族的領地也因1523年波旁的叛變而被沒收了。至此,法國領土上就幾乎不再存在能對王權產生嚴重威脅的半獨立的大領主勢力了。
另一個促使王權加強的因素是法蘭西斯一世于1516年和羅馬教皇利奧十世簽訂了波倫亞宗教協議。協議使法國獲得教會自主,法蘭西斯一世得到了任命法國高級神職人員的權利,雖然這要有羅馬教皇的批準,但國王可以把職位恩賜給他的親信,也可使需要替補的宗教職位長期空缺,而把他們的收入據為己有。就這樣,國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統治教會的權力,而且控制了教會的部分財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法蘭西斯一世最終使國王的權威凌駕于一切之上,控制了地方行政、封建領主、教會、等級代表機構,甚至巴黎高等法院。君主專制制度大大加強。
在國內政策上,法蘭西斯一世還對法國文藝復興運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意大利戰爭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文化傳入法國,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法國很容易接受這種新的文化潮流。這位酷愛文學和藝術的國王鼓勵藝術和科學的發展,宮廷一時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新文化的中心。國王的姊姊瑪格麗特就是一位積極參加人文主義運動的詩人,在她周圍集結著一批人文主義的文學家、詩人和藝術家。國王本人不僅是本國人文主義者拉伯雷的保護者,還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達·芬奇,本維努托·杰里尼等有交往,并曾把他們請到巴黎。他的一項最值得稱頌的措施是于1530年創辦了一所世俗的人文主義大學“法蘭西學院”。它的任務是傳播人文主義的科學。國王熱衷于新的建筑藝術,即把古希臘羅馬的建筑術和具有法國民族傳統的建筑術結合起來,在他統治時期,建造了盧浮宮西南部以及尚波爾、楓丹白露、布洛瓦等城堡。
法蘭西斯的對內政策并不都是值得稱道的,隨心所欲的國王所推行的財政政策就給法國社會帶來了災難。為了支付戰爭和宮廷的費用,原有的稅收已完全不夠用,為此,他采取了臨時措施。一是發放公債,即由資產階級向國家貸款。1522年,巴黎市政府發行了第一次公債,以后,其他一些城市相繼效法。公債利息由政府支付。國王認為這種借款方法非常方便,借款數目便日益增多。二是推廣了以往已經存在的鬻賣官職的做法。法蘭西斯一世于1523年設置了一個專門機構,負責公開出售官職。為解決財政拮據的問題,他甚至設了許多新的官職。買到官職的人不僅可領取薪俸,索取賄賂,而且可享有各種特權和提高社會地位。然而由于冗職的增加,國家機構臃腫,貪污賄賂盛行。三是實行包征間接稅制度,即包稅人預先把規定的稅額一次向國庫交清,然后再向納稅人收回,這些人大都是大銀行家,他們不僅控制了國庫,而且還可向納稅人謀取暴利。
這些措施增加了國家收入,貴族和資產階級更富了,然而卻加重了廣大人民的負擔,因為除了包稅人的直接盤剝以外,公債的利息,官吏的薪俸都從國家預算中支付,而國家預算的來源主要是城鄉勞動人民的稅收。當時法國是歐洲國稅最重的國家。不少農民在地租、債務、賦稅的重壓下,只得出賣納貢地,農村中出現了赤貧階層,抗稅運動時有發生。城市中的工場手工業者是靠工資來源維持生活的雇傭工人。由于價格革命,物價飛漲,工人的實際工資價值下降,又加上稅收的負擔,境遇十分悲慘。集中勞動使他們有可能秘密地組織幫工聯合會以維護自身的利益。1539—1542年,巴黎和里昂的印刷工人曾舉行大罷工。法蘭西斯一世對勞動群眾的反抗采取殘酷鎮壓的手段。1539年的維勒科特萊法令還明文規定工人不得成立自己的組織。
法蘭西斯一世的宗教政策也極為殘忍。他曾被文藝復興思想所吸引,又受到主張教會改革,并把很多新教徒置于自己保護之下的姊姊瑪格麗特的影響,此外,出于外交上的需要,他曾和德國新教諸侯聯合起來反對查理五世和教皇,因此最初他對各種新思想并不加以制止,容許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然而隨著宗教改革的思想越來越普及和深入,法蘭西斯對新教徒的態度也逐漸改變。固因他已控制了法國的教會,不必象德國新教諸侯那樣地反對羅馬,得罪教皇,更由于他成了教會的實際首領,而新教徒在當時又被認為是共和主義者,所以新教徒對天主教會的猛烈抨擊,使他認為他們想傾覆政府,奪取王權。于是他決心對異教徒實行殘酷迫害。僅1535年,被燒死的新教徒達35人,被逮捕的有300多個。1540年,宗教裁判在法國實施。當時一些著名的激進的人文主義者,如語言學家埃·多雷因參加宗教改革而被處火刑,有些逃亡國外,有些托庇于主張對新教徒和自由思想代表采取寬容態度的瑪格麗特。宗教迫害政策并未達到撲滅異教的目的,相反,宗教改革更加發展起來,最后被主張分立主義的地方貴族所利用,借以反對中央集權。因而宗教分裂是十六世紀下半葉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出現危機的潛在原因之一。
法蘭西斯一世生前愛在人民群眾前露面,無論冬夏,無論健康好壞,他不知疲倦地巡行整個法蘭西,對歡迎他的人們總要說上一句,“我的朋友們,我忠實的朋友們”,以表示熱情。晚年時,他得了熱病,但在垂死前,還躺在擔架上周游在一個一個城堡間。1547年3月31日,騎士國王死于拉波萊脫。
上一篇:漢謨拉比
下一篇:法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