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言》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瑞士】 杜侖馬特
弗里德利希·杜侖馬特是瑞士當代重要作家,1921年出生在伯爾尼一個牧師家庭。曾任美術和戲劇評論編輯,1947年開始成為專業(yè)作家。1959年獲席勒獎,1969年獲瑞士伯爾尼文學獎。
杜侖馬特的主要成就是戲劇,作品有《老婦還鄉(xiāng)》、《物理學家》等。此外他的“犯罪小說”也很著名,如《法官和他的劊子手》、《拋錨》、《諾言》。
《諾言》(1958年)具有強烈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意義,它的副標題是《用犯罪小說形式寫的安魂曲》。小說突出地反映了主持正義反倒成為怪僻行為這樣一種令人震驚的現(xiàn)象,這不能不引起讀者的深思與聯(lián)想。
路上,他向我講起了發(fā)生在九年前的一個故事——
那時馬泰依是我的一位探長,正處在一生事業(yè)的頂峰,除了工作,他從不考慮任何別的東西。一天,他接到一個自梅根村打來的電話,那兒出了一起殺人案。打電話的是小商販封·龔登,從前因強奸一個14歲的女孩而判過刑。
馬泰依派人先盯住封·龔登,然后自己偕同漢齊少尉和檢察官赴現(xiàn)場。梅根村是蘇黎世附近的一個小村子,那里剛下了場暴雨。被害者葛麗特利是莫塞爾家的獨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
村民們聽說封·龔登與案件有所牽連,便以為他就是殺人犯。憤怒的農民聚合在一起,他們要伸張正義。頑固的村長不愿疏散糾集在一起的村民,檢察官的勸阻也被打斷了。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馬泰依主張將小販交給村民們處理,但要求他們必須主持公道,提供法庭所需要的證詞。村民們列舉了一些事實,但都不充分,無法據(jù)此給小販定罪。馬泰依立即抓住有利時機,不露聲色地陳述厲害,猶豫的村民們最終只得作出讓步。在回城的路上,馬泰依和小販一道坐在警車里。封·龔登一再說自己沒有犯罪,探長本人雖然對此不置可否,但他已隱約感覺出大家都在懷疑小販,便很替這個人難受。
我開會回來時,人們向我匯報了事情的經過。這個案件是近年來發(fā)生的同類案件中的第三起,前兩件案子連罪犯的痕跡都沒找到,我總有一種預感,這樁案子又注定是查不出的。但在馬泰依的建議下,案子還是轉交到了漢齊手里,漢齊是名能干的偵探,可經驗不足。在他的疲勞審問下,小販的精神全垮了,被迫承認自己就是兇手,第二天清晨卻上吊自殺了。
案子匆匆了結,馬泰依也將飛往約旦。臨行前,他驅車先到梅根村蹓蹓,碰巧看見了送葬的隊伍,棺柩后面跟著本村的兒童。就在他準備登上飛機的時候,看到飛機場大樓的平臺上有許多參觀的兒童。探長久久注視著那些孩子,他不想走了,決定留下來,找到謀殺葛麗特利的真正兇手。
可是,馬泰依由于要去約旦赴任,已經辭退了在州警察局的職務,他只能以個人身份重新調查這樁案件。他再次趕到梅根村,在那兒,遇見了葛麗特利的好朋友烏蘇拉·弗爾曼。上次去調查情況時,這位小姑娘曾向他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葛麗特利以前常遇到一個全身是黑、且有刺猬的巨人。馬泰依從教室里取走了葛麗特利畫的一幅巨人像,他打算從這幅畫著手展開調查。他找到了精神病大夫洛希爾請求幫助。兩人依照那幅畫像,經過假設和層層推理,最終確定兇手不是小販,而是那個刺猬巨人。
案子有了眉目,馬泰依卻變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他迷上了煙、酒,而且在楚爾附近的格勞本頓搬進了一個加油站。更令人不解的是,他跟一個名叫海勒的賣過淫的女人同居了。馬泰依的古怪行徑與葛麗特利之死有什么關系呢?我有天親自去找他了解情況,他告訴我說他已琢磨出巨人畫中的刺猬代表的是一頭野山羊,而野山羊乃是格勞本頓州的州徽。經查找,他發(fā)現(xiàn)三起殺人案都發(fā)生在格勞本頓到蘇黎世的路途中,由此可見殺人者是從格勞本頓來的。而任何人想從格勞本頓到蘇黎世去,非走加油站所在的這條路不可。馬泰依準備以海勒的女兒安妮瑪麗作釣餌,讓她在這條公路上等待兇手的到來。
馬泰依想盡辦法讓安妮瑪麗呆在路上可以讓人看得見,呆在他需要她在的地方。日復一日,終于有一天,馬泰依發(fā)現(xiàn)安妮瑪麗拿回了帶刺的巧克力球。巧克力是一位“魔術師”給的,葛麗特利曾把它們說成是刺猬。那張兒童畫的謎至此全破了! 馬泰依真是喜不自禁,他向我報告了事情的進展經過。
在我的指示下,警察協(xié)助馬泰依嚴密監(jiān)視加油站附近的林中小路與外面公路會合的地方。可是從星期四等到下個星期二,一直沒有人來找小姑娘。馬泰依只好向小姑娘說了真相,希望她能很好地配合。小姑娘聽后突然大聲叫嚷起來,徑直撲到走過來的母親懷里。海勒太太知道她母女倆已成了馬泰依的誘餌后,非常氣憤,警察也相繼離去,事情弄得很糟,看來,一切又成泡影了。
馬泰依后來完全墮落了,安妮瑪麗那孩子也墮落了。那時我越來越相信兇手還是那個小販,其他的事都是馬泰依憑空捏造的。但是去年我到州醫(yī)院走了一趟,才真正發(fā)現(xiàn)馬泰依不愧是位天才。
那是一個星期天。我接到一個電話,州醫(yī)院里一位垂死的女人施羅德太太有要事告訴我。原來,老太太的前夫去世后,她又嫁給了前夫收養(yǎng)的孤兒,同時也是她家的司機兼花匠阿伯特。那時她55歲,阿伯特只有23歲,而且不會看書、寫字。婚后他們根本沒有同過房,又高又大的阿伯特只知道埋頭干活。可是自從某一天起,他忽然變得更加陰郁和沉默了。這是因為在開車給蘇黎世的姐姐送雞蛋的幾年時間里,他用剃刀先后殺死了三位都是穿紅裙子有金色發(fā)辮的小姑娘。起初他都是和小姑娘玩,接著給她們巧克力吃,然后就殺了她們。在駕車去殺小安妮瑪麗的路上,發(fā)生了車禍,他不幸死亡。施羅德太太怕姐姐嘲笑可憐的阿伯特,就一直隱瞞著這件事。剛才她惟一的一個小教子的女兒送花時,剛好也穿了條紅裙子,這勾起了她的回憶,她想在大限將臨的關頭懺悔。
故事總算講完了,到此真相大白。
上一篇:《西線無戰(zhàn)事》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諦波一家》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