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德國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代表作之一。小說的主人公亨利四世生在30年戰爭(著名的“宗教戰爭”)激烈進行的時代,他的母親珍妮王后是上升的資產階級隊伍——喀爾文教徒(時稱胡格諾教徒)的領袖。亨利從小受到母親和環境的影響。他生活在南方的納瓦爾公國,深受當地自然環境的陶冶,他還和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有很深的友誼,并深受其思想影響。他很早就卷入了激烈的宗教戰爭之中,站在胡格諾教派一邊,與代表大封建貴族的天主教同盟進行斗爭。
1572年,交戰雙方簽定了“圣·日爾曼條約”。然而這只不過是雙方取得喘息機會的幌子,封建貴族方面以太后表弟奇和吉士公爵為首,他們將瑪甘莉特公主許給亨利,準備將他困在巴黎,而亨利則帶了大批親信到了巴黎,準備“摻砂子”。結果,在8月23日到24日兩天兩夜時間里,天主教徒事先在胡格諾教徒的住屋上劃了白十字,然后在約定的時刻,巴黎天主教堂一齊鳴鐘為號,天主教徒便蜂擁而出,撲向睡夢中的胡格諾教主。這一夜就是著名的“圣·巴托羅末之夜”。亨利身陷巴黎,差一點受害,只得改信天主教。他為了麻痹對手,忍辱受屈,最后終于找到機會逃出巴黎,回到胡格諾教的基地——南方各省,接受人文主義者蒙田等人的思想,發展生產,招兵買馬,積極準備保衛和發展胡格諾教派的地盤。
亨利的胡格諾教軍隊終于打敗了天主教的軍隊,圍困了巴黎。但是,巴黎的天主教勢力仍然很大,加上西班牙軍隊駐在巴黎以威脅亨利。為了早日進入巴黎、解救城中因戰爭而面臨的饑荒,他違心地改奉天主教,進入了巴黎。后來——1596年,他頒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宗教自由的法令——南特赦令。此后,亨利在全法蘭西國土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還發表了《告王國全國人民的宣言》,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爭取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他率領軍隊,打敗了西班牙干涉軍,迫使西班牙在和平條約上簽了字,取得了和平,獲得法國人民的擁護。
然而,亨利一系列的利民政策激起了反動封建貴族甚至王后的仇恨,他們內外勾結,串通羅馬教廷和西班牙專制君主,派遣兇手將亨利刺死。亨利死后,人民非常悲痛,各行各業的人們擁到羅浮宮,為他守靈長達3周。
作者借寫亨利四世的一生,表明了自己希望祖國有一位好領袖,能使人民安居樂業,祖國繁榮昌盛的愿望。作品借小說人物之口說:“暴力固然強,但是寬容和愛人的力量更強,沒有什么比寬容厚道更得人心。”這是對希特勒在德國推行軍國主義政策和殘酷地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行徑的譴責和批判。作為一部歷史小說,作者正確地肯定了亨利四世廢除暴政,提倡人文主義,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生產的業績;同時也指出亨利四世的嚴重錯誤在于社會改革和宗教改革的不徹底性。正確地揭示了亨利悲慘結局的原因。這部長篇小說的顯著藝術特色,集中地表現在作者駕馭全局的能力上。全書事件紛繁,場面浩大,但剪裁得當,渾然一體。作者對場景的描寫也獨具特色。他把高峻粗獷的南部山區,華麗典雅的巴黎宮殿,風和日麗、牛羊成群的田園風光,鐵馬金戈、驚心動魄的戰斗情景,恰到好處地“剪接”起來,如電影似地一幕幕出現在讀者的眼前。
上一篇:《五重塔》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亨利四世》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