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宗教傳說·觀音收羅剎》原文與賞析
(白 族)
大理壩子還是一片水鄉澤國的時候,一個叫羅剎的惡魔盤踞在這里,在這里建立了羅剎國。羅剎專吃人眼和人肉,使這里的人越來越少,活著的人也多半成了瞎子。
一天,大理蒼山的五臺峰上,忽然來了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他牽著一只小白狗,坐在山腰的一塊大巖石上,好幾天他都不吃不喝,一動不動,人們以為他是個妖怪。許多膽子大的人就約著上山去看,有的甚至要趕走他。但不管人們咋個叫喊,他還是不睜眼不答話。有幾個性急的年輕人一怒之下,便把他的小白狗當場宰了燒吃。有幾個冒失人還找來些干松柴,把這怪老人放在火里燒,但燒了一天一夜,老人不但沒有死,反而越發精神。等他從火里出來,開口叫了兩聲小白狗后,凡吃過狗肉的人,肚內就有“汪汪”的狗叫聲,嚇得人們跪地求饒。老人不但不生氣,反例和和氣氣地說道:“只要你們能知過,改了就好了。”人們看出這老人不是一般凡人,便把他接到村子里住,爭著送飯給他吃。但老人說:“我是出家人,不食人間煙火,多謝你們了。”
一天,人們向他訴苦說:“這地方有個惡魔叫羅剎。生得雀頭人身,腰間長著兩只翅膀,能走能飛,到處啄食人眼珠,殘害百姓,求圣僧救苦救難。”老人聽了,就不聲不響地走了,人們以為他也把羅剎無法,于是,只好搖頭嘆氣。
誰知老人離村以后,就到處去察訪羅剎父子的蹤跡。當他知道喜瞼老人張敬是羅剎的大臣,為人又不錯時,便借化緣之機慢慢與張敬親近起來。隨后,又由張敬引見認識了羅剎父子。羅剎父子見老人道貌不凡,便熱情地接見了他,擺出了不少人眼、人肉供老人食用。老人說: “我是吃齋之人,不能食肉。”老人乘羅剎父子高興時,提出了要借一塊寶地。羅剎答應了。羅剎問老人: “要借多大一塊?” 老人說:“只要我的袈裟披一披,小狗跳三跳就夠了。”羅剎笑了笑,爽快地答應了。老人怕羅剎父子反悔,又說:“口說無憑,需立個契約。”于是就以張敬作證人,在洱海的金棱島上立了契約,并決定在蒼山中和峰下舉行劃地儀式。
劃地這天,觀看的人成千上萬,老人怕羅剎反悔,便點了“天龍八部”和五百金雞布成天羅,命七十二地煞布為地網,還命神武四面布置神兵嚴守。
羅剎父子對眾盟誓說: “天地圣賢護法鬼神在上,我父子對眾立盟,送地與梵僧;任其袈裟一鋪,白犬三跳,此外梵僧不得復求。我父子不得反悔,如有反悔,我父子墮落陰山,永不見天日,護法天神作證。老人合掌稱贊了羅剎父子幾句后,便拿下袈裟一鋪,把大理壩子全部覆蓋。讓小狗一跳就從蒼山腳跳到洱海東,第二跳從海東跳到了下關,第三跳又從下關跳到了上關。羅剎父子見勢不妙,當即就吼叫起來,想反口賴帳。此時有五百金雞和天龍八部在云端顯靈,七十二地煞接著也在地下相呼應,羅剎父子見此情形便不敢硬來。于是苦苦哀求道:“求圣僧開開恩吧!地都全部被你借走了,叫我到哪里去住?”老人說: “大王不必憂慮,我另有天堂地府請大王居住。”說罷,便立即在蒼山蓮花峰下的上陽溪箐口,造化了一座金樓玉殿,簡直比天堂還稀奇,用白玉為臺階,黃金鋪地。老人化螺螄為人眼、化水為美酒,化沙為白米;將羅剎父子引進室內。然后暗中命土地和四腳地神把大巖石搬來,等羅剎全家都移進殿室時,就用一巨石嚴嚴實實地把洞門塞了起來,老人則化為一只黃蜂飛了出來。羅剎大驚失色,將舌頭吐出洞來,老人便叫鐵匠李子行燒些鐵水往羅剎舌頭上澆,并在洞頂的大巖石上造了一座塔,把它鎖住,把羅剎父子永遠禁錮起來。事后,人們才曉得這老人原是觀音化身。
在制服羅剎中,張敬、神武王、五百金雞和七十二地煞都有功勞,所以觀音便封張敬為賓居大王,封王百金雞為五百神祗,把七十二地煞封為七十二壇景布,分布在鄧川、大理、賓川、鶴慶、鳳儀、洱源等地。其中,封在大理的較多,并都各有香位。封神武王為五百神王之首,上面封的這些神位都直轄在他手下。后來,神武王遵照觀音的指點,在大理建起了妙香古國,神王又被封為建國皇帝。據說,妙香古國每逢三、六、九日全國都要吃齋念佛,燒香敬拜觀音。把觀音當初的盤坐處稱為佛場,在中和峰下建起了觀音寺,逢年過節,國王都要帶著文武大臣到觀音寺敬拜,以感激觀音制服羅剎的恩德。
《觀音收羅剎》 是我國云南大理的白族人民中間廣為流傳的密教神話故事。這則神話故事在 《滇載記》、《白古通記》、《云南名勝志》、《白國因由》 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歷史上白族曾于公元738—1253年建立南詔國。南詔以來,佛教便傳入洱海地區。佛教的宗派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中又有密宗、禪宗之分。最早傳入南詔的教派,為西藏傳來的密宗。《新纂云南通志·宗派考》載:
唐宋間傳至云南云佛法當不止一宗派,而以阿叱力教為盛。阿叱力者,瑜珈秘密宗也,蒙段時期此宗最盛。
又 《萬歷云南通志》 卷十三載:
贊陀啒哆神僧,保和十六年自西域摩伽陀國來,為蒙氏崇信,于鶴慶東峰頂結茅入定。”
由于密教在我國白族居住的洱海地區的廣泛傳播而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密教神話。《觀音收羅剎》就是其中的名篇。
密教的特征是奉行咒術,主張手結契印(手式、“身密”)、口誦真言咒語(“語密”)、心作觀想佛尊 (意密),身語、意三者相應,即身成佛。密教還主張 “六大” 緣起說,即宣揚宇宙的本體和現象都是六大 (地、水、火、風、空、識)所構成。“六大法身”即佛的真身。因此宇宙萬物是佛的產物。密教在我國白族居住的洱海傳播,構成了密教神話。《觀音服羅剎》 流傳得最為廣泛。
這篇神話故事文字簡潔平淡,篇幅短小精悍,卻鮮明活脫地勾勒出觀音和羅剎兩個皆然不同的形象。
題目為 《觀音收羅剎》,收,降服也。所降之物乃是 “生得雀頭人身、腰間長著兩只翅膀,能走能飛,到處啄食人眼珠”的羅剎,談何容易。而觀音卻不假武力,不費吹灰,談笑間輕施法力,便降服了這兇剎惡神。作品述寫觀音與羅剎的斗爭緊緊圍繞一個“智”字進行的。第一步觀音向羅剎借一塊“袈裟披一披,小狗跳三跳的地方”,羅剎欣然應允。沒想到觀音把袈裟一披,小狗跳到蒼山洱海東、又跳到下關、上關,把羅剎趕出蒼山洱海。第二步,羅剎無地可居,觀音將羅剎父子引入一“金樓玉殿”,待羅剎進去,則用巨石塞門,鎮之于佛塔下。降服的過程,沒有刀光劍影,卻千匯萬狀。令人拍案叫絕。例如觀音趁羅剎高興時,提出只要一小塊地方,羅剎毫無防備,因而“爽快答應”。觀音恐其反悔,提出要“立契約”,羅剎不知中計,欣然對天盟誓。這段敘述,頗具情趣,使人忍俊不禁。在充滿,幽默風超的氛圍中,觀音表現出足智多謀。這種智慧,常施以巧計,以“謊”制敵,逼敵就范,在幽默風趣的氛圍里,觀音制羅剎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作品充滿喜劇效果。
喜劇并非沒有沖突,恰恰相反,觀音與羅剎始終處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之中;一個要救世,一個要亂世;一個代表正義,一個代表邪惡。為表明正義對邪惡戰勝,兩個同樣虛幻的人物性格形成鮮明的對照:一個滿腹韜略,一個腹內空空;一個成竹在胸,一個束手無策,一個步步激將,一個乖乖中計;一個果斷堅決,毫不留情,一個凌弱懼強,色厲內荏。作品中處于對立的角色總是按照這樣的邏輯發展的,觀音的睿智與羅剎的笨拙形面強烈的反差,使觀音的形象在層層烘托中愈見光彩。
羅剎窮兇極惡,觀音何以能不假武力,不費吹灰就把他降服?關鍵在于觀音據有趣凡入圣之功。為宣揚觀音神奇的法力,作品運用了詭譎奇麗的想象、大膽恣肆的夸張。觀音是佛,因而可以變形,他有時化做白發老人,有時還可以做蜜蜂,出神入化,難以尋覓。觀音的法衣——袈裟也有神力,可以覆蓋整個大理,觀音還可以立即“造化金樓玉殿”,可以調動天上地下的各路神祗。作品雖沒有烈火烹油的廝殺場面,卻借助于瑰麗的想象,渲染鋪排,勾魂攝魂,借以頌揚佛法的威力無窮。
追根溯源,《觀音服羅剎》是從印度佛經故事演變來的。《妙法蓮華經》國刻畫的觀音,是一個普渡眾生的慈善神。不管是被火燒的還是被水淹的,抑或被迫害的人都能獲得救援,因此,觀音表現了一切佛的大慈大悲心,是救世之最切者。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節省普門品》說,他(她)能現三十三化身,救七十二種大難。觀世音還主張“隨類化度”即不分賢愚貴賤,對一切人的苦難都拯救,所發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為“大悲”。而羅剎原也是古印度地位較低下的一個神靈,他有時是妖怪,有時又代表落后的部族。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描繪一個羅剎國,它是一個妖魔群聚的地方。羅剎國王也以肉食為生。不過,在印度神話中降服羅剎的不是佛。到了西藏,制服羅剎的故事轉變為佛。據法尊《西藏氏族政教史》中載:
“傳說建廟宇時,經文成公主審觀地形,拉薩為一羅剎仰臥形。中間有海眼,名窩塘措,即羅剎之心竊。必須先壓其四肢,次鎮其海眼,乃可建筑永久之佛寺。”
可見白族密教神話與印度和西藏的佛教神話故事的淵源關系。
這篇神話之所以在白族人民中間家喻戶曉,是由于勾勒出觀音這個可敬可愛的形象。群眾喜愛觀音,對她的深層信仰在于她對眾生的解救,人們把自己的生活投影于佛教中去,借助于宗教世界中懲惡獎善的種種設想,表達其理想愿望。因此。宗教世界的規范只是現實世界規范的化妝。
《觀音收羅剎》是一則佛教故事,但無疑又具有民間的、現實的色彩。
上一篇:《小說、戲劇·西王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費長房(三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