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的民族歷史劇,與《理查二世》、《亨利五世》合為一套“四部曲”,另一套“四部曲”包括《理查三世》、《亨利六世》 (上、中、下)。《亨利四世》根據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具體歷史事件寫成,雖然分為兩出戲,前后劇情及沖突卻一脈相承。上篇描寫亨利父子敉平霍茨波(亨利·潘西)等重臣叛亂的戰績,下篇表現亨利王等粉碎約克大主教所策劃的新叛亂陰謀的過程。亨利四世利用理查二世的昏庸怯懦而登上王位后,“驚魂初定,喘息未復”,就陷進了內憂外患之中。諾森伯蘭伯爵、華斯特伯爵居功自傲,亂法狂悖。諾森伯蘭之子霍茨波,憑著他的生命發誓,一定要在叛亂中鬧得“日月無光,風云變色”。約克大主教支持諾森伯蘭、華斯特、葛蘭道厄三家分裂英國的內戰陰謀。亨利四世雖為此憂心忡忡,卻能采取果斷措施,決定御駕親征,為了消除內部隱憂,他在出征之前召見了放浪形骸的哈爾太子,責勉他改邪歸正,重視國事。太子過去常與“騎士”福斯塔夫等出入“野豬頭酒店”,尋歡作樂,胡鬧鬼混。亨利王的警告,使太子醒悟,他作了痛改前非、為國殺敵立功的保證。當亨利王的征討軍殺向戰場時,三家聯盟內部步調很不一致,諾森伯蘭和葛蘭道厄都按兵不動,霍茨波只得帶領薄弱的兵力迎戰。索魯斯伯雷一戰,亨利父子大獲全勝,霍茨波死于太子劍下。亨利四世抓住時機,乘勝追擊,命令哈爾太子攻打葛蘭道厄和馬契伯爵,蘭開斯特公爵(太子之弟)討伐諾森伯蘭和約克大主教。蘭開斯特等人施展“和談”計謀,解散叛軍后逮捕了約克大主教和其他叛逆頭目。經常猶豫不決的諾森伯蘭終于采取行動了,他和巴道夫勛爵一道起事,但被約克郡的郡吏擊敗,死在戰場上。一連串勝利的消息傳來時,亨利四世卻病倒在臥榻上。不久,亨利四世逝世,哈爾太子繼承王位,稱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登基后,與過去的酒肉朋友斷絕關系,并且放逐了福斯塔夫,下定決心整頓朝綱與法紀。
這部歷史劇充分表達了莎士比亞的政治觀點與人文主義理想。劇作家肯定智勇雙全的亨利四世敉平封建諸侯叛亂的功績,主張中央集權、國家統一,反對貴族紛爭、分封割據。可是,亨利四世并不是劇作家的理想的君主,史劇也譴責了他的王位“來路不明”,他篡奪王位的血腥手段,給叛逆貴族找到了造反的借口。劇作家從發展中刻畫哈爾太子的形象,寓有深刻的思想意義。“浪子”哈爾太子變為賢明的亨利五世,說明劇作家寄望于愛國愛民的理想君主。在史劇中,莎士比亞還以福斯塔夫的活動為中心,組成了一個廣闊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即“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雇傭兵”和“冒險家”,他怯懦、吹牛、邪惡,卻又不乏機智、幽默的特征。劇作家揭發他的縱欲主義、利己主義,同時也為他指出一條道德改造的道路。史劇關于亨利四世敉平叛亂、哈爾太子與福斯塔夫生活浪蕩的兩條線索,平行而交織,嚴肅的政治斗爭場景與詼諧的諷刺畫面結合,頗有吸引力。劇中人物性格鮮明、突出、豐富。劇作家善于運用獨白、旁白來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借大量比喻、隱喻加強語言的形象性。
上一篇:《亨利四世》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親戚》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