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詩人丁尼生(1809—1892)為紀念亡友哈勒姆而創作的悼詩。全詩包括序和尾聲,有133首,但不都是一時一地之作,而是1833年友人去世后17年間所寫的同一主題的哀詩匯集。
哈勒姆生前是丁尼生年輕時情同手足的朋友,他才華橫溢、聰穎過人,深為詩人所敬重。1833年,22歲的哈勒姆突然夭折。失去了一個良師益友,悲愴中詩人頓時陷入迷惘和孤獨。在極端的悲痛中,他開始對生命與死亡,個人與人類、人類與自然這些重大問題進行思索,并且隨時將自己感情上的波瀾和思想上的沖突,用一種獨特的詩歌格式記錄下來。1855年,他將17年來所寫的這些“詩體日記”匯總,匿名發表,立刻在英國詩壇產生巨大反響。
組詩中的早期作品富有濃郁的田園哀詩的色彩。凄涼哀怨,痛不欲生,詩人無法克制自己內心的感傷,日夜沉湎于對亡友的思念。他描述了哈勒姆的遺體從國外海運回國安葬的情景,寄托了一個真誠朋友的哀思。詩人感傷之至,只覺生活被悲哀的烏云所籠罩,連一年一度的圣誕佳節也顯得凄楚哀涼:“帶雨的烏云統攝著大地,/圣誕的除夕來得悲凄”(第30首,3—4行),“我們熱鬧一下,也是徒然/裝一臉笑容,時時覺得/有道無聲的黑影在監視一切”(第30首,6—8行)。
友人的去世引發了詩人17年宗教式的冥想。詩人逐漸發現自己能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生命與死亡、人與自然的關系。綜觀這133首詩,我們能發現詩人在從青年到中年這段人生歷程中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升華。組詩后期的作品所表現的消極感傷因素逐漸減少,理性冥思的因素逐漸增多。第28、29、30、78、104首這些在不同的圣誕節中所寫的悼詩,就暗示了這一發展線索。前面提到,第30首所描寫的圣誕被凄婉哀怨的氣氛所籠罩。但第78首的基調就不一樣:“無聲的白雪覆蓋著大地,/圣誕的除夕從容而至”(第3—4行)。從第54、55、56首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悲愴的苦思冥想中所表現的內心沖突。而在后面的第95、130首中,我們又可以發現詩人把握了解決這些沖突的端倪。詩人揚棄了感傷,看到了希望。詩人悟出作為個體的人生雖有涯,但作為整體的人類卻繼往開來,萬物在生死枯榮中得到永恒的這一自然界的秘密。
這部組詩,從總體上來說,是詩人的嘔心瀝血之作,是英國詩史上哀悼詩的佳篇。雖不是每一首都精采,但其中有些詩是詩人最優秀的作品。詩中警句、奇句疊出,被后人傳誦。在格律上,它也有獨特之處,每節4行,每行8音節,一四押韻,二三為雙行詩,形成abba的韻式,后人稱之為“悼念體詩律”。
上一篇:《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情感教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