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新小說理論家兼作家羅布—格里耶(1922—)的第一部作品,新小說的一般特征在書中都有所體現。剛出版時,讀者寥寥無幾,到了60年代始為人知,尤其在受到新文學批評派人的歡迎和鼓吹后,一時成為暢銷歐美的名著。乍一看,像是一部偵探小說,其實不然。它主要是描寫一個法學院教授杜邦如何遭到暗殺的經過:杜邦教授是一個對全國經濟政治很有影響的集團的成員,并且與內政部長關系密切。某恐怖組織企圖消滅這個集團的重要成員,用以打擊最高統治勢力。當內政部長暗中得悉杜邦只受了輕傷消息后,便派出密探瓦拉斯趕來調查,但瓦拉斯并不知道杜邦未死。瓦拉斯為捕獲兇手,當天晚上埋伏在杜邦書房中,結果誤殺了來取文件的杜邦。作品重點不在寫暗殺這一事件,而是敘述瓦拉斯在這個外省小城中一天內的活動和所見所聞。這部作品的主要特點分述如下:(一)書名《橡皮》的含義。結合書中瓦拉斯兩次買橡皮來看,可以理解為作者在暗示,作品故事情節客觀上并不是那樣固定,那樣首尾一貫,而是可以用橡皮擦去某一部分或某一點,讀者完全有理由憑主觀想像去揣摩、領會,甚至進行再創造。(二)情節簡單,突出偶然性。就暗殺未成功來說,由于事前沒有把燈關掉這一細微的偶然的疏忽,導致杜邦只受輕傷;又由于馬爾薩不敢去拿文件,杜邦只好自己去,結果被本來應該是來保護他的人槍殺了。馬爾薩中途改變主意,杜邦親自去取文件,都帶有偶然性。其次,絕大部分情節是瓦拉斯當天的活動,或當天所發生的事情。作者從多面體的角度去寫事物的表面,寫視覺對象的客觀性,因此不免流于瑣屑、重復、累贅、過分精確。(三)人已物化,面目不清。無論是密探瓦拉斯,還是兇手格列納蒂;無論是醫生茹亞爾,還是商人馬爾薩;無論是教授杜邦,還是他的夫人,都僅僅是有意識的生物個體。至于外貌、性格、心理品質如何,毫無交待。人的活動僅僅是依附于一種場景所需要的行為,如果行為完成了,人也就引退了。人就像是為了完成某一作業的機器人,成為外部境況和行為信號的接納者。總之,人從屬於物,或者說,人已物化。
上一篇:《櫻桃園》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歌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