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王與拔示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1 彩色片 116分鐘
美國20世紀福斯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 亨利·金 編劇: 菲里普·頓訥 (根據圣經中“撒母耳記下”改編) 攝影:里昂·沙摩勞 主要演員:哥里高利·派克(飾大衛王) 蘇珊·荷華德(飾拔示巴) 雷蒙·馬塞(飾拿單)克來龍·茂爾(飾烏利亞)
【劇情簡介】
雄渾的交響樂漸響,字幕淡入:“三千年前,伯利恒的大衛王統治著以色列聯合部落。故事發生在以色列人與宿敵亞瑪人爭戰的時期。當時以色列軍隊在指揮官約押帶領下,駐扎在敵人要塞拉巴城外?!?br>
夜幕下的以色列軍營。開飯時間已到,但是約押卻找不到從耶路撒冷前來督戰的國王大衛。原來,大衛王只帶著士兵烏利亞,手持短劍和盾牌,沿著護城河悄悄潛入拉巴城下,準備出其不意襲擊敵人。突然,護城河橋里邊火光沖天,城墻上的守兵聞訊沖下來,同水中的大衛王和烏利亞展開肉搏。大衛王和烏利亞奮力搏斗,殺出重圍,回到營地。
大衛王只是手腕受了些輕傷。不久,他回到都城耶路撒冷,約押繼續率部圍攻拉巴城。一天,先知拿單入宮見大衛王。大衛王表示要把從非利士人手中奪回的圣約金柜(為摩西與上帝立約時用皂莢木、黃金和象牙精制,內裝摩西從西乃山取到的刻有“十誡”的兩塊石碑,是克敵制勝的象征,所以特別珍貴。見“出埃及記”21~25章,以下簡稱“約柜”)從巴拉猶大運到耶路撒冷,放在圣殿中,供以色列人敬拜。拿單十分贊同,積極幫助大衛王出謀劃策。
大衛王蠻橫的妻子米加(掃羅王的女兒)卻對丈夫大發牢騷,認為他不如先父掃羅王那樣精明強干。他倆事事意見分歧,處處別別扭扭。大衛王把米加送回室內,自己一人到室外的城樓上散心。忽然,他望見對面的一個院落里,一個黑人女傭正在幫助一個俏麗佳人洗浴。那位美女出水芙蓉般的嬌艷使大衛王極為驚訝,暗自贊嘆,羨慕不已。直到那美人洗浴完畢,回到屋中,大衛王還是失魂落魄般地凝視著對面空曠的院落沉思良久。從一衛兵口中得知,她叫拔示巴,是烏利亞新婚不久的妻子。
大衛王派人將拔示巴請到宮中,以酒相待。拔示巴抱怨說她和烏利亞結婚已七個月,但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六天。大衛王聽后十分同情,打開自己的珍寶箱取出一個鑲有紅色鉆石的金項鏈為拔示巴戴上,并親吻了拔示巴。二人相見恨晚,很快墜入愛河。拔示巴雖喜出望外,但想到摩西律法,心中不安。她還認為自己地位低下,配不上國王。而大衛王卻表示:他不是國王,而是一個男人。他會和她心心相印。
大衛王和拔示巴到一起來到野外,在金黃色的草地上盡情嬉戲。他倆正想接吻,一聲尖利的羊鳴打斷了他們的柔情蜜意。一個牧童好奇地打量著他們。大衛王站起來,對拔示巴講起自己作為牧童的經歷,并為她表演用機弦甩石子的功夫——他少年時代曾用這種方法殺死一個非利士巨人。然而他的表演并不成功。大衛王讓牧童表演,牧童手疾眼快,朝著一棵大樹甩出一顆石子,擊落一些花瓣。
拔示巴發現一只失散的羊羔,大衛王幫助一位老牧人從枯樹下救出被壓在樹干下的母羊。老牧人指著空曠的原野,講起當年掃羅王和他的兒子約拿單南征北戰的業績,感嘆地說約拿單不幸戰死,否則他會成為今日的以色列王。老人的話勾起大衛王對往事的回憶,他只身來到當年的戰場,想起自己和約拿單并肩戰斗的情景,感慨萬千。拔示巴走來,打斷了他的回憶。
耶路撒冷城載歌載舞,熱鬧非凡,迎接約柜的到來。大衛王和拔示巴駕著馬車,加入了進城慶賀的隊伍。突然,一個身穿紅衣的犯了奸淫罪的女人被一群人推搡著,從城門里出來;又被推到一個高臺上,任憑眾人用石頭毆打。大衛王跳到車下,看了看被打得血流滿面的女人,想到按照以色列習俗,這也許正是拔示巴未來的結局。他正想說什么,載著約柜的牛車已經來到城下。一個士兵發現牛車傾斜,約柜有翻倒的危險,急忙上前想扶住約柜。不料他的手剛剛接觸約柜,就被神力擊殺。大衛和眾人想到約柜是以色列與神立約的見證,是最神圣的物品,神力無邊,敬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大衛王決定就在此地建立圣堂,存放約柜。
建好圣堂,安置好約柜,大衛王安排宴會慶祝,并找來舞女助興。大衛王雖已有了幾房妻室,但和拔示巴形影不離,并準備娶她為妻。拔示巴擔心這樣會違背律法,而大衛王卻固執地說,律法并非萬能,不能控制一切;而女人是血肉之軀,他不怕為了女人而違背法律。大衛王得知拔示巴已經懷了他的孩子,就派人把烏利亞從前線叫回,想讓他和拔示巴同房,以掩蓋真相。不料烏利亞卻以戰局緊張,約柜剛剛安放好以及前方將士都在野外安營為由,堅持住在宮門外而不回家。大衛王為了一己私欲,決定殺夫奪妻,將拔示巴占為己有。翌晨,大衛王在邪念唆使下,將烏利亞派往前線,并要他帶封密信給約押,信中指使約押把烏利亞送到拉巴城下,致使他不幸陣亡。
戰報傳來,前方將士死傷無數。上帝震怒,天地間風沙彌漫,大地干涸,牲畜死亡,災害不斷。即使如此,大衛王還是和拔示巴舉行了豪華的婚禮。拿單奉上帝的旨意去見大衛王,用富人貪得無厭、損人利己的寓言向他啟示要遵守律法,否則難逃懲罰。拿單還義正詞嚴地例數耶和華對大衛王和以色列的恩典,指責大衛身為以色列王而蔑視耶和華的命令,行罪惡之事,如殺害烏利亞,奪其妻子,犯了奸淫罪、殺人罪,違背了上帝律法。耶和華將因此而在以色列人面前公開報應他。大衛王不思悔改,反為拔示巴和自己辯護。
大衛王的罪過終于給自己和以色列人帶來巨大的災難: 他和拔示巴的孩子生下七天就死了。以色列全國發生饑荒,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大衛王終于意識到這是由于自己的罪過而受到神的懲罰。拔示巴也悔恨不已。先知拿單率領眾人來到王宮,要求拔示巴以死贖罪。大衛王聲稱這是他的罪過,與貴妃無關,并把她藏到樓上。
大衛王前來安慰拔示巴,取出寶劍以示保護愛妻。拔示巴勸他冷靜,并取下豎琴交給大衛王。大衛手撫豎琴,回憶起耶和華對他的選拔,使他從一個普通的放羊娃成為以色列王,不禁感慨萬千。他撥動琴弦,激情地吟誦起贊美詩。
琴聲化作激情的音樂,大衛王敘說耶和華對他的種種恩惠,懺悔自己的過失,請求上帝饒恕自己的罪過,而不要懲治拔示巴。與此同時拿單和約押也勸說大衛王改邪歸正。大衛王悔恨不已,只身來到安放約柜的圣殿,跪在圣柜面前懺悔禱告。此時門外電閃雷鳴,大衛王回想起當年只身戰勝非利士巨人哥利亞,從而拯救了危難中的猶太人民,全憑耶和華的神力,后來他被先知撒母耳奉耶和華之命定為以色列王。這神奇的經歷終于使大衛王徹悟。滾滾的雷聲中大衛王站起身來,情不自禁地用雙手撫摸約柜。他發現自己沒有受到傷害,便悄悄松開雙手。雷聲停了,四周萬籟俱寂。門外傳來淅淅瀝瀝的雨聲,點點滴滴落在房頂上,落在大地上,也落在大衛王的心田里。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慢慢向門外走去。眾人紛紛跪倒在被雨露滋潤的土地上,仰望蒼天,感謝神的恩典。大衛王看著這一切,又仰望蒼天,無限感慨。
渾厚激昂的合唱又一次響起,大衛王回到宮中,走到樓上.扶起淚流滿面的拔示巴,拉著她向門外走去,走向降著雨露和甘霖的以色列大地,走向耶和華神所應許的明天……
【鑒賞】
在這部史詩巨片中,創作者以凝重的筆觸和豐富生動的電影視聽手法,通過以色列大衛王和貴妃拔示巴的愛情婚姻故事,表現了他們知罪悔改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三千年前以色列歷史在大衛王統治時期悲壯的一頁。影片的成功首先在于故事的凝練集中和對人物心理刻畫的細致生動。
編劇頓訥在神學家邁克高文博士的幫助下,創作出一部在好萊塢獨樹一幟的圣經題材影片劇本。本片在開始的字幕中聲稱這個故事是根據圣經中“撒母耳記下”改編的。但是與有些“忠實搬演”性的圣經改編電影(如《創世記》、《馬太福音》)不同,本片只是攫取了原作中知罪悔改而為神悅納的主題。在情節的設計、細節的安排等方面,不但大大壓縮了原書中的戰爭場面、大衛王宮廷內外繁雜的糾紛,如掃羅王和約拿單戰死,猶大與以色列征戰,大衛王率臣仆逃離耶路撒冷以及內部戰亂等情節;而且從圣經中其他記載中挪用了不少情節。例如大衛王的在約柜前閃回少年戰斗業績的段落就是從“撒母耳記上”中借用的。最明顯的一處“改編”是大衛王為貴妃拔示巴吟誦“詩篇第23篇”那個段落。在圣經中確實有一首贊美詩,表現大衛王與拔示巴私通以后,先知拿單來見他;大衛王作了一首詩,交于伶長,表達他“誠懇悔罪、求神饒恕”的心情。詩中唱到:“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的豐盛的慈悲涂抹我的過犯……”(詩篇第51篇)。但是,在“撒母耳記下”的原作中,除了大衛王為掃羅王和約拿單所作的哀歌以及著名的“頌美之歌”,并無大衛王作歌悔罪的記載。改編者為了充分表現大衛王作為一個著名的贊美詩詩人的特征,特地把有口皆碑的被稱為“牧羊人的北斗星”的“詩篇第23篇”用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既符合大衛王曾經是一個牧羊人的經歷,又抒發出他把耶和華作為“牧者”的敬畏心理以及知罪悔改、從此走耶和華啟示的義路和“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的強烈愿望。這個段落中的豎琴彈奏,以故事畫面中音樂的形式出現,時斷時續。與此同時,特寫鏡頭多次表現琴弦的影子不時映在大衛痛苦的臉上,暗示出主人公內心的搏斗和從罪惡中掙扎出來的愿望。
如果說,影片在故事情節的設置方面進行了一些“合理的移植”,那么在人物和環境造型等方面則是嚴格按照圣經中提供的歷史記載而創造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圣約金柜”的造型。按照圣經記載,作為猶太教和基督教中最神圣的物品,這個約柜是按照神的啟示而制造的。影片的設計師按照 “出埃及記”中的描述,按照原作提供的樣式、尺寸、顏色和造型制作了一個約柜。當大衛王在約柜下禱告懺悔的時候,門外是暗藍的夜空。當電閃雷鳴之時,約柜不斷發出五彩的光焰,照耀著前來請求救贖的大衛王。在表現上帝賜給以色列一場及時雨以及其他一些充滿神圣氣息的段落中,色彩師都賦予畫面一種朦朧的色調,創造出一種圣潔而又高深莫測的效果。
與此相比較,影片在表現大衛王和拔示巴的愛情場面時,基本采用了寫實和抒情相結合的筆法。大衛王第一次看到拔示巴時,影片多次表現他的面部特寫和他的主觀視點中的拔示巴,以及拔示巴回房后空曠的陽臺。他們到野外相會,鏡頭先表現前景中的羊群和后景中正在汲水的牧童,然后搖過草地上的群羊,俯拍綠陰下幸福地擁抱在一起的一對情侶;景深中是藍天白云和深綠色的山丘,整個構圖渾然一體,如詩如畫。
大衛王回憶往日戰斗場面的兩個段落,采用了兩種不同的處理手法。第一次回憶是老牧羊人提到約拿單沒有作以色列王之后,大衛王只身一人爬上一座山嶺,耳邊漸漸響起人喊馬叫和兵器碰撞的鏗鏘聲。他在一個山洞前撿起一把生了銹的斷劍,陷入沉思。這時,戰馬的嘶鳴和士兵的喊殺聲像聲浪一樣從他的腦海卷過。第二次是在約柜下,他的閃回采用了直觀的視聽結合的手法,以生動的畫面表現了他少年時代擊殺非利士巨人的經過。這些不同手法的交替運用,使影片的敘事節奏充滿變化,也增強了影片的視聽效果。
耶和華因大衛王違背律法而降災于以色列的場景,則是上述手法的結合。細節的運用又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當以色列大難臨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土地干涸,牧羊人趕著羊群在風沙中艱難地掙扎。年輕的牧羊人捂著雙眼,老牧羊人在風中互相摟扶著,跌跌撞撞地趕著羊群……大衛王和拔示巴的婚禮化為飛沙走石的段落,不但產生鮮明的視聽對比,而且暗示出“罪與罰的因果關系”。影片還運用特技手法,反復表現頂天立地的龍卷風,牛羊駱駝在死亡邊緣無力的掙扎,創造出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這部影片中有兩種爭戰: 一種是以色列人與宿敵亞瑪人在要塞拉巴城外的血肉之戰;一種是大衛王和貴妃拔示巴在神的律法制約下的靈魂之戰。如上所述,影片對這兩種爭戰的表現也是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前者是刀光劍影和人喊馬嘶的視聽結合;后者則是場面調度、聲畫對位以及鏡頭內部蒙太奇的綜合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對比手法,影片還多次運用由特寫、跟、搖、推拉和橫向移動等構成的長鏡頭來表現大衛王內心的搏斗,將心理活動視覺化。前面介紹過的憑吊古戰場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此外,影片的兩個高潮段落(吟誦詩篇23篇和約柜下的祈禱)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在約柜祈禱這個段落中,先是大衛王進入拱門,背景是夜空下暗藍色夜幕籠罩著的耶路撒冷城郭,大衛王心事重重,仰望蒼天,無言以對。接著,他進入藍色霧靄映照著的約柜。鏡頭用高視覺俯拍角度表現大衛王的恐懼、痛苦和仰望求告,如同耶和華在高處審視違背自己神圣律法的逆子。影片最后,一個長長的拉鏡頭展現出大衛王和拔示巴手拉手走向雨簾的背影,后景是藍天下美麗的雨簾,暗示他們將走向新的生活,到神賜的雨露中去滋潤自己干裂的心田,到圣靈降下的甘霖中去凈化自己蒙垢的靈魂;走向人們熱愛的土地,去為以色列人民謀幸福。如果觀眾對那段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則會有無窮的回味。
導演亨利·金曾因在彩色西部片《杰西·詹姆斯》(1939)中善于運用多層次色彩而享譽一時;更因“反西部片的西部片”《火槍手》(1950)而在電影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在這部圣經題材影片中,如上所述,他充分調動色彩、光影和聲音的表現力,成功地塑造了大衛王和貴妃拔示巴的銀幕形象。當然,這些形象的塑造與著名影星哥里高利·派克、蘇珊·荷華德的精彩表演密不可分。如果我們以圣經中對大衛王大量的文學描述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以大衛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為參照,我們就會發現“哥里高利·派克就是大衛王”。如上所述,該片主要表現大衛王的內心搏斗。因此,對演員的要求特別嚴格。綜觀全片,我們發現不論在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單個鏡頭還是綜合運動鏡頭中,大衛王經常處在焦點之中。派克成功地刻畫出大衛王的情感起伏,特別是對耶和華的敬愛、敬仰和敬畏之情。有的評論家指出,派克表演的大衛王是如此投入,以致他后來創造的銀幕形象都帶有大衛王的影子。
大衛王是以色列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既有一個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又有一個詩人和音樂家的豐富感情。以他為主創作的圣經中的《詩篇》五卷150篇,不但是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而且是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無法忽視的重要篇章。他和拔示巴的愛情是不光彩的,但也是忠貞不渝的。耶和華既懲罰過他們,也通過他們生下了后來成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最聰明的君王所羅門。所羅門蒙上帝喜悅,不但創造了以色列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而且寫下了圣經中著名的篇章《箴言》、《傳道書》和優美的愛情劇《雅歌》。圣經中的故事和教義往往超出人們的理解范圍,但是本片所表現的“知罪悔改”的主題卻具有永恒的啟迪意義。
上一篇:《夜間守門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大篷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