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寒冷的夏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7 彩色片 103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阿歷克賽·普羅什金 編劇:埃得瓦德·杜勃羅夫斯基攝影:鮑里斯·布羅若夫斯基 主要演員:瓦列里·普里耶梅霍夫(飾謝爾蓋) 安納托利·帕潘諾夫(飾尼古拉)
【劇情簡介】
1953年7月。斯大林逝世不久,貝利亞發布了大赦令。
西伯利亞一個偏僻的濱河小村莊。這里的氣氛表面上看來仍像往常一樣寧靜。藍藍的河水,稀少的人煙。河邊的碼頭是這個村的居民們唯一的活動中心,周期性地等待往返的汽船是他們的主要活動。然而在這個特殊的夏天,變幻不定的政治風云的陰影似乎在漸漸地向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角落逼近。某些人開始惶惶不安。一天,民警曼科夫和碼頭主任就有關貝利亞的傳聞激烈地爭論起來……
一個漆黑的深夜,一起可怕的流血事件發生了。剛從集中營獲釋的刑事犯結成團伙,騷擾了這個小村莊。整個村子幾乎毫無自衛能力地落入了歹徒之手。
購銷站站長佐托夫在匪徒的威逼下,為了保全性命供出了汽船到達的時間和村里的治安情況。民警曼科夫中了敵人的圈套英勇犧牲。全村人都被關進了倉庫。匪徒們企圖等著汽船到來后搶劫財物,繼續逃竄。
在這危難的時刻,有兩個被遺忘的人被匪徒們的暴行深深地激怒了。他們是斯大林時期的政治流放犯謝爾蓋和尼古拉。謝爾蓋原來是紅軍偵察團上尉。在一次戰斗中部隊陷入了敵人的重圍,他因震傷昏迷被俘,不到一晝夜就逃出敵營。但他因這一經歷而從此得不到信任,被當作叛徒關進了集中營,最后被流放到這邊遠的小村。尼古拉曾是一位著名工程師,因為去過英國而被認定為外國間諜,在集中營服刑期滿后也被流放到偏僻的西伯利亞。在這全村人生死存亡的時刻,正義感和良心激勵著他們。他們不能旁觀全村人的生命受到傷害,不能放任匪徒蹂躪少女薩莎。他們挺身而出,尋機逃進了村邊的森林,機智地救出了薩莎,打死了一名匪徒,奪到了武器。
一艘載滿貨物和游人的大船途經這個村的碼頭。匪徒們為了不致暴露,逼迫佐托夫指揮人們在碼頭上向大船“致意”,村民們失去了得救的機會。
謝爾蓋和尼古拉奪到武器后開始與匪徒進行殊死的較量。為了引開敵人,尼古拉故意暴露了自己,不幸中彈犧牲。臨死前,他深情地對謝爾蓋說:“只有一點遺憾,那就是歲月的流逝!多么想好好地生活,像一個人那樣的生活和工作……”
謝爾蓋終于把全村的人救出虎口,最后幾個敵人倒在謝爾蓋的槍口下。在清點死亡人數時,發現少了一具敵人的尸體。大家這才發現薩莎在戰斗臨近結束時被逃跑的匪徒頭目槍殺了。謝爾蓋帶傷追擊這條毒蛇,終于把他嗆死在河里,為薩莎報了仇。
小村又恢復了平靜。村蘇維埃的領導佐托夫又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當保安部隊來調查情況時,佐托夫慷慨激昂地報告了戰斗的經過,而真正的英雄謝爾蓋和尼古拉卻仍然帶著政治犯的帽子。貝利亞的大赦令與他們無關。
謝爾蓋默默地在尼古拉的墓前立了一塊木牌,然后坐到河邊,面對藍藍的河水,朝著遠方凝望……
1955年十月革命節前夕,謝爾蓋回到了莫斯科。他找到了老工程師尼古拉的家,見到了他的老妻和成年的兒子。謝爾蓋把尼古拉僅剩的遺物——一副老花鏡交給了他們。當尼古拉的兒子向謝爾蓋解釋如何受到壓力,不得不與父親“劃清界線”時,謝爾蓋沉痛而堅決地告訴他:他的父親沒有罪。
謝爾蓋在莫斯科大街上,迎面走來一個兩鬢斑白的人,他提著一個與謝爾蓋一樣的箱子。顯然,這位老人也是剛從流放地回來的。他倆面對面地凝視了片刻,用香煙對了火。這個鏡頭似乎在告訴觀眾:有多少無辜的人的大好年華被埋葬在集中營的鐵蒺藜后面了……
【鑒賞】
《53年寒冷的夏天……》是一部融新穎的題材、鮮明的性格和緊張的情節為一體的成功作品。
歷史的批判是蘇聯文藝界近期興起的批判浪潮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少文藝作品力求填補歷史的空白,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有些作品開始尋找歷史中“屬于未來的東西”,即通過對歷史的反思,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53年寒冷的夏天……》便是應運而生的作品之一。
對斯大林一生是非功過的評價,是當今蘇聯社會最敏感的問題之一,各階層對此反應都相當熱烈。面對這樣一個重大題材和大量豐富的歷史材料,《53年寒冷的夏天……》的創作者選取了“斯大林逝世那年夏天”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間,以精心構思的布局,使整個故事開展得自然而緊湊。追殺、格斗、槍擊等驚險樣式手段在這部影片中運用得很明顯,但都被“融會”進民族和社會的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影片的創作者嘗試把觀賞性、緊張的情節敘述與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悲劇結合在一起,通過藝術手段對斯大林時代后期的社會進行探索,使蘇聯人民思考他們經受過的苦難和考驗。在這部影片中,具體人物性格是相當真實的。這些真實的人物性格被安排在具體的社會條件下展開。影片開始的幾個鏡頭就給觀眾以真實具體的印象:點綴著巨礫的無垠的西伯利亞大草原,一條陰冷的大河緩緩流動著,兩個被社會拋棄的人,甚至在這個幾乎被上帝遺忘的小村里也沒有人像對待人那樣對待他們,除了那個稚氣的少女薩莎……雖然銀幕上還沒有交待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但觀眾的記憶已經蘇醒了。老一輩人對那個時代記憶猶新,年輕人則迫切地需要了解祖國歷史上這一段空白。《53年寒冷的夏天……》的創作者成功地運用以“故”為“新”的創作手法,篩選出歷史題材的新意,在一定程度上對那段特定的歷史時期的蘇聯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藝術家們用充沛的感情、流暢的電影語言塑造了兩位主人公的豐滿形象。主人公的心理演變和心靈復甦過程在銀幕上表現得具體、生動可信。在影片的上半部,藝術家們表現了兩名政治犯因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壓抑、沉悶,甚至麻木不仁,意志消沉。他們是被社會遺忘的人,連真實的姓名也鮮有人知,村里人只用綽號稱呼他們。而當全村人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導演用濃彩重墨表現了他們作為革命者的意志的覺醒。他們意識到唯有他們才是整個村子的保衛者。在自覺地與匪徒展開斗爭的過程中,他們重新體會到了人的尊嚴。導演大膽地選用驚險片樣式來處理非法迫害、鎮壓這類嚴肅題材,運用動作片手段再現蘇聯歷史上復雜的、矛盾的、悲劇性的事件。驚險片樣式本性要求善與惡的流血較量,而導演的成功在于,這種善與惡的直接沖突并沒有被令人眼花繚亂的噱頭和格斗場面所淹沒。影片沒有喪失內容上的道德性和社會意義上的確切性。兩位主人公心靈復甦的象征是導演把真實姓名還給了他們。直到他們作為革命戰士挺身而出的那一刻,觀眾才知道這兩個政治犯便是紅軍偵察團上尉謝爾蓋·彼得洛維奇·巴薩爾金和著名工程師尼古拉·巴甫洛維奇·斯柯洛勃加托夫。
影片中的細節處理也非常成功。一副老花鏡像一條潛伏的情節線,貫穿著影片始終,層層揭示出尼古拉這個愛國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這副花鏡最早出現在尼古拉在流放地開始工作前的那個時刻。他把花鏡從內衣口袋里拿出來,久久地擦拭著,像對待一件圣物那樣把這副斷了腿的花鏡用棉布包好,又珍藏起來。觀眾從一副花鏡就可以聯想到,尼古拉不僅僅是“人民的敵人”,他還是一個深藏在自己內心世界里的人。這副花鏡就是他那“另一種生活”的證明。影片結束時,謝爾蓋把尼古拉唯一的遺物——這副老花鏡,交給了他的家人。花鏡似乎在默默地訴說:這個誠實的俄羅斯知識分子,除了這副花鏡,什么也沒留下。然而,尼古拉在流放地鋸下的大樹制成的板材和圓木已經被用來建設國內大型工礦企業了。而這位老工程師為這些企業的設計最初得過獎章,后來又為此坐牢、流放……這是多么可悲可嘆的循環啊!
尼古拉的兒子向謝爾蓋解釋為什么多年來他們不去打聽父親的下落這個場景也發人深思。雖然尼古拉曾經秘密地托人轉告家人不要與他發生聯系,但他的老妻和兒子面對親人的遺物仍然感到深深的羞愧。由此導引出影片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即那一歷史時期殘酷鎮壓的后遺癥——不僅那些被無辜迫害人的心靈遭受了扭曲,更為嚴重的是,幾代人的道德感情受到了傷害。
《53年寒冷的夏天……》是當前蘇聯電影中一部主題嚴肅、電影性強又具有相當觀賞價值的影片。
上一篇:《81/2》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上流社會》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