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Ⅱ,1712—1786),普魯士國王,史稱弗里德里希大帝①, 他是十八世紀歐洲一位頗有影響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強盛起來并加劇了軍國主義化。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年1月生于柏林。父親是曾為普魯士奠定軍事統治初步基礎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母親是英王喬治二世的妹妹索菲·多羅蒂婭。少年時期的弗里德里希機敏、聰慧、富于音樂才能,又從母親那里受到法國文化的熏陶。被人稱為“士兵國王”的父親,執意要把兒子培養成軍人,竭力向他灌輸軍事和國家管理知識。然而,威嚴的父親卻難以駕馭執拗的兒子。父子思想感情上的對立日趨尖銳,1730年8月,18歲的弗里德里希竟企圖逃往國外,但在過境時被守軍擒獲,隨即被父王監禁起來。同行者、他的摯友凱特則被處極刑。時隔一年,父子各作讓步,矛盾有所緩和,這才重敘骨肉之情并確定了弗里德里希的王位繼承權。
1733年,弗里德里希屈從父王的旨意,與不倫瑞克—貝韋恩侯國公主伊麗莎白·克麗斯蒂娜結婚。而弗里德里希幾乎終生冷淡他的皇后,從1736到1740年,身為王儲的弗里德里希按他喜愛的方式在萊茵斯堡生活了四年。這段生活對其畢生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間,他曾懷著強烈的求知欲學習哲學、歷史、文學,寫出《反對權術主義》一書,該書1739年在海牙出版。26歲那年,他寫信給自己狂熱崇拜的伏爾泰,伏爾泰欣然接受他的致意。此后,二人常以散文和詩的形式保持書信往來,伏爾泰還幫助這位普魯士王儲修改和潤色法文文稿。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后不久,伏爾泰就應邀來訪,并在波茨坦客居三年。弗里德里希經常邀集好友,討論文學藝術問題。他收集名畫,吟詩譜曲,舉辦音樂會。諸種愛好之中,尤以喜吹橫笛聞名,甚至在日后的戎馬倥傯之中,老弗里茨①仍有此興趣。僅他留下的笛譜就有百余首。
王儲弗里德里希經常出入軍營,觀看操練演習,或外出視察,監督稅收。不久,人們就發現這位看來有些任性的儲君在恪守普魯士傳統方面是異常嚴格的,他要求臣屬一絲不茍地遵守秩序與紀律,凡事無條件聽憑他裁斷。人們預感到這將是一位威嚴的君主。
1740年5月,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在位達46年。他初登王位時,普魯士軍隊近9萬人。至1786年則達20萬之多,與奧地利軍隊總數不相上下,但其居民總數卻只相當于奧地利的1/3到1/4。弗里德里希把軍隊看得高于一切,不惜以全部工業收入供養軍隊。他的軍費開支為1,300萬塔勒,占國民收入的4/5。他采用了新式募兵制度,為以后實行義務兵役打下基礎。弗里德里希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森嚴。士卒以玩忽職守為恥,絕對順從為榮,寧愿戰死,也不臨陣脫逃。恩格斯曾說,弗里德里希的軍事組織“是當時最好的,其余所有的歐洲政府都熱心地仿效它”。①弗里德里希曾對騎兵加以改編,以利于采用速戰速決的戰術。他所創建的騎兵和炮兵戰術,后來在拿破侖時代被各國廣泛采用。故恩格斯評價說:他“建立了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騎兵”。②弗里德里希熱衷于研究戰略戰術,他認為打仗目的在于消滅對方力量,主張盡力選擇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分割敵軍,逐一擊破。弗里德里希把“進攻”提倡為他的“軍隊所特有的精神”。他在給其將領的一份指令中說:“我們的士兵的天才就是善于進攻。”正是依仗這支部隊,他“幾乎進行過對整個歐洲的戰爭”。
好大喜功的年輕國王,在其繼位當年便燃起戰火。奧地利國王兼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死后,因無男嗣,由其女瑪麗亞·特萊西婭繼位。弗里德里希鄙視女皇,覬覦她的王位繼承權,又垂涎于奧地利富庶的西里西亞省。1740年12月,他發動西里西亞戰爭。當時,奧地利在外交上取得一定成功,疆域不斷擴展,但它在歐洲樹敵頗多。西班牙、法國以及巴伐利亞和薩克森都與弗里德里希結盟,因而普魯士一方力量較強。弗里德里希以精兵攻敵不備,輕而易舉地占領了西里西亞。但是,奧地利得到匈牙利的支持。弗里德里希遭到奧匈聯軍的有力還擊,預感戰局不利,便背棄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等盟國,在1742年單獨與奧地利媾和。1744年,弗里德里希第二次發動西里西亞戰爭。1745年,他又重演單獨議和故伎,締結普奧和約:普魯士獲得土地肥美、具有發展工業優越條件的西里西亞省,而前提是承認瑪麗亞·特萊西婭的丈夫洛林大公爵弗蘭茨·施特凡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數年后,歐洲各封建專制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導致了兩個國家聯盟的形成:一方以英國、普魯士為主,另一方是奧地利、法國和俄國。在英國的資助下,普魯士重新對奧地利開戰。1756年8月,弗里德里希率軍進攻薩克森和波希米亞“七年戰爭”(1756—1763年)爆發。普軍來勢兇猛,咄咄逼人,打得奧地利措手不及。在1757年5月的布拉格戰役中奧地利遭受重大損失。但1759年后的戰局發展,卻使普軍處境日漸窘迫。在盟軍的大力支援下,奧地利在庫涅爾斯道夫戰役中大傷了弗里德里希的銳氣。普魯士將領戰死者近百名,被擒者數十名,首都柏林一度被俄軍占領。1762年1月,正值普軍四面受敵、瀕臨絕境之際,俄國沙皇葉麗薩維塔去世。繼位者彼得三世非常崇拜弗里德里希大帝,改行親普魯士的政策,他立即下令俄國撤兵,為弗里德里希解圍。1763年,戰爭以簽定胡貝爾茨堡和約告終。條約保障了普魯士在中歐的強權地位。
七年戰爭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十余年時間(1763—1778年)致力于普魯士的經濟復興。他建立起嚴格的管理體制,其特點是集中統一,講求實效。國王大權在握,不容忍下屬機構的輕率和怠慢,從而使“管理與軍隊構成普魯士的柱石”。
弗里德里希二世曾頒布過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法令。如1763年關于取消波美拉尼亞農奴依附關系的法令,以及禁止把農民驅逐出份地的命令。他宣布保證農民的財產權和土地繼承權,責成頑固的貴族允許流離失所的農民在戰爭中被侵占或已荒蕪的農民家園上定居下來。國家改良了奧得河和納茨河沼澤地;還曾為農民提供牲畜,修復住宅,重建村落。從1740至1786年,在馬格德堡和普魯士定居下來的共約30萬人。弗里德里希統治期間,促進了采礦、紡織、造紙和玻璃工業的發展。國家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并采取一系列重商主義措施,修筑公路,開鑿運河,如1745年竣工的普勞恩施運河和1772年開掘的布羅姆貝格運河等。經過整頓,普魯士建立了“簡便而又有條理的”稅收制,減少對生活必需品糧食、肉類的稅收。當時分別設立了國家和軍隊銀行。一切工業稅納入軍隊銀行,該行負責支付全部軍用開支。其他款項均由國家控制。有名的柏林銀行就創建于此時。國家還控制了煙草、咖啡和鹽的銷售。對外奉行的掠奪政策和國內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條理化,使普魯士較快地興盛起來:從1740至1786年,普魯士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土地收入從300萬塔勒增加到600萬塔勒,稅收從300萬塔勒增加到1,100萬塔勒。
1772年,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倡議下,俄奧普三國乘波蘭內政危機第一次瓜分波蘭領土。弗里德里希分得西普魯士,使波美拉尼亞與東普魯士地區連成一片。三個強國踐踏了自古以來屬于波蘭的領土,這次掠奪成了德國歷史上一個洗刷不掉的污點。
1777年,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第三死后無嗣,奧地利女皇之子約瑟夫第二欲取其位。為爭奪巴伐利亞領土和德意志領導權,1778年3月發生了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權戰爭。年邁體衰的老弗里茨曾聲言“不再登臺”,然而戰爭一開始,他就騎上戰馬,以“捍衛德意志民族自由”為口號,親自指揮其部隊與奧地利軍隊交戰。后來經過法王路易十六的調解才停火。1775年5月簽訂了帖欣條約。奧地利獲得多瑙河、萊茵河和薩爾察河之間的一塊巴伐利亞領土。普魯士獲得安斯巴赫和拜羅伊特。為了繼續與奧地利抗衡,弗里德里希二世首先與薩克森、漢諾威兩國達成諒解。1785年7月,他組織起諸侯聯盟,加入該盟的共有15個德意志邦國。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期間,還曾對普魯士法律進行過改革。取諦了自中世紀遺留下的多種酷刑,減輕了對盜竊、謀殺等罪的刑罰,提拔了一批受過良好教育、不貪贓受賄的法官。弗里德里希二世親自參加制定了一部《普魯士國家公法》, 該法在他死后的1794年正式生效。弗里德里希在宗教上采取容忍各教派的政策,頗得民心。在啟蒙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他提倡科學和藝術;在他設立的科學院中,曾聘請許多具有啟蒙思想的學者任職。他統治時期,師資培訓有所加強,城鄉初等教育獲得一定發展。
這位國王雖然津津樂道于以藝術陶冶精神,可是由于他偏愛法國文化,對當代創造的燦爛的德意志文化了解卻很粗淺,以至與萊辛、溫克爾曼等文學巨匠相當隔膜,甚至遭到他們的詛咒。弗里德里希晚年愈加頤指氣使。當時曾有許多人把這位七年戰爭后被尊為“大帝”的國王當作心目中的偶像加以崇拜,朝圣般前往波茨坦的逍遙宮(桑蘇西宮)拜見他,得到的卻常常是幾句訓斥。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一切對外對內政策顯然都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他實行的開明君主制,對普魯士的進步起了推動作用。弗里德里希有句名言:“國王是國家的第一仆人”,他畢生以過人的精力躬身朝政,馳騁疆場,確實以行動實踐著他的諾言,然而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效忠于普魯士貴族國家的。他如此崇尚武功,連年征戰,對外擴張,不僅給鄰國人民帶來戰禍,也使國內廣大農民承受繁重捐稅,生活困苦。弗里德里希的統治給以后德國歷史的發展帶來軍國主義的影響。
1785年,老弗里茨身染重疾。1786年8月17日凌晨,這位在歐洲煊赫一時的君主壽終正寢。
上一篇:弗蘭克爾
下一篇:彼得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