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馬扎羅的雪》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小說家海明威(1899—1961)短篇小說的上乘之作。哈里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寄居巴黎平民區, 開始作家生涯。他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還到過法國農村。他很想把鄉村迷人的景色和農民遭受的剝削都寫進自己的作品里,但很長時間過去了,哈里仍一事無成,原來他無法克服參加過戰爭的人的通病——孤寂感。他借酒澆愁,沉溺于酒色逸樂之中。他追逐貴婦人,靠對她們撒謊度日,但他對這種生活感到厭倦和憎恨。后來他結識了有錢的孀婦海倫,陪同她一起到非洲游獵,可不慎腿部受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治療,哈里終于患了絕癥壞疽病死去。整篇小說寫的是哈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天的生活,但由于海明威采用了“意識流”手法,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將哈里一生的經歷和盤托出。
小說主要描寫一個即將死去的人的心理活動。到了臨死的一天,哈里才意識到,為了換取金錢和安逸,他已經出賣了自己的藝術才能,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完全毀滅了自己。哈里走過的道路,揭示出知識分子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常有的悲劇命運。通過哈里的悲劇,作家把資本主義社會對一個有才能的人所起的腐蝕作用暴露得淋漓盡致,這是小說的首要價值所在。但海明威筆下哈里的可貴之處更在于,當他認識到自己一切被毀滅,感到生之厭倦的時候,他并沒有象資本主義國家眾多的青年那樣“垮了下來”。他憤恨自己的處境,惱恨自己的被毀滅, 但他并不愿就此了結。他來非洲旅行,就是為了振作精神。盡管最后他還是死了,但他在乞力馬扎羅山這座“上帝的廟殿”上沉思反省,終于獲得了精神永生,永久地戰勝了死亡。
這篇小說是運用意識流表現手法的典范,他把緣情寫景、回憶聯想、幻覺夢景交替使用。這里的意識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夢幻的,而且具有隨意性和跳躍性的特點。它們紛紜呈現,不受自然時序限制,構成夢幻似的畫面——從戰爭年代開小差的士兵,到某年圣誕節的雪,以及穿裙子的死尸。故事中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性手法,如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象征著崇高與永生,而哈里在彌留之際夢見自己坐飛機飛向乞力馬扎羅的雪峰,正象征著他已經超凡脫俗,獲得了永生。海明威還成功地運用了意象派作家創造意境的技巧,他著力描寫感官方面的具體對象,把豐富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象的光色、氣味和質地中。他的人物語言簡潔形象,含蓄凝重。海明威在這部作品中所表現的深刻的思想以及他對各種藝術技巧的嫻熟的運用,足以使他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文學大師。
上一篇:《喪鐘為誰敲響》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了不起的蓋茨比》簡析|介紹|賞析|鑒賞